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烦恼乎?此即心外取法,不曾返照心地,如此学佛,何日才得受用!今后必须一面修念佛三昧,逐步转化妄想,一面要事事、处处,“与自己逆,与自己习气奋斗”,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于一切有障碍处忍得过,便能进功。
救渡众生是今后问题,目前先求自救,未有破船能济人者也。“贵在行持”此言不错,但行持非徒具形式,必于心地上刻苦砥砺,改造习气,才能日进于道。
四、身体不好,神经衰弱,等等,大多与业障有关,若能息下妄念,定慧力强,气血和顺,诸病将有所好转。
五、佛堂有条件设之,可以即相证性;无条件不设也不妨,因到处是佛在放光,吾人自不觉耳。礼忏全在心田,心拜心香,皆无不可,偈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记之,记之。
六、心中心有六印一咒,外地学者难以传授,且每座2小时,时长,很多人不能坚持,故非人人可当机。某居士请试以上述三密法修“持名法门”,即改变一下修法,或可进展。净宗即浅即深,即事即理,不可思议之妙法也。复颂夏健。
愚恒志手启
7月16日
智金仁者 :
9月12日函收。知常以“奋发向上”自勉,此乃出苦之根由,人能向上,便不至堕入下流,解脱有份矣。祈常念而实践之。修持过程中,习气上下翻腾,忽兴忽灭,此是正常现象,必经千百次的翻腾上下,自可逐步证入不动,而到达彼岸矣。
来信谈及某小乘行者因诽谤大乘而堕入阿鼻。按大小乘佛法,皆是佛说,皆应尊重,故《瑜伽菩萨戒》中规定,劝人发二乘之心,速尽生死入般涅槃者,是犯戒;而劝人不应听受声闻经典,说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毁谤二乘者,也是犯戒。可见法贵当机,有所毁谤,即毁谤三宝,故得重罪。仁者若未谤大乘,则何须恐怖,若自知前曾毁谤,则应向佛菩萨像前至诚忏悔,后不复谤,其罪即除,何须恐惧。此乃“事忏”,若再加“理忏”,知“罪性本空,放下便了”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诵此偈文,明其深意,心空罪亡是真忏悔也。
“我慢”乃根本烦恼之一,亦惟有回光返照,及时察觉,以事理二种忏悔之,自可逐步转化而明达“我空”矣。总之,不论旧业、新殃总在时时觉照,惺惺不昧,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也。祝日新又新。
愚恒志手启
9月18日
智金仁者存阅:
忍辱: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金刚经》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应常修忍辱波罗密。
恒顺:十大愿王中有“恒顺众生”之愿。对一切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恒顺众生,亦应恒顺于妻子。
诚厚:应诚厚待一切人,亦当以诚厚对待妻子。《普贤菩萨行愿品》 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处处关心、尊重妻子,互相敬爱,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就能平安吉祥。
慎言:慎言是修德行的一门重要功夫,应处处“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家庭中尤为重要。所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希多加注意。
恒志书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六日
智金仁者:
函悉。二位比丘尼师,出于慈悲利生,教你改正修法,固很难得,但其所说,并不妥切。当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随不同根性,修不同法门,作不同行持,功夫纯熟则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逐步打成一片,在净宗叫“净念相继”,在禅宗叫“寂照现前”,所以修法并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学人都从静坐下手,较易得力,因静中,心力容易集中,万缘也易放下,故动中念佛拜佛固好,静中一心持念更好。“胡乱打坐,要神经错乱”,这是对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气功,大小周天之类,不明心性状态,错乱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说。仁者用功有年,何至因静坐而神经失常,故说法、修法必须对机对症,不能固执一方,以应万病,“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仁者脚跟未稳,妄心未伏,正知正见未开故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此修学者之大病,切宜注意。又说您有宿冤纠缠,当知更是著相取境,而不知返观自心。我们无始以来,谁无宿冤,其实所谓宿冤即是无始以来所作“业障”,故要念佛、礼拜、忏悔、发愿,若能刻苦修法,妄想脱落,则一切业障,本来是空,只因妄执不舍,认妄作真,自寻苦恼,妄想内魔不消,很易招致外魔,岂不冤枉可怜!故希您一心依法修持,并常与习气奋斗(过去已说很多),待妄念消落,则真心现前,一切烦恼、业障皆化为大光明藏矣。若听二尼师之说做佛事,度冤主,自心不安,外境又来,弄得彷徨忙乱,无事生非,真是极大可怜!
愚见仁者仍可照今所修“随息金刚持名法”,但:
1、不念经,则开经偈可不念。
2、念释迦佛后,便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一称,随着便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但不能过于着意于呼吸,听其自然)。
3、以舌抵上颚,而唇动念佛、无声,呼吸即不从口出入,而以鼻呼吸为宜。逐步训练。
4、坐时背痛、头痛,时而摇晃,皆气血不通之象,但因静坐,气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摇晃等现象,坚持做去,渐能改变,所谓“病障渐除,舒适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气脉之现象。
5、念佛号结束,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一称,功课以简要为主,功课后能心空无念,无牵挂,无系缚尤为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开慧)。忏悔、四弘誓愿、回向。这些内容均可放在念佛结束之后。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会出毛病,只要看:修后反而粘着、烦恼或系缚即如药不对症;否则便是当机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执著,勿胡思乱想是可以趋向清净寂灭的。凡修法以简要、深入为主,不必太多太杂。(特别贵在坚持,勿三心两意)。此复即颂新年吉祥。
恒志
1月17日
智金仁者慧鉴:
5月3日函悉。
一、知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甚好。凡一切修法总在一门深入,持之以恒。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结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六字名号无声之声,此即三密相应,易入一心。若能从有念入无念,恬淡虚明,即与实相相应,也是禅净不二的境界。
二、照上述修法,即是净心,即是净土,再加坐后发往生之愿,便与极乐相应。“信愿”是目标,“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经云,“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资格,二而一也。
三、“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念佛人定生极乐四土;“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自性尽虚空,遍法界,极乐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尝有去。详见《般若花》“净宗讲话”。
四、能带领大家唱诵作课,也是净业,也是往生资粮,因“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
五、修心人于病苦关,人人难免。当有病痛时:(一)常作空华观,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灭代谢,如幻如化,缘生性空本不可得;能知诸法无我,谁受苦者。如此观想成熟,自可一切平淡处之,痛苦便可减少。(二)时时以至诚心念阿弥陀佛圣号,当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此念去,久则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气血便可调和,痛苦也可减少。昔弘一大师曾云:(二偈):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
某居士之心脏间歇症,更宜息心念佛,气血和畅,可得实益,也可于念佛时,作腹式深呼吸,推动血液循环,所谓“气沉丹田保健康”。
六、“顽空”,即“空无”之意,如瓶中无油,便成空瓶。与“断灭”有类似处,如木石无知,便成断灭。真性则真空、妙有,二而不二,既不常亦不断,既不生亦不灭,…体用、寂照、性相、理事,都是不二,故曰不二法门。“无记”是三性之一,即善性、恶性、无记性。无记即不可称善,也不可称恶,无可记别,故曰无记,但也能染污自性,如逛公园、作娱乐,既无善恶之心,但也能使自心受到污染。按“法相学”,与第七识相应的叫“有覆无记”——虽非善恶而其性污染;与第八识相应的叫“无覆无记”——既非善恶亦不污染。总之与“断灭空”不同。仍属“心所”范围。与观照的无分别智,更大不相同,切勿混淆。
七、成佛是恢复自己本有、具备智慧、光明、自在、清净、慈悲、大神通、大禅定…之功德;也是断轮回路,闭生死门,自他共出苦海,成就无上菩提,妙德难思,不能一一,亦不要怀疑。
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所有现象,无不在变化之中,幻化不实,故曰虚妄。至于成佛后,自性具有体、相、用,即三即一,非三非一,因非虚妄之相,是万德庄严之相,故曰“实相”,此实相者,无相,而无不相,无知而无不知,实证后自能了然。
仁者对此等道理,总是以分别妄想,进行推理。《圆觉经》说:“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故希精进修持,蓦直持名,妄想息处,便能亲证本地风光,获得佛法真实受用也。然后一切佛理,一切经教,自可了然胸中,当知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关键总在认识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 草复即颂学健。
愚恒志拜启
5月10日
智金仁者道席:
印光法师已说:“随息念佛确好,有肯心者,易成三昧”,可见此法并非不好。但应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显真,得定开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于一心不乱、清净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应,便可更换。如随息不相应,便可用“静…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