(二) 佛教楹联的类型
佛教楹联的取材多种多样,大凡经典故事、宗派源流、诸佛菩萨,乃至花鸟虫鱼、闲情雅兴都可成为入联的素材,现拟就不同的种类的楹联分述如下:
第一种类型的楹联来源于佛教典故。所谓典故,就是诗词或文章中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诗词。佛教楹联中的典故言简义深,富含深刻哲理,给人以启迪和警醒,能够使人从中不仅学到佛教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受到佛教教育和感化。
如少林寺达摩亭有对联:
一苇渡江,远源溯六祖;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
这副对联介绍了达摩生平典故及其禅法的流传:传说达摩渡海来至东土时,并无高广大船,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仅是以一根芦苇飘洋过海的。因此后人就以“一苇渡江”的典故来表述达摩东来的传奇故事;达摩来中土之后,先与梁武帝会面,因机缘不投,他遂北上至少林寺面壁九年,由此深彻禅理,遂有达摩“四道行”的理论流传于世。此后,达摩又传心法给二祖慧可,如此灯继薪传,直至六祖惠能,形成了中土佛教“一花开五叶”的鼎盛局面。这副对联就是运用佛教典故概括了来中国修行传法的历史过程。
又如在佛教界流传很广的楹联:
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
这副楹联含有两则佛教典故,即:“杨歧灯盏”的故事和“宝寿卖姜”的故事。”
上联杨歧灯盏”的典故来源于杨歧方会禅师。“杨岐灯盏”中的“杨岐”,指的是坐落于今天江西萍乡市郊杨岐寺的开山祖师——杨岐禅师,即宋代高僧方会禅师。当年,他在杨岐寺弘扬临济家风,自成一脉,世称“杨岐宗”。同时,杨岐祖师继承百丈祖风,对于寺院管理既严密细致,又合情合理。就是对于各殿堂的香灯以及寮房用灯的点燃、添设等也是井然有序,如佛前长明灯由香灯师精心照看,对寮房用灯则要求按时点燃与熄灭,做到合用、节约。正是这样,世人对杨岐禅师很是佩服,就以此为内容,赞扬他在杨岐的修持与治寺,用灯为喻,颂其光明照耀千古。
下联“宝寿生姜辣万年”,则借宝寿禅师卖姜的典故入联,以警戒后人。宝寿禅师是一位严奉戒律,认真修持的禅师。他曾在湖北黄梅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
有一次住持和尚戒公禅师生病了,需要用生姜作为药引。侍者便去库房索取生姜,但是被宝寿禅师呵斥而去。侍者便回去报告戒公禅师。然后戒公禅师就叫侍者拿钱去买生姜,这时宝寿禅师方才把生姜给了他。过了一段时间,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便要求戒公和尚介绍一个人去任职。戒公禅师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这样,宝寿禅师便去洞山寺做了住持。后来,禅门中就流传着“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这副楹联中,上联高度赞扬了杨歧方会禅师珍惜常住之物,处处节俭办事作风;下联赞颂了宝寿禅师不徇私情和戒公禅师不以私利作好恶取舍,力荐宝寿禅师的高风亮节。千载以来,其人其情仍然熠熠生辉。使我们读对联的后来人能够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南京雨花古寺有一楹联:
雨花人间流法海;花随天女散灵台。
这副对联同时讲述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梁武帝时高僧法云善于宣讲佛法,而且讲说佛理深入浅出,扣人心弦,上天也因他讲经受到感动,天上的花纷纷落了下来,后世成语“天花乱坠”便是由此而来;其二是下联包含了“天女散花”的典故:据《维摩诘经.观众生品》记载: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莲花宝座讲经说法,忽然看见天边瑞云自东而来,知道这是维摩诘居士宣称自己生病了,就让诸天菩萨和众弟子前去问候。佛陀知道,维摩诘居士必定乘此机会讲经说法,就派身边的天女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天女来到维摩诘居处的上空,只见维摩诘端坐殿前,闭目合十,正在与大家参禅,便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鲜花落到诸菩萨与弟子们身上以后,“悉皆堕落”,唯有落到舍利弗身上的,“便著不坠”。天女就对舍利弗说:“结习未尽,故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舍利弗由此得知,自己的道行不够,就更加努力地修行了。
以佛教典故入对联的还有很多,如苏州西园寺大雄宝殿有一楹联:
东震涌庄严,看桥通鹤市,山近虎丘,招提久占三吴胜;西来参本意,任侠士流芳,生公说法,照澈都归五蕴空。
此副楹联上联讲了苏州西园寺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占尽三吴(苏州一带地区古称三吴)形胜,其中“鹤市”,是说古代阖闾女亡,出殡时,鹤舞于阊门,后以鹤市代指阊门;下联用明代苏州爆发以颜佩韦等五义士反魏忠贤阉党的市民斗争事,及“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指南北朝的高僧竺道生在虎丘山上说法,最后顽石也点头赞同)的典故,来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
又如庐山虎溪三笑亭有一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中说的虎溪三笑即为佛教中很有名的一个典故:东晋的著名僧人慧远住在庐山东林寺,送客从不过溪。一日,与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边走边谈,不觉过了溪,于是老虎吼叫起来才惊醒了谈意正酣的慧远,三人大笑而别,后人因这个典故特建了一三笑亭为纪念。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报国寺有联:
秋月朗晴空,五夜山风狮子吼;菩萨开觉路,千年花雨象王宫。
上联说秋夜月朗中天,五更的阵阵山风好像佛祖宏亮的声音。“五夜”,谓五更;“狮子吼”,比喻佛音宏亮,其声可震寰宇。《传灯录》谓:“释迦牟尼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下联说:菩萨开导弟子,传经说法,天上曼陀罗花纷纷散落。《法华经·序品》云:说佛祖讲经时,天空普降曼陀罗花[大紫花],像天女散花如雨,散落在佛和四众弟子身上;“象王宫”,指普贤菩萨骑象,称为大象王菩萨,佛住的地方。此指佛教道场。联语将目前景物与佛教历史典故结合起来,使人如置身佛门清净道场之中。
第二类阐释佛教历史沿革和宗派源流。佛教楹联中有很多是阐述佛教历史的变迁和各宗派的传承源流史实。如灵隐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前抱联:
入殿参三世释迦,不须问过去未来,仗现在一尊,微笑拈花,指点群迷登觉岸;开山是东晋惠理,无论为云门临济,均禅宗嫡派,顶香持戒,永传家法守丛林。
此联把杭州灵隐寺创建的历史、禅宗的起源和归流作了艺术概括,与佛像相得益彰。
再如江西庐山东林寺有一副楹联:
法接西乾,教敷中土;莲花千叶,荫被四邻。
这副对联是叙述净土宗从西天传到东土而盛的历史变迁过程。
又如普陀山千步沙望海亭石柱上一副楹联:
一念即慈航,将以出世度人,还须入世;十年曾面壁,此是东方初祖,来自西方。
上联精湛而又深刻地说明了观音信仰的大乘佛教的教义:若要出世度人,必须先要入世;下联则是说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虽是汉地佛教的创始人,但是却从西方远道而来,曾在嵩山面壁十年参禅。
东林寺还有一副楹联不仅说明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蕴含了宗派传承渊源。其联云:
东土树莲宗,自成一脉;西方有佛陀,广接群生。
本联上联阐述了佛教来东土之后,产生了莲宗,而且莲宗在中国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自成一脉,如莲宗在中国有十三祖;下联旨在说明若娑婆众生,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自会慈悲不舍,广度群生。
少林寺的初祖庵有楹联:
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
这副对联上联概括了禅宗在西天有二十八代祖师师徒相传;下联是说禅宗在中土由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开法传禅,广化群迷,他因此被尊奉为东土的禅宗初祖。
全联形象地概括了禅宗由西天到东土的宗派渊源,脉络清楚,便于条分缕析。
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有一楹联,概括介绍了曹溪法脉,流传不绝的史实。其联云:
沪海潮音,振古如斯,百谷三山雄首刹;曹溪法脉,于今不绝,一花五叶绍真传。
本联讲述了上海玉佛寺自建寺以来,佛事兴盛,法务昌隆,堪称沪上名刹之冠,曹溪禅法绵延不绝,到现在依然潮涌不退,一花开五叶的南宗禅师徒相传,使禅宗成为中国比较兴盛的宗派之一。
有的楹联是在对联中演说经文佛理。如上海西池庵有谛闲法师撰写的楹联: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但使佛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信心愿心更须恒心,要把心愿时刻精进,自然感应道交。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引用《大势菩萨念佛圆能章》中“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经文来说明信众若能如子忆母般忆佛念佛,必定可蒙佛接引;下联以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信心、愿心作论,阐述如人有恒心信愿念佛,日久自会感应道交,往生西方。
天津大悲院有联云:
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祇园精舍;渡世有缘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
这是一副纯用佛家语颂扬佛法无边,劝人心诚从戒的对联。禅门:即佛门。
无住:佛家语,即一切皆空。佛家认为,法之初名生,生后而暂住名住。十方:
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上、下为“十方”,即普天之下。庄严:佛家指装饰美盛。引申为端正尊严。祇园精舍:古印度桥萨罗国舍卫城豪商给孤独长者须远,在王舍城听如来讲法,深为敬慕,就在祇陀园地为如来建造精舍,请如来居之说法。这里泛指佛寺。渡世:济渡世人。此指以普渡众生为教义的大慈大悲菩萨。一念:指众生的善与恶的一大动念。回响:佛教语。
谓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慧海慈航:均佛家语。慧海,即佛之智慧,能使人觉醒;慈航,佛菩萨渡众生出生死海,犹如舟航,故称慈航。此谓立即得到大慈大悲菩萨的济渡。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伏虎寺有联云:
山色溪声,…
《佛教文学观 五、佛寺楹联的佛理禅意 二 佛教楹联的类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