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经》简读之八
2.1.7 哪里有疑就要在哪里进行一个又一个的论辩。
终于碰到一句简单的了。在哪儿有疑惑就在哪儿讨论。就是说对什么问题有疑就讨论什么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不要无的放矢。关于疑就到这儿,接着是第二节,开始讨论量。
2.1.8 (有人说)现量等都不是量(正确的认识手段)因为(它们)在三时(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成立。
这一句话呢,一下子让人琢磨不着,外人怎么这么说呢?你这么说的理由是啥?得往下看才行。下边儿用了好几段经文来说明。
这一句经文中的外人,据沈剑英先生译本中的说明,是指的中观派的龙树。
什么是现量,咱现在不说陈那论师的说法,我给学说一下演培法师的说法。演培法师说,现量有三个要件:第一是现在,第二是显现,第三是现有。所谓现在就是说,在时间上,绝对不能是过去,也不能是将来;所谓显现,就是说在对象上来说必须是到达现行位的,绝对不能是种子位;所谓现有,就是说在能所量上来说,能量的心与所量的境二者俱得明白现前,彼此一致的吻合无间。
到下边儿还要谈论现量,所以现在就不说了。咱们先看《正理经》,因为外人说了,说现量什么的根本就不是量,总得有理由吧?理由是什么呢?看经文。
2.1.9 (他接着说)如果说过去就已经是量,那么现量就不是由根与境结合产生的。
刚才外人说了,他说现量等根本就不是量,因为在三时现量都不成立。这一句就是分析过去不成立。
在正理派这儿,现量还是比较单纯的,就是指直接的感知,这感知是根与境结合的时候而得来的,很直接。这一句经文就是说,如果说在过去就已经是量了,则现量根本就不是根与境结合的时候得来的,它早就有了!这就与你的定义有违。就象演培法师说的,现量必须具备现在这个条件,是过去而不是现在,就不行。
2.1.10 (他接着说)如果现量后产生,那么就不能用量来证明宗义。
这一句是说将来也不行。刚才说的过去,是指根境结合之前,之后就是指根境结合之后。这一句经文就是说,现量如果是根、境结合之后才产生的话,这也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比如说色境,当时有人认为,色境是在眼见之后才成立的,现量是什么?就是眼根对色而产生感知,“眼根对色产生感知”就是现量,但是色又是在眼见之后才成立的,是不是颠倒?眼见之后才有色,眼见就是现量,在还没有色的时候你眼见什么呢?这明明是一句矛盾的话嘛。
2.1.11 (他接着说)如果同时产生,那么由于觉与每一个事物相联系,顺序就不存在了。
这个同时是指在根境结合的当下认识出现,就是现量出现,或者说感知出现。就是说认识和认识对象同时出现,可是我们知道,当下的认识对象也不是一个呀,咱们知道,比如说我往天桥上一站,看见下边儿是黑压压一片人,能不能分出第一个看见、第二个看见?不能!这样的话,世界上就没有次序之类了。但我们知道,次序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谁能否认呢?所以,不能同时产生。
前边儿三句经文说了,既不能先产生、又不能后产生,还不能同时产生,除了先、后、同时还有没有其他的了?没有了,所以,现量不能产生。这就是外人的说法。下边儿看咱们正理派怎么回答。
2.1.12 (我们回答说)由于三时中都不成立,(你的)反驳也不成立。
这个妙。现量如果不成立,你能破了现量吗?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现量来被你破斥掉。这就象古希腊的那个欧布利德说的,你没有丢失某东西就是你有某东西,你没有丢失角,所以你有角。你根本就没有角何能失去角呢,你既然说根本就没有现量你又何能破得了现量呢?武侠小说中说的最高武功是无招无式,你见招拆招,可我根本就无招,我让你拆去~~张商英的故事大家知道吧?张商英最先是不信佛的,他说根本就没有佛,佛是和尚们瞎编出来的,他要写一本《辟佛论》,他的夫人看见了就说:根本就没佛你怎么辟呀?他一下子楞住了。这说法就是有点儿借力打力,是随着外人的说法往下来的。
2.1.13 由于一切量都被否定掉,那么(你的)否定本身也就不成立。
我们知道,世间万物都是一物降一物,有了对手他才能表现出它的价值,若无对手是最孤独的,武侠小说上有个孤独求败。得有对手才行,就象诸葛亮和司马懿一样,要是没有诸葛亮的话,司马懿在魏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诸葛亮摆下空城计司马懿就跑,这实际上是把诸葛亮给放了。苏秦、张仪是更明显,苏秦身跨六国相印,赶紧刻意地制造出一个对手张仪,来与自己抗衡,天下被这师兄弟俩玩弄于掌股之上二十多年。有能量才能体现出所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狡兔死、走狗烹,你把量给否定了,你这个否定自身的价值就没了,也就成立不了了。
注意,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有“能取”必有“所取”,二者都有,要没有“所取”的话“能取”也就没有了,但在佛教中这样是不对的,佛教中是只有“能”没有“所”,我们会说,没有“所”的话它怎么能够被称之为“能”呢?佛教说,没有“所”“能”还是“能”,比如说,你们大概不知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原发生了一股挖古墓之风,当时形势很严重,我们老家那儿因地处中原,在重灾区,当时已经惊动中央高层,杨尚昆是当时的国家主席,连下指示解决这个问题。我记得当时有一套书,好象是叫《中国忧思录》,这个也是其中的一篇。在挖古墓这些事儿之中,比如说一个人造谣说,某地有一个古代什么将军、亲王的古墓,立马就真的有人去挖。看,造谣就是根本就没有,没有古墓也能使人去挖。能挖者是有的,但是所挖的古墓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当然,这是佛教的说法,现在咱们说的是《正理经》,正理派的东西,不是佛教的东西。按正理派的说法,则是:若没有所的话,能也就没有了。再往下说。
2.1.14 如果它(指对方的否定)成立那么就不能否定所有的量。
好,这一句话其实还是上一句话,不过是反过来又说了一遍。上一句是说,若没有量的话,你的否定就没有一点儿意义,你否定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有什么意思?这一句是说,如果你的否定是成立的,则就是说现量也是成立的。当然了,这是以现量为代表来说的而已,量不单单有现量,还有比量,譬喻量,圣言量。接着说。
2.1.15 在三时中都不能否定它们(量和所量),它们的证成就象从声音可证得鼓的存在一样。
这一句经文是接着前边儿说的,外人在前边儿说了,说现量等在三时都不成立,现在正理派说,不对,现量等其实在三时中都是成立,你根本就不能否定它。在过去有能量与所量,现在也有能量和所量,未来照样有能量和所量。只要有能量和所量,则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等就是有的。能量和所量的先后也是不一定的,有的是量在前所量在后,有的是量在后所量在前,有的是同时,这都不一定。富差耶那举了几个例子,经文中说,从声音可以证得鼓的存在,这就是鼓在声音之前就存在,这是量在前所量在后;再比如说阳光在太阳之后出现,这是量在后所量在前;还有一个是火与烟同时出现。富差耶那所举的这几个例子我觉得不好,但好例子我没有想出来。虽然说我没有好例子,但这不影响我说他的例子不好。这样呢,正理派就把外人的问难给化解了。又有人出来提问了,看。
2.1.16 (有人说)量(也可以成为)所量,就象秤砣一样(它本身)也可以被称。
这个人说了,说有时候量也可为是所量,比如佛教说的,“识”就是了别、认识,但是“识”本身也可以成为被认识的对象,那个《八识规矩颂》不就是研究心识的吗~~守培法师为了破《八识规矩颂》还写了一个《新八识规矩颂》。这里这个人举的例子是秤砣也可以被称,秤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称一个东西的质量的,可是秤砣、秤自己也是有质量的。这儿主要是说根,比如眼根,一方面它是认识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对象。
2.1.17 (他继续说)如果量也可以被证明(即如果认识的手段也可以成为认识的对象),那意味着还有使量成立的量(还应该有认识手段的手段)。
人一说话就要脱落嘴,这个人也是,他接着说道,既然认识也可以成为认识对象,那么这一重认识由什么来认识呢?认识这一重认识的认识又是由什么来认识的呢?认识这一重认识的认识的认识又是由什么来认识的呢?这样一直追下去有个穷尽吗?没有了!这怎么能行呢?
2.1.18 (他继续说)如果没有它(认识量的量)那么就象量(不需要证明)就成立一样,所量也应该(不需要证明就)成立。
这一句话意思给上一句话是一样的,不过是反过来说的。上一句说了,认识去认识认识对象,那么,这个认识由谁来认识呢?认识这个认识的认识又是由谁去认识的呢?这一句是说,如果说认识认识对象的认识不需要谁来认识的话,认识对象也就不需要谁来认识,也就是说,认识对象是自然成立的!既然认识对象根本不需要谁来认识,是自然成立的,则“能”就没有了,没有“能”了还有“所”吗?
这就给佛教说的四分一样,用见分去证明(认识)相分,那么谁来证明见分呢?自证分!又有谁来证明你自证分呢?证自证分!由谁来证明你证自证分呢?证证自证分!由能来证明你证证自证分呢?证证证自证分……这样就无穷无尽了。可是佛教中并没有出现这个情况呀~~佛教说的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二者互相证明就完了,这么一下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佛教是这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理派又是怎么说的呢?看经文。
2.1.19 (我们说)不是这样的,因为它们(量)的建立就象灯光一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给下…
《《正理经》简读之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