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理经》简读之十二

  《正理经》简读之十二

  

  2.2.41 因为如果是变化,在本源膨胀时,变化的部分会膨胀。

  这一句是正理派的说法,说:如果由i变成y是变化的话,就有一个问题,因为变化总是得随着本源变化,但是在上面的例子中,dadhi-atra成了dadhyatra其本源根本就没有变化,dadhi-atra是这里有奶酪,dadhyatra还是这里有奶酪啊~~就是说,牛拉车是运东西,用马拉车还是运东西,功能并没有变化!

  或者这么说,i变为y,字母的数量并未发生变化呀,用拉丁字母来数的话,先是9个字母,后来还是9个字母,要是用悉檀体来说变了没有?可见不可能是变化的,只是替换而已。要是变化的话,则字母数就会变多。

  2.2.42 (有人说)上述说法不对,因为变化有时变少、有时相同、有时增多。

  文典学派起来反驳了,说:不对,变化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时候变大、有时候变小,甚至有时候变化也看不出是变大还是变小。比如小孩的变化就是越变越大,而把棉花纺成线则是越变越小,你要是把金子制成项链,则是大小不变。所以,你正理派说变化会变大是不对的。

  2.2.43 上述观点不能成立,因为没有同喻和异喻二者之一。

  这一句经文我也没弄明白,就隔过去。

  2.2.44 (我们说)你的观点不对,因为不同本源的变化也应不同。

  这一句是对2.2.41的更明确化,在2.2.41中说了,说由i变成y是替换而不是变化,这里就说了,说如果是变化的话,本源的不同变化也就不同。比如说,人再化妆也还是个人,猪再化妆也是猪,人不能说一化妆就成个猪了,最多是象神话电影上的人化妆成猪精之类。人与猪的不同就是本源的不同,他们的变化其实只是用一种形象替换了另一种形象而已。本源变的话则变化也就随着要变化。当然了这里不是讨论的这个,而是讨论的语法。在梵文中间,联音的时候,y可以由i和长音ī这两个不同的原形产生,所以出现的只是替换而不是变化。明白吗?好,就是说,本源从i变成了ī,但变化还是y,若是变化的话,总本源变变化就要跟着变,可现在本源由i变成了ī,可变化仍然是y,没变!所以你文典学派的说法不对。

  2.2.45(有人说)正如在物质变化中情形各种各样一样,字母的变化也有差异。

  这句经文说,在联音时由i变成了y,i和y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说没有区别,这是肯定的了,而且区别是很大的。比如说由棉花纺成了线,棉花是实体,线是棉花的变形,这区别是一目了然的。因为它们是差异,所以是变化而不是替换。

  2.2.46 不对,因这里不存在变化的特征。

  这句经文说,变化即使有差异,但总还是得和原形有相同的性质吧~~但y在梵文中是半元音,而i和长音ī是完全的元音,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所以你不能说是变化,只能说是替换。

  2.2.47 一个已经变化过的物质不能再变回原状。

  这句经文说,要是变化的话,则一个东西变了后就不能再变回去了,比如说牛奶酸了以后还能再变成好牛奶吗?不可能的!

  要是托的话,变化如化学变化,替换如物理变化。

  2.2.48(诘难者说)上述说法不对,因为金子等可以变回去。

  上一句说了,变化是不可逆的,不可能牛奶酸了以后又变成好的了,外人就说了,说:不对,变化也有可逆的,比如把金子打成金钗后,还是可以还原成金块儿的。

  2.2.49 不对,因为它的变化没有改变金子的特性。

  正理派说,你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金子打成金钗根本就不是改变了金子的性质,它仍然是金子。金钗是金子打成的,不失金性,但由i变成y则是失去了它原来的性质,也就是说,你举这个例子也不能说明变化,它仍然是替换、转换。

  2.2.50a (诘难者说)字母的变化方面没有矛盾,因为字母的性质没有改变。

  这是说,i变成y,虽然说是由元音变成了半元音,但是并没有失去字母的一般概念,就象金子打成了金钗以后,并没有失去金子的性质一样,所以你不能说由i变成y是失去了它原来的性质,所以说这个例子没有什么不妥当的。

  2.2.50 还因为,如果是常则没有变化,如果无常则没有持续性(没有持续性也就无法对它进行改变)。

  这是说,如果声常,它就不会有变化,如果声无常,它就应该有变化。经文中的这个“没有持续性”就是说,i一出现,在它还没有变成y的时候就消失了,要想y变成i,还未等它变成就开始起变化,它两根本就没有相遇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变成的呢?它们没有相遇,怎么能说是一个变成了另一个呢?所以,只能是替换而不是变化。

  2.2.51 (有人说)字母的变化是不错的,因为(有些)常的东西是超感觉的,而它们的性质是多样的。

  这是外人说的了,外人说,有些常的东西是不可感知的,比如说虚空就是,而有一些常的东西却是可以感知的,比如说人的普遍性,或者牛的普遍性,牛的普遍性就是常的。也就是说,常的东西也有不同的性质,那么现在字母既是常的,又是可变化的,这只是体现出了常的东西的多样性而已,怎么了不行~~

  2.2.51a 特性存在于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中,而不存在于普遍性本身之中。

  正理派的这句话很好懂。比如说我刚晓,我所具有的特征,是存在于人们的普遍性特征当中的,但我的特性不是人们的普遍性特征本身,因为我刚晓毕竟有属于我自己的特征,不然的话我也就不是我了,你们也就分不出我与别人来了。

  2.2.52 (反对者说)即使(字母)无常,对变化的感知就象对字母的感知一样是有可能的。

  就是说,既然你正理派承认字母虽然无常,但其存在的时间是足以让人感知到它的,并不是象瞬间即失(逝)的东西那样让你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它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么你何不承认变化的存在时间也足够让人感知到呢?

  看这句话我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这就是宗教!这个需要宗教体验,没有宗教体验琢磨不到这个。

  2.2.53 我们的观点没有错,因为在有变化时就没有常,而且变化的产生是在另外的时间(即不是在字母存在的时间)。

  正理派说,常就是没有变化,而变化则是在任何时候都在变化,连一刻不变化的时候也没有。正理派的这个说法给佛教是相通的,咱们佛教说生需待缘,但灭不待缘,生起的当下就得灭,如果说一个事物生起来后它当下没灭,则后一法就不能生起。咱们现在看,比如说一棵树,在这棵树小的时候,咱们会觉得它变化很快,但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就象固定下来了一样,但是,其实它仍然是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变化着的,刹那刹那都在变化着,没有一刻的停止。

  正理派就是说,要是变化的话,则应该是任何时候都得变化,而不仅仅是字母联音的时候才变化,但是我们看,在没有联音的时候,dadhi-atra中的i还是i,并没有变化,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是变化,而应该是替换。

  变化应该是时时都得变化,如果是一下变化一下不变化的话,假如在需要它变化的时候它不变化怎么办?就象宗萨钦哲仁波切说的,菩提心使我们成佛,但菩提心如果是一下有一下没有的话,就麻烦了,假如说在我们即将成佛的时候,忽然菩提心没有了,这不完蛋了~~变化也是这样,得时时变化。

  2.2.54 还因为字母的变化不仅限于本源。

  就是说,声的变化本来是不定的,要看缘,有什么缘就变成什么。这个文典学派是研究语法的,就按字母来说。说有时候由i变成y,有时候又由y变成i,前边儿举的dadhi-atra联音时变成dadhyatra,这是由i变成y,可比如说byadh变成bidhyati,这就成了由y变成i。这是可以的,就是说是双向的,但变化不能是双向的,比如说牛奶变酸了就不能再变回来了,这是单向的。

  2.2.55 (有人说)没有无规律性,因为无规律性本身就是规律。

  这还是文典学派的说法,说,变化根本就是没有一定的规律的,在具体情况下会出现具体的变化,但在还没有变化的时候我不能知道要变成什么样子。没规律就是乱七八糟,你想在乱七八糟中找到一个规律来是不可能的,除非它根本就不是乱七八糟,而是因为你没有发现它的规律具体是什么的时候觉得它乱七八糟,其实人家根本就不是乱七八糟,这时候你就可以用点儿心思找出其具体的规律。现在说了,说它本身就是乱七八糟,根本不存在一个规律,这时候呢,你就不要想着去找一个规律,这时候就可以把这个“乱七八糟”当成一个规律。

  这一句经文中前边儿的“无规律性”就是乱七八糟的事物,这句经文最后的两个字儿,“规律”就是“乱七八糟”本身。第一个是乱七八糟的事物,后边儿这个是“乱七八糟”本身。

  2.2.56 你所说的无规律本身就是规律不能驳倒我们,因为无规律和有规律是矛盾的。

  这是正理派的话,这句话其实用白话说很好说。在2.2.55中文典学派说了,说:根本就没有规律,没有规律本身就是规律。正理派在这句经文中是说:没规律算什么规律?!再说了,若根本就没有规律,你文典学派还研究什么波你尼语法,语法不就是规律么?应该来说这是一记耳光吧~~就象那谁说老子一样,老子说大道不可言,他就说,不可言你不还是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2.57 (我们说)字母的变化是有的,因为(1)音变(2)替换(3)长音缩短(4)短音拉长(5)音节脱落及(6)词干扩展等变化是存在的。

  正理派说,你要是非说是变化的而不是替换的也行,但是,那就得作一下界定了。正理派给界定了这么六种情况。音变、替换、长音缩短、短音拉长、…

《《正理经》简读之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