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P3

  ..续本文上一页性空”,自然放下。

  4、“一念不生、心无挂碍”,是人生最大受用,也是学佛的主要目标。当前主要修法,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打成一片,其主要作用是以寂照化习气,即禅宗所谓“保、任”,也即是破“重关”。习气很多,时间也很长,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必有到家之日。有时要耐心等待,不能心急,习气的消落,真如的圆成,有一定过程。

  5、寂照功夫,目前不能放松。时时警惕,回光返照,一失觉照,便易回到烦恼痛苦的境地。故学佛人到能觉照时,便一心做“寂而常照”功夫。但此觉照也是随功夫而进展,有时仍有迷惘,有时则能“不观而观”,进退、得失是螺旋上升的,只要彻见本性,便不至退失,故见性为学佛要领。总之,注意不使“失照”。

  6、“幻斋”者,有相皆妄,不久变化、消失,推而之于“沧海成桑田,桑田成沧海”,莫不如此,生灭变幻,一切无常!

  7、“朗月当头”、“月落时相见”都是禅宗机锋公案,不能以道理解会。一落道理,即有落处,即非见性,所谓“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但也有平实商量,讲道理的,但不常用。“朗月当头”,若能醒时、睡觉时,做到常如“朗月当头、慧照无碍”,去寤寐一如不远矣。一真法界,本自放光,此时尽虚空、遍法界皆是光明、法身寂照、包含虚空,不必着眼于光而自然有光。当知光即智慧、智慧即光,惺惺寂寂时,正大放光明时也,佛法重实证,“唯证相应”。到一定地位,自有一定境界,不劳分别思考,否则便成妄想分别,无益修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有少分相应,仁者会得么?释迦佛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说出来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如梦幻泡影。

  复颂节日愉快! 觉哉顺此问好!嫂夫人均此问安!

  恒志 合十

  2002年4月27日

  

  凤城仁者道席:

  手书敬悉。所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错,正是心闲气和,轻松自在境界。这“言语道断”即不可议,“心行处灭”即不可思;既不可议,又不可思,而又灵知不昧,不粘缚,不断灭,这是什么?可以大悟矣。又不可思议,即“应无所住”,灵知不昧,即“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中的要领,前者说空,后者说有,而空有同时体用不二,回光一照,万德斯备!又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说空,而“有”在其中矣。为什么说“空有同时”呢?若只说“空”是小乘偏空,也可能成断见外道;若只说“有”是易成常见外道。佛法说,从断常二见中可以分成62见也。故不能只说一边。又《圆觉经》说:“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功夫渐进,自然入于“无照无不照”境地。可见“时时观照,不使流浪。”也仍是有功可用,逐步将进入无修、无得、无证境界,所谓“无所得时这么得”,也不是断灭,将有更大的受用!

  已修960座难得,每日坚持两座,功夫深,则见效速,基础打得厚,不怕今后走失!知新学、旧学共得七人,明师益友互相促进,十分必要,“三人行,必有我师”,幸日进无疆。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目前仁者虽不轻易传法,但同行者互相交流,亦无不可。心中心法必须灌顶传授,要一定仪式(目前大气候下也不相宜于扩大),但六字大明咒法到可方便引导,仁者见机行事,目前总之“刻苦自励”为主。

  佛法无多子,只是转化“妄想、执著”,妄息则真显,无功之功,法尔现前。《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有他哉!

  热天将过,幸托安好,顺祝夏健,合府安详

  恒志 合十

  2002年8月10日

  

  智诚仁者慧眼:

  函悉。知己满千座,勇猛精进,不懈努力,道友中难找第二人,值得祝贺!

  1、千座满后,继续打坐,把基础打好,甚好!生死是唯一大事,其余均可商量。

  2、妄想习气不能转化,心多挂碍,是人生最大痛苦,故学佛以转化,扫荡妄想习气为主要目的。而转化和扫荡,只有靠念咒、念佛或观照自心才能达到,故修持虽是无修,但又不能不修也。

  3、“向上一著,千圣不传”,乃是指整个参禅境界。既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还得什么?是无得而得,得即无得。此即所谓“无有少法可得”,而“一切法皆是佛法”。

  4、所谓“正行”即依正知正见而修心地法门;以明心见性为主要目标,识本心、悟缘生,依戒、定、慧为基础,修无相、无住、无念之行,都是正行。

  5、《金刚经》说:“无有少法可得”,正是“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新”。

  6、刻苦自励,既遇困难,逆境不自退堕,坚毅奋发,自强不息,自我教育,自我勉励。能行、住、坐、卧不离观照,是真能刻苦自励矣。

  7、无所得时这么得,是本来无得,却非真无所得,是不得而得,得即无得。得亦是得本来有的,非从外来。

  8、明悟自性时,自能悟彻“空有同时,体用不二。”反过来,若不明空有同时,而体用各别,都不免凡夫境界,因不能真知灼见故。

  9、“保任”包括悟心后全过程,也即破重关阶段。保到习气消灭,能“顺逆无拘,无所不是”才算不保,这时无所谓保不保。故保任时间很长,破无明、见法性的法身大士,都是做保任功夫。

  10、做别的注意事件,仍不离保任,因“一切法不离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故。即寂寂又惺惺,此时做一切事,都是妙用,因能不起分别,而随缘应付。能不被境迁,功夫扎实即能了生死。又寂寂惺惺,即正念分明,能“正念”分明,定能了脱生死。

  11、打座空心是修慧,做一切好事,乃至持戒、忍辱,只要心不粘著,都是修福,故福慧双修者,做一切善事而心不粘缚,正是双修的境界。总之,以“无心”为主,从前有僧人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心有粘著而修善法,是人无福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正觉。《金刚经》所谓:“离相修善”也。

  信手写这些,供仁者参考。觉哉托福平安,唯很忙,谢谢关心。顺祝安健。

  恒志 合十

  2002年9月9日

  

  智诚仁者道席:函悉。

  1、不观而观,即惺惺寂寂,即无妄念,亦不分别,心不动乱,却什么都知道,这正是“正念分明”。

  2、自性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但六祖说:“动上有不动”,悟后虽动仍不忘失不动,古人所谓“抛去拾来总家珍。”又妙用是调御万法,“万法”即是一切事事物物,所以万法与妙用不同。

  3、一切法都是佛法,因不离自性故。甚是!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自性妙用。天台宗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4、此次打七,收效甚宏,勇猛精进。十分难得!功夫确实没有止境,断见思惑,才证阿罗汉,破无明,才是法身大士。仁者一步一个脚印,成佛有望矣。

  5、目前仁者功夫全在“观照”,以此为主,各宗各派,都不离观心。遇扫习气力量不够时,可打坐以转化之,无有定法,全在“因病施药”。打坐虽似没事找事 ,但亦是必经之过程,否则力量不够,妄想习气,不能脱落。到习气脱落时,才知本来现成,不必多事。

  6、由心不散乱——→妄想脱落——→打成一片(动静一片,忙闲一片,梦醒一片等等。)是修心进展的大致过程。

  7、放下自在,不被境迁,不受法缚,一切无碍,做一个大解脱之人。

  祝秋绥 (小儿附笔问好)

  恒志 拜启

  2002年10月21日

  

  附:徐老与王居士的电话记录选语:

  1.师在2002年9月30日电话中说:“学佛越到后来越简单。”、“随缘自在”。

  2.师在2003年2月18日电话中谈:“没有分别就打成一片了。”

  3.师在2003年3月10日电话中谈:“如如不动是体,了了灵知是妙用,体用不二。”、“佛法无多子嘛!”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