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气功不同,佛法主要在息妄显真,明悟心性,打扫业习,了脱生死,达到自在无碍。
4、修心中心诵咒时用金刚持(即唇动,但不出声伤气,自己听到,别人听不到)若二小时大声念,必然伤气,有损健康。
5、皈依佛后,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及外道徒众,根据尊处情况,适当将佛像请至清净室内。宜供释迦佛、西方三圣及观音、地藏、普贤等诸大菩萨像,其余天地、宅神、太公、财神、灶君等宜一律撤去,一切邪道百神,非是佛弟子皈依对象。佛为九界导师,一切诸天、神鬼无不崇敬于佛,凡念佛菩萨名号者,都受尊敬,岂敢加害。至于回家身痛加重,此与我执、业障有关,执著重者,气血不通,形成全身痛楚,常宜放下观空,勿妄想驰逐,使身心二伤,千万!
“心中心”法原是依据《大藏经》中《秘密仪轨部-佛心经》所传承,是唐菩提流志法师所译,惟文句过长、过杂,译笔也不最适宜于汉人,后有大愚阿阇黎经行整理,删繁就简,润文明义。另成一册,兹寄上一册,以便了解,并作参证。(正式经文,《大正藏》中有,文虽不同,含义相同)另附,“心中心”法陀罗尼及结印说明一份,以备学用,事忙,余不一一。复颂定慧圆明。
愚恒志 合十
6月21日
此信将发,又接6月19日函。知您神经衰弱,肾虚、头痛。目前:
一、要节欲,常作不净观。
二、要少看书,以息心养息为主,文字言语,非即真性。
三、爱人皈依、信仰佛法,只能逐步随缘而行,万事不离因缘,不能勉强。
四、心中心法,时间长,若身体不行,不要勉强修(修七天二印,也要随力而行)。一心念佛,求佛加持,消业除障,转危为安,否则心身二伤,有苦无乐。一定要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去除种种执著,自救自度,自己掌握命运。色欲一事,多生习气,只有深观不净,男女根身,九窍都流出不净之物,脓血尿粪,腥臭不净,何足留恋,若不节制,苦恼丛生,不仅学佛难成,世间事业,也难成就。千万注意。事忙,草草批复。
恒志
6月23日
智金仁者慧眼:
11月19日的信,于11月24日收到,由于佛法事忙,近又在上海居士林讲《无量寿经》,时间较紧,故迟复了多天,甚歉!
仁者所谈各点,兹提供愚见,供仁者参考。
一、一切佛法都是方便,目的在使学者歇下妄想杂念,彻见常住真心,故经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仁者既觉念佛不能得力,而修心密,却能使“身心泰然”,“身体状况好转许多”,既然如此,就应从实际出发,加紧对心中心法的修持,不必再从头修起,以前修的仍可算数,目前就从2、4印加功,(一星期六次4印、一次2印)修时全身放松,让气血流通,减少颈部等处的疼痛,同时口念咒不停,手结印不散,耳自听咒音,意根自然摄持,这样一切不理,一切放下,老老实实修二小时下座。下座后处处不离觉照,仍做到“即相离相”,攀缘重时,只是不理——不取它、不舍它,自然逐渐归于空寂 ,总之时时凛觉,诸妄消落 ,即是菩提。
二、我们请仁者念佛,亦是一时方便,希望得 佛加持,渐消粗重业障,若不适应,可以及时改变,不必拘执,若不知变通,便成耽误。
三、淫欲必须节制,多淫易造成心识闷塞烦乱,于修道实不相宜,平时用一“化”字,临时用一“忍”时,只要思想上一转,淫意当下转化。《四十二章经》中(第三十一章)佛教示古佛所教除淫一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二种“心所”)生,二心(指思与想)各寂静,非色亦非行”,(观一切色如幻化,观一切行如泡沫等,即非色非行)又宜常观不净,观一切男女根身,皆是不净——“革囊粪、血、虫,幻化不净身”,常常观之,渐能生厌离之心,但此在双方能共同修之,更好。
四、吃肉并不一定能补身,肉是各种细胞所成,其中也有不良细胞,目前不能断,亦以少吃腥,多吃素为原则,更不能杀生,有违慈悲,故《楞严》、《涅槃》等经都教人不食肉,“夫食肉者,断大悲种。”
五、回头修心法,并不违背“师教”,我们的教法,也是“随宜施法,无有定法”啊!故不必顾虑重重,能息心的就是妙法。
六、修心中心要发愿度生,修净土求生西方也要度生,凡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大乘佛法都是一样。但目前以自度为主,度人是以后之事,如破烂之舟,岂能渡人于彼岸?
七、凡修心,功夫得力,第八识中习气翻出益多,此即内魔,内心散乱也可引起外魔,故以净心空念为主,心空境寂,诸魔齐退。《楞严》所说五十种阴魔,莫非是习气的显现,故经说:“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故不必恐惧、顾虑。
八、工作问题请仁者从实际出发,细心衡量、考虑而决定之。 余不一一。
即颂学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愚徐恒志手启
12月6日
智金同学如见:
2月10日手书已悉。近日既随息念佛,又回光返照心念,此即观念双修,并无不可,吾人妄心流浪,不用种种法对治,欲其安于一处,甚难,甚难。但须知念佛时能口念耳听,清清楚楚,即寓有观心作用,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定慧双融,贵在坚持勿见异思迁,勿得少为足,偶觉轻安,也勿自喜,为要。观心、念佛《般若花》中都已详说,不再一一。既修净土法门,拙作《净宗讲话》请细阅。复颂自在无碍。
愚恒志手启
2月19日
智金仁者如晤:
3月17日函悉。修净宗持名法门,重在净念相继,转化烦恼习气,逐步将进入无相、无念境界,而与实相相应矣。祈精进用功,自强不息。圣贤功夫,全在不动心处着眼,若妄念渐息,则空寂、灵明之境时时现前,岂不快哉!即颂学健。
恒志手启
3月23日
智金仁者:
4月29日函悉 。所询问题,确很重要,今解答如下:
一、真空(体)妙有(用)乃同时存在,如明镜是体,能照物是用。正照物时,即空即有,即体即用,即寂即照。《修心诀》所说:“言之不可及”即是真空,“明明不昧”即是妙有。(“妙有”用而不粘,“妄有”处处粘着,此即圣贤与凡夫的不同处。)
二、《坛经》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 是为大错”,此指压制念头,不会起用之过。所谓“无念”是“于念而无念”,也即虽然起用,了了分明,而心体寂然不动。这种“无念”境界,也可说是“正念”,修至定慧圆明时,自然寂照同时,体用不二,决非念尽除却之断灭空和顽空也。仁者但认真修法除习气,时至便自了知,若分别求解,即使解得通,仍是隔靴搔痒。
三、观心与参禅下手方便,略有不同,但开悟见性则一。六祖对惠明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而观心、参禅都不离“返照”。仁者果能时时证入“顿然无念,却了了见闻”的光景,正是自性现前,既是“了了见闻”与六祖所呵“念尽除却”不同,因前者是“正念”、“妙有”,后者是“妄念”、“妄有”,故何须犹豫怀疑!(妄念不能除却,只是转化之。如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
四、观心时提起正念返照昏沉相,这正是以慧照力转化妄心,有何不可。永嘉大师之偈应为:“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这里“惺惺”指“了了不昧”(妙有)。“寂寂”指“寂然无念”(真空),也即空有不二,昧此即非真见性者,而落入“妄想”或“无记”中。
五、观心、念佛交互使用,达到同一目的——息妄,完全可以,佛法皆是方便,亦无定法可说。有工作人思考之时,则“觉照”更为适用,此即起用也。
六、自己造业,也由自己消业。但密宗极重师承,若能坚信上师之加持力,由于极度尊重恭敬,便能消除自己之业力,转化自己的烦恼;且上师示疾,能促进学人了悟“有漏皆苦”而勇猛进道,此中寓有自他不二、理事不二之妙旨。(全他即自,全事即理。)且如“好好照顾”上师,正可培福消业。虽不能说“弟子之业,师能代消”(若如此众生早已为佛度尽),但能借上师示疾因缘,在各方面促使自己消除业障。佛法贵在圆融无碍,不宜就事论事,而致执着、挂碍。复颂
定慧交资。
愚恒志手启
5月7日
智金仁者慧眼:
7月9日函悉。与仁者通信累年,可谓无语不谈,今知仍苦闷徬徨,未入正修,可深浩歉!其病在于不曾老实依法修持,又想修净,又要观心,又拟参禅,又欲学密,如此用心,决定难得受用。盖“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于会通诸法,利益众生,岂可于自修中如开杂货铺,样样俱备,而件件不精。为今之计,实应一门深入,如今既改净宗随息念佛,有何不可,因“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一句弥陀提起,一切妄想烦恼,便立即转化;且此一句佛号,正是自心实相,古人所谓“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实相)”。故在方法上可改变一下:
一、可在清晨趺坐金刚持四字名号(取其简单紧凑,易于追顶),口念耳听(不出声,而用意回顾到这一句佛号)两手结法界定印,修时万缘放下,单提一念,此即三密相应之密法,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无上密咒,不取于相,念来即扫,扫至无可再扫,便证三昧,得定开慧,见本来面目。其功用与“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同一旨趣,同一效果。
二、家务必须乐于承担,如《行愿品》说:对一切众生要“种种承事,种种供养,……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在家与爱人共,宜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而摄取之,并逐步教以正道,与人为善,因果分明,必能忍受一切而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三、仁者到处求法,甚至欲多参高僧大德,以为如此便能解我…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