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谜

  生命的意义在于圆满觉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

   —那烂陀

  “什么叫人?”,“从哪里来?”,“是哪一个?”,“为什么?”,“是什么?”,这类问题是影响整个人类的重大问题。

  “什么叫人?”,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从本来就一目了然,可以就想象得出的事进行深入探讨。

  人有其躯体,或借助仪器可以看到的感官。此有形的身体是由一种瞬息迁流的力量和物质构成。

  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很难对物质下定义。一些哲学家把物质诠释为:“于变化相行,即变化,变化与物质相行。”(1)

  色法在巴利语为rupa,它被诠解为变化或分散解化,另外一种解释为自现之法。

  根据佛教,色法有四大种,即地(pathavi)、水(apo)、火(tejo)、风(vayo)。

  Pathavi意为外涨力之原素,为物质的再分层。缺少这种原素,事物将不可能占据空间。互为相应统一的软硬二性为地大的两种状态。这种具有外涨力的原素存在于地水火风之中。比如,在下面的水支持着上面的水。正是这种外涨性和动性(vayo)相互结合作用才产生了压力。冷热为湿性(tejo),液体为流动性(apo)。

  Apo意为紧缩性。于外涨力不同,这种因素能使相离物质的基本原素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有了一种身体的概念。

  Tejo意为热性。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Tejo既包含了热,又容纳了冷,这是因为它们具有成熟身体的功能。换句话说,它们有活跃精力的作用。由于这一因素,事物才得以持续和变化。

  vayo。意为动性。变化运动是由这一因素造成的。运动被认为是一动力,或是热能发动者。在物质领域中,动和热分别与精神范畴的意识相业力相对应。

  此四大种的巨大力量是不可分割,紧密地相互联系在一起,但也许对待定的事物而言,某一大种的成份要多一些,占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外涨性在地大中占有优势,内聚力于水大中,热性于火大中,以及动性于风大中。

  由此可见,物质是由时时刻刻都在持续变化的力量和因素组成的。根据佛教,物质只能连续存在十七个刹那。(2)

  根据生物学,人在出生时,他因遗传而得到父母直径为三千万分之一英寸的无限微小细胞。“在九个月的怀胎中,这一微粒成长为当初一百五十亿倍大的块体”。这一微小甚微的细胞就是人的色身基础。 (3)

  根据佛教,性别也是在怀孕之时确定的。

  在这人体的繁杂机器中,有一种更为重要,与物质相关联的因素,那就是意识。博学多闻的作家们也许会高兴地说不是精神加物质,而是精神和物质。科学家们宣称,生命来源于物质,而心识由生命而生。但是,对于心识的发展,他们没有给予一个满意的解答。

  与物质的身体不同,非物质的心识是无形的,但可以被直接的感受到。一则古老的谚语说:

  “何为心

  非物质。何为物质

  从未想。”

  我们清醒明了我们的思惟和感觉,由此直接感受,我们以类比推理它们也存在于他人之中。识在巴利语中有好几种说法,其中mana,citta,vinnana,最为常见。巴利语词根man,意为想。英语单词man意为人,巴利语manussa,意为开发了意识之人,我们可以对此作一比较。

  在佛教中,心与识没有什么区别,它们被当成同义词来使用。心可被简单的诠译为对事物的感知力,因为没有一个指导一切行为的主宰或灵魂。它是由变化无常,瞬息生灭的心态组成。“以生为起源,以死为出口.意识持续不断地向内迁流,如同河流接引附属小溪,连连增加而成大水。”每一个短暂的意识,在迁流不息的生命之流中,一旦消失,即把全部力量,和深深烙印于自身的所有感受统统地传送给它的替接者。因此,每一个新意识是由其前一个意识的所有潜力和另外其它所组成。正因为一切感受毫无丢失地烙印到这个无常变化、不断更新的意识之中,那么,即使肉体短暂的分散,对过去生世的忆念将成为可能。如果记忆完全依附于脑细胞.那么,这就不可能了。

  意识如同电流一样,既有创造能力又有毁灭性力量。它又好象双面锋利的武器既可用来行善,也可用来作恶。一个小小的意念从无形的意识中生起,甚至可以拯救或毁灭整个世界。一个念头既能使一个国家人口充盈,也能使一个国家人烟稀少。意识创造个人的天堂,意识建立自己的地狱。

  奥斯本斯卡写道:“有关在意识现象中存在的潜力,即思想、感受、欲望,我们发现它的潜在能力是无法估计的,无有限度的。从个人的经历观察历史,我们得以知道观点、感觉、欲望的自我显现。它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创造无数连续不断的现象。一个意念能够在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产生一种功效,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精深,引发更新的现象,释放出更新的能量。我们知道,思想依然存留并起着作用,即使发明这种思想之人的名字已经变成了神话之谜,例如古老宗教的创造者、不朽古诗的创作者、英雄、领袖、预言家等,他们的名言佳句被无数人口口相诵,他们的观点被人们反复研究而加以注解……。

  “毫无疑问,如同一块石碳或一个有生命的细胞都包含有能量,一首诗中的每一个思想都具有一种巨大的潜力。这种力量无限奥妙、不可思议,更有启迪性。” (4)

  观想下面一段佛陀意味深远之语:

  “诸法以心为先导,以心为主,由心所造。”

  根据佛教,心或识在怀孕之瞬间,与色法同时生起。因此,意识存在于胎中。此最初意识,用佛教专有名词说,流转意识,或再生意识,就是此人依过去之业为缘而生。人类之间存有的微妙心智,精神和道德的差异就是由此因业而起的意识,即人的第二因素决定。

  给予精神和物质以生命力,即生命现象,是构造人的三要素之三。由于生命的存在,再生才能成为可能。生命在物质和精神在两个方面自己表现出来。在巴利语中,生命的两种形式称之为namajivitindriya和rupajivitindriya,即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

  因此,色法、心法和生命是构成一个人的三大独特因素。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强大的力量----人,他带有难以想象的蕴藏力诞生了。他成为自己的创造者和毁灭者。在他内部即可发现罪恶的垃圾堆,也可发现善美的藏室。在他内部可以找到卵生动物、凶残者、普通人、超人、天人和梵天。罪恶的秉性和圣洁的道德同时潜伏于中。他既可以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又可能成为一个诅咒者。事实上,就自我而言,人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人从哪里来

  ”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问题。

  人是从哪里来的

  

  人或有始,或无始。说有始者假设了第一因,或者是宇宙之力,或者为万能者。说无始者否认了第—因。因为,作为一般经历而言,因不断生果,果不停的变因。在因果流转之中,第一因是不可能想象的。根据第一种说法,生命是有起始,而根据第二种说法,生命没有起始。在一些人看来,第一因之说就如圆形三角形一样荒谬可笑。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是其父母的精卵细胞的直接产物。当科学家们主张一切生命皆来自生命时,他们就保持一种说法,即意识相生命来自于非生命之物质。

  根据佛教,人是由业力而生(kammayoni),父母只不过给他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因此有情众生相续。在怀孕瞬间,业力对最初意识发生作用,从而使胚胎有了生命。正是这种无形的、由过去生引发的业力在已经存在的物质现象上产生了心智和生命现象,从而完善了构成人的三要素。

  在谈到有情最初形成胚胎时,佛陀说:

  “哪里有此三种的结合,哪里就种下了生命的种子。如果父母同床,但不是母亲的怀孕期,没有待生有情(gandhabba)的参与。则没有种下生命的种子;如果父母同床,时为母亲的怀孕期,但是待生有情不存在,则没有种下生命种子;如果父母同床,又是母亲的怀孕期,同时又有待生有情的存在,由于这三个因素的结合,则播种下生命种子。”

  在这里,ghandhabba(=gantabba),指的是准备好由此特别母亲而生的合适有情。这专用名词只能用在此特有的情况下,我们千万不可把它错误地认为是恒常的灵魂。

  一个有情众生出生于此,必有一有情众生在某一个地方离世而去。一个有情的出生相关相续于一个过去生有情的死亡。用一般的话说,太阳从一个地方升起也就意味着太阳从另外一个地方降落。

  佛说:“受无明和贪欲纠缠和束缚,无法想象徘徊游荡的第一有情。”

  只要不断地受到无明和贪欲污水的供给,此生命之流将无休止地流转下去。只有当贪欲和无明被连根铲除后,生命之流才终止迁流,就象佛陀和众阿罗汉一样,结束了轮回。生命之流的绝对起始是不可能确定的,正如生命之流不再伴随无明和贪欲,那种境界也是不可以用思惟构想。

  在此,佛陀只不过涉及了一点有情众生的生命之源。猜测世界之初和进化就是科学家们的事了。

  “到哪里去

  ”这是我们的第三个问题。

  人到哪里去

  

  根据顺世派(巴利语和梵语为lokayata),人死之后一无所存,只留下他生前所创造的一切能量。“人由四大组成。人死之后,坚固性回归地大;湿性回归水大;暖性回归火大;动性则回归风大,人的心识则漂游到空间。当四大分散之时,无论智愚,皆被断灭。不复存在,更无其它世界。死亡是一切一切的终结,唯此现实世界为真实。所谓的永恒天堂和无间地狱皆是行骗者的臆造之物。” (5)

  唯物者只相信感官能够认识的事物,因此,唯物质是真实,最基本的原素是地水火风四大种。自我意识的生命由此神秘莫测而生,好象当阿拉廷摩擦他的油灯时…

《《觉悟之路》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