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人必经之过程,惟有不惊不怖,不取不舍,自能逐步业消智朗,又须常发无上菩提之心,一面修法,一面忏悔,自能逐步定慧双融,寂照现前。
修心中心法,大致已有百座以上,执著既较前减少,意境自与前不同,但定力毕竟不足,故遇事无力,仍难放下,故仍须坚持修法,此虽事修,不异理观,非定不足以启慧,非慧不足以空境,老实修持,打好基础,日后有受用时也。拙作《般若花》87页“除习气的过程,”可作参考。上座后不愿结印、不愿持咒,当念全事即理,事理不二,天下岂有不劳而获之便宜事乎。一切法本是一时方便,但不宜放手过早。六祖云:“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坛经》)此即起观之法,关键在常常回光返照此空寂灵明之性体,久则“虚明自照,不劳心力”矣。元音老师仍在上海,健康如常,请诸仁勿念。复叩自在。(徐州学习如有暇欢迎来沪一行。)
又五蕴不外色心二法,此二法乃妄心所显,妄心若息,则诸法皆亡;息下妄心便是“照见五蕴皆空”,则能“度一切苦厄”矣。
愚恒志 手拜
1992年 9月28日
智俊仁者道眼:
11月27日函悉。关于修法翻种子现象,这是必然过程,用功愈切往往习气翻出也愈多。正如打扫屋内尘埃杂物,此时搬运正忙也。至于昏沉也是一种“随烦恼心所”,容易出现,随着定力增强,逐步自可减少;梦中境界乃是“独头意识”。志军居士所说:“坚持下去,便会好转”,乃是正论。所谓“难以与自己逆”者,亦与定力有关,昔庵提遮女曾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是无生之理,何以却被习气之所流转?”文殊菩萨答曰:“其力未充!”故总在于一切境不取不舍,自然化于无形。若树立对立面,着意与之斗争,则能、所角立,心境不融,又难以相应矣。又明心以后,方具有与习气交战之资格,否则如暗室无灯,难以打扫,徒自辛劳耳。总之,加强修法,及练习返照,久之便可定慧等持,入不二法门矣。
真禅法师平时甚忙,愚亦事冗,故相见机会不多,恐法师未必记得起我也。仁者可随缘迳自参礼之。此颂精进。
愚恒志 拜启
1992年11月22日
智俊仁者道席:
1月15日函已悉。因春节不在密云路,暂住小儿处十天,故迟复甚歉!仁者所说修心中心法,感到很不适应,身体不舒,头部发胀,此乃习气内蕴,气血受阻所致,照此情况可改修六字大明咒,每次坐一小时,口仍金刚持,手结莲花印,万缘放下,念起不理,埋头前闯。坐前先念四皈依,坐后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后下座。吾侪凡夫具足贪嗔痴慢种种恶习,根深蒂固,原非朝夕可除。今修无相法门,目的在得定开慧,明心见性。明悟此本不生灭、本无去来之自性后,然后安住本位,起应万机,除习气才有办法,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因知自心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之习气自能逐步消于无形。心中心暂可不修,因法无定法,随人而施,譬如对症施药,原不能死执,能息妄显真,转化烦恼,即是妙法;而所谓妙法者,亦用于一时,使由修而悟,由悟而证也。对于妄想习气,要如率兵攻敌,义无返顾,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但亦不能如两军对峙,牢固执著,只要不理,自然消落。由于力量不足,故须修法以助定慧之力,目前依法虔修,实不可少。祈慧察。顺祝光明自在。
愚恒志 手启
1993年1月27日
智俊仁者慧目:
近修六字大明咒,感到身体舒适,并能坚持一小时以上甚好,佛法是以种种方便得定开慧,原无定法,只要定慧等持,事理并进,日久自得消息,至于仍随境转,乃功夫和力量问题,只要“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对《学佛入门》上心中心要旨的论述,能否复印一份寄下,以观虚实,“悟真子”不知为何人。(如过长不便,则作罢。)
诸仁者拟邀请元音老人来鹤(壁)过夏一事,经与老人家商量,据告“因年迈不克远行,有负诸仁愿望,亦无可奈何”。特转告,以释远念。此颂法乐。
愚恒志 手启
1993年5月9日
智俊仁者道席:
函悉。“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此话可参,亦可考验学人之见地。仁者前因未悟本来,故劳“搬经参书徒劳辛苦”。忽被熟人一问,恍悟主人公何曾离我一步,古人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仁者今能一念回光,见自本心,识自本性,了知“万缘放下即是它”,理固不错,事须渐除,此后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做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久则打成一片矣。勉之,勉之!
上次寄来《学佛入门》复印本,即是骧陆师公之《学佛最初之决定》,一点不错。早曾函复,今知仁者并未收到。
今录大乘经所示数段,助仁者印证:
一、《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三、《圆觉经》云:“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即祝轻安。
愚 恒志 和南
1993年6月26日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鹤壁智俊居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