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P4

  ..续本文上一页听”佛号的办法。一般来说,随息适宜于妄念粗重的人;随着妄念渐轻,便可改用“静听”,口念耳听,自心唤醒自心,易入念佛三昧。随息是随着呼吸自然规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号不断,此中似不存在“随得如法”不如法的问题。故仁者可灵活变动,以相应不相应,作为所修之法契机不契机的考验。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对法亦不要死执,以免受“法执”之累,您这个“摆不掉这个执著习气,”正是“法执”啊 !

  当妄想、执著习气现前时,应采取不理它,不取它、不舍它的态度,力不足时,要坚毅奋发,并念佛号加持,转化之,假以时日,自然化于无形矣。

  某居士昏沉之病,亦是多生所积,昏沉和掉举都是随根本烦恼而起的“心所”,力量很大。坐中翻出严重,与休息不足和打扫积垢都有关。今是否请某居士注意:

  1、仍坚持晨坐,精神好。但5时在公园入坐,则晚上宜适当提早入睡,能保持8-9小时睡眠,则早晨坐时,可能神清气爽。

  2、提高警觉心,口念咒,耳听咒,寂寂惺惺,与昏沉作斗争。仍不能清醒时,索性下坐,绕行念咒;昏沉去后再坐(或礼拜忏悔也妙)。

  3、坚持一段时间,当习气松动时,便可逐步明朗虚灵。

  某居士与其长子亦是宿因使然,当受其苦难,费尽心力时,应作“偿债”之想,不要怨尤,不要悔恨,凡事都是因缘所生。(遭到这种情况的人很多)祈转告某居士以耐心处之。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求加被去苦消灾,当得大士慈力冥佑。即颂定慧。

  愚恒志拜启

  6月18日

  

  智金仁者慧鉴:

  7月19日函悉。由于仁者于修法中,常生执著,因此痛苦大增,特再函告: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药,病愈药废。“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也是摄心的一种方便,如能因此摄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于一时,若心定后,仍执此不放,便成“法执”,反而使心不能入于空寂。观脚踏莲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现象,则不妨方便对治,若无此病,则又何必执此幻相,以为究竟。有相修法,皆用于一时,执则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写数行,以为仁者助道。

  “心声相依,六字分明,专注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会出现流弊。此颂夏健。

  恒志合十

  7月23日

  

  智金仁者道席:

   来函收到多日,最近因《般若花》再版完成,分发各方以及其他法务也多,终日忙碌,故不能及时奉复,甚歉!

  一、造成五十种阴魔,全是修证过程中的种种魔事。见性之人,虽明根本,而多生习气纷然坚固,分别颠倒,“客得其便”,归根到底乃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故说“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为主,一旦妄想消歇,亲见此不生灭藏性,依体起用,渐扫魔障,增长智慧。若从文字言语中卜度、揣摩而来,乃是识神,非无分别正智也。故目前不必急于从《楞严经》上讨消息,今后借此印证可也。

  二、持咒、念佛乃同一旨趣,目的都是息妄显真,促使“净念相继”。今只靠倒六字音声,自能逐渐风平浪静,巧入无生,但总在真实践履,勿以种种推理代修证证界,当知诸佛菩提,唯证相应。

  三、若本来已彻,照见一切皆幻,而不取不舍,则一切魔事,无奈汝何矣。

  四、念佛时,自宜摄心专注而念,妄想旋散旋收,旋收旋散,久则渐少而成片,总在专精用功,假以岁月。念佛、念咒时头痛如裂,是业障翻动,影响血液循环,气血不通,故而有痛,渐渐自能缓和,业消智朗,自然体气和平轻安。但摄心专念虽重要,也不要用意太甚,总要“不忘、不助”,任运入道,所谓“巧入无生”。

  五、印光大师所说治心火上炎之法,乃因人而设,他人病情,自与仁者不同,故方法也应不同,不必强求一律。又摄心而念,实即观心而念,因“摄”时即寓有“观”的作用,若观照不住,便不成为“摄”矣。

  六、“正统的观心法本无从何处起观的”此语正是,心不可得,“处”从何来。但初学人必有所依,才好下手,故或观脑部,因大脑是意识工具故;或观心窝以免引血上升,引发病症。但都是一种方便,不必执著。以念佛、咒摄住心念,可见正是妙法,实际上,上面已说,摄时正是观时,故印光大师有“即观即念,即念即观”之说也。

  七、观心方法,动中观,与静中照,实是一回事,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便打成一片矣。六祖云:“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故仁者所说“努力观照,不取不舍,不随不遣”,是正法。至于经典所说“知幻即离”,“有相皆妄”是观心过程中之助力,久则由“解知”证入“证知”,定慧等持矣。又修心去妄,原似剥皮,层层去妄,先空“我执”,再空“法执”,最后“空执”也需空去,得光明自在之极乐。此乃功夫必经之过程,故宜少分别考究,多埋头实干,为要。

  恒志

  11月12日

  

  智金仁者慧鉴:

  某同修,修法久而弥笃,佛门中之良伴也。愿两位遇境返看,即不取,亦不舍,一切境界自然歇落,此乃息妄妙法也。妄息自得自在受用。

  专函致谢,不一一。顺祝吉祥。

  愚恒志手启

  4月11日

  

  智金仁者:

  来书谨收,前寄来之《心中心经典》,也已拜悉,谢谢!有此经典,可使许多同修减少对传承此法的疑虑。(不必再寄)

  内人今年虚岁81,往生时确尚安祥,不慌不乱,也是平日持名念佛之故,蒙您回向助念,诚心诚意,万分感激!

  人生、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缘生性空,一切无常、无我、无法,平时修法,力与习气斗争,妄想脱落时,不生灭的本性,顿然现前,岂不是庆快平生吗?众生太苦,佛法难闻,愿互相促进,奋发图强!顺祝随缘自在,不取不舍!

  恒志拜启

  1998年7月1日

  

  智金仁者法喜:

  仁者一片至诚恳切之心,福慧兼修,善根福德因缘,不可多得,惟祝戒定智慧,不断增上,成就佛道,广度有情!

  世间一切皆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如幻如化,常作空观,我空、法空,便能转烦恼妄想为大光明藏!得佛法真实受用。顺祝夏日安祥。

  愚恒志拜启

  1998年7月13日

  

  娴之同学:

  来信已收,您有心学道,十分难得!人生无常,种种苦恼逼迫身心,只有学佛是唯一出路。修六字大明咒半月,现在未修。是否改修净土弥陀大法。即坐时手结法界定印,口金刚念弥陀圣号(六个字),两耳细听六字,万缘放下,这叫净土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相应,每天早晚各坐1小时左右,能很快定心开慧,平时还须与自己习气奋斗,行、住、坐、卧不离心空念佛,求生西方,能即生了脱生死,不然六道轮转,众生太痛苦了。其余有问题,可与智金商量,您们是夫妇,也是道侣,共同奋发前进,脱离苦海。好吗?即祝清净自在!

  愚恒志手启

  1999年5月17日

  

  徐老师:您好!

  敬知您老已迁新居,并悉您老身体状况甚好!亦学人之厚福也!我等无限欣慰。也敬望您老多多保重为是。

  【徐恒志上师批语:贱体尚好,请勿念。】

  徐老师,秋天之际,我趁放假数日,在保定西郊一居室“心中心”打七七日。“打七”后,向元音上师写信询释数疑,后接回信批示:

  “你不能修禅宗,赶快念佛求生西方”。接信后又电话联系一次,上师讲我知见太差,禅宗根基太差,还是念佛生西保险,等等。这样,三年零三个月的连续“心中心”打坐修持告以终结。

  【徐恒志上师批语:虽然未明心地,但打坐三年另三个月,多少培养了毅力和定力。】

  万法缘生缘灭,或许我本该如此。

  现我改修念佛法门。既然法法皆是方便妙法,愈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之良药,则以西方为归宿,为进修深造之良所。今持名念佛,知念念转化三毒妄习,念念唤醒主公灵知!【徐恒志上师批语:理确如此。】

  今有愚痴二问。您老只简略批示即可,以免占用您太多时间。拜求您老慈悲:

  (一) 修“心中心”法,二祖师公曾讲千座之限,恐生法执,故千座后可舍去打坐。当然今众生根基差了,可延长打座座数等。甚至三千座也无妨,等。那么,念佛法门,念到什么时节便舍去呢?还是一直要念,以保一生了办生西之愿呢?念佛不存在法执问题吧?

  【徐恒志上师批语:由功夫深入,可以进入“念而无念”境界,故不必舍去,下根可信愿持名,直往西方,上根可进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心中心法,在修法时,最需善知识点拨,可以迅速开悟见性,也须经善知识印证。才能明白其悟否?悟与不悟全在机缘巧合,而不是以多坐为胜,即使坐了三千座也不一定见性。

  今仁者改弦易辙,决心修持名念佛,甚好!因“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一切法门无非都是善巧方便。念佛之法,先从忆佛念佛下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不但说明下手方法,而且可浅可深,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之时,功夫深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能所双忘,由于念佛之心,全体即是圆融本体,故不存在法执问题。所以净土法门,称为“三根普被”。】

    (二)有居士来探讨,“临命终时,是以清净心念佛,还是以愿心念佛而保生西呢?

  【徐恒志上师批语:临终念佛,是愿心,也即是清净心。无信愿不能生西,而一句佛号,是最极清净故,与真如相应,故多念佛,即能证入无念。】

  还有“临命终时,是只念佛号才可往生吗?若念咒、观心等也可往生吧”?

  【徐恒志上师批语: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但必须有信愿力。念咒、观心,“愿”生西方,一样可生,无愿不能生。故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