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生格言系列4:幸福在哪里(索达吉堪布)▪P2

  ..续本文上一页质,不因云去而失去了本性中的某一部分,而是至始至终清澈无垠。

  我们对人生的任何一种境遇,应以随缘之心安然处之。就像手中之沙,捏得越紧,它越流失。如果换一种方式,把手掌摊开,细沙会滞留很久。“随缘”不是什么都无所谓,不是懒惰、懈怠和放逸。这是一种愚痴的随缘,并不是佛教所说的“随缘”的意义。

  所谓的“随缘”,是指在努力的过程中,对所得到的一切产生一种欣慰感、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基于一种豁达的认识:

  幸福不是靠殚精竭虑而得,而是依靠前世善业的福报、今世的努力等各方面善缘聚合而得。

  想到自己无德无能,获取少许也会庆幸;即使一无所有,也不会愤懑难平、忧郁而终,而是竭尽全力,让自己此生成为一个好人。

  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些财富和荣誉,会不会幸福呢?不会的。佛教讲苦集灭道四种真相,苦和集包括了轮回之苦及痛苦的根源,如果没有通过修道获至涅槃,终有一天,苦因会现前。

  当日本发生九级地震时,那些踌躇满志的企业家、学者和艺人,仅仅在一瞬间,就被滔天巨浪卷得无影无踪。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站在人去楼空的大地上,才知道命运诡异不测,死生变幻迅速。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佛教的真理,就会知道,对任何一个生命而言,最终都不离痛苦。即使是一位才华横溢、杰出而备受尊敬的人,在死亡面前,生前的一切都会失去意义。与一个人注定要经历的生老病死相比,所有这些快乐,都将成为痛苦。每一次轮回留下的,只有创伤。

  世间的快乐是暂时的,而佛教所说的究竟安乐,是获得佛陀的果位,这是最殊胜、唯一的幸福。如《大庄严论经》说: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在千千万万错综复杂的思想领域中,能值遇揭示终极真理并详细、清晰、准确地指出超越生死的佛陀教法,我时时有一种非常庆幸、满足的感觉!我遇到任何一个知识分子、普通百姓或街上的乞丐时,都忍不住要告诉他们:佛陀是最伟大的!

  我不是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这么说,而是佛陀的智慧太深邃、太博大、圆满得无法形容。虽说反观自身,自己在见解、修行和行为等各方面都深感惭愧,但佛教完美无缺,是对人类社会最有益的智慧结晶。

  l 幸福之后做什么

  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关爱、扶持其他生命,让他们身心得到安慰和利益都是最重要的。

  有人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留学归来,自觉不凡,但他的智慧并没有真正服务于社会;有人富可敌国,他的财富,在短暂的一生中用之不尽,但他的快乐仅仅遍及身边的一些人。

  和整个社会健康、有益的发展相比,个人的发展,所占的只是一个极小的比例。如果个人占用了巨大的资源,悄悄品尝着自己的幸福,没有把他的成功回馈社会、滋润万物,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已经贬抑了幸福的价值。

  无论拥有什么样的幸福,要与人类乃至一切众生分享,这种观点在佛教思想中早已有之。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我们现在拥有的快乐,也是因往昔帮助、利益他众而得,而这些快乐,应该继续奉献给社会。

  以前,我读过罗素的《幸福之路》。罗素是伟大的思想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人说他科学救世,但如果能用智慧救世、用悲心救世,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和最幸福的。

  罗素5岁时就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后来他潜心研究学问,在数学等领域取到了一定的成功。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暴力和非正义的行为,追求自由和真理。他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激情的主要源泉是:

  我对真理有不可遏制的探求,

  我对世间人类苦难者有不可遏制的同情,

  我对感情有不可遏制的追求。

  在罗素的这三个原则中,第一是对真理的渴求。现代人被外在物质所迷,与世间人同流合污,丧失了追求完美智慧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不仅没有发展和进步,反而有倒退的趋向。

  佛教同样认为,人一定要希求真理,当真理之光越来越光亮耀眼,对实相的无知和邪知自然会隐没。我劝大家学习佛教的智慧,就是希望你们能拥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罗素一生中激情的第二个源泉,是世间有千千万万的苦难者。除了遭受困厄和疾病的打击外,人们还深受各种内心疾苦的煎熬:

  有贪婪、无有餍足之心引发的痛苦,

  有火山爆发般的愤怒产生的灾难,

  有些是愚昧遭致困苦,

  有的人被傲慢、嫉妒等烦恼折磨……

  当他们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怎么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这不仅不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智者所为,更非一个大乘菩萨的心行。大乘菩萨将自己所有的爱、乃至身体的一切部分,都已无有任何条件地奉献给众生。

  罗素的最后的一句话我不太赞同,这句话可能是他对某一段感情比较执着时说的。罗素降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享年98岁。到了晚年的时候,他还有没有那种“对感情不可遏制的追求”呢?

  人们口口声声寻找幸福,你幸福了吗?

  如果你真的幸福了,幸福之后,你该做什么?

  有些学者一生追求名誉,拥有声名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

  有些豪富一生寻求金钱,为的只是“我”荣耀、“我”幸福。

  但是,你希求的一己幸福,不一定具有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追寻真正的幸福,并回报、服务社会,以他人的福祉为终极目标。幸福的范围需要开拓,无限地拓展,遍及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充满世界乃至整个虚空。只要尚有生命正在承受各种物质上、心灵上的痛苦,我们就要不计任何代价和结果,默默不懈地奉献和努力。

  我们的能力虽然微小,但我们的心愿无比强大,生生世世,我们祈愿来到世间做同一件事,哪怕只有一个生命因此而改变。

  2011年3月

  

《人生格言系列4:幸福在哪里(索达吉堪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