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P3

  ..续本文上一页文章,供学佛者作为茶余饭后之文艺享受。

  以上四书大小格式与《随笔》一样连前共五本,一、二两册约十月份可出版,届时当寄奉,希不吝指正。

  上述《书简》考虑到原刊“书信”,亦有举一反三作用,为节省精力,此次不拟补充,仁者印来信札谨阅,特表感谢!敬颂秋祺。

  愚朽恒志草上

  2002年9月12日

  

  慨夫仁者、石某仁者均鉴:

  《心中心密修证要义》已由石某居士寄来,我看其内容大体上还不错,因许多内容是上师们所说过的,有些是王骧陆上师“证体起用百则”翻译过来的,但其译文不能尽其原义,有词不达意之处,特别把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中“净念相继”误作“静”念相继,说静念相继,也叫“阴念”,佛学上似乎没有这个名相。由于用字错误,意义也就不同。此外,“用六识作资粮而叫他生慧”,“静的境界实质也就是定”等等,都有语病。如能作必要修正,就好了。

  所说上坐前先吐口气,念自度大光咒,打另一个手印,一小时后下坐,到厕所大便,说这是度众生,实是胡言乱语,心中心法没有这样修法。必须慎重才好。草草奉复,祈谅鉴。此颂定慧圆明!

  恒志合十

  2002年11月24日

  

  明仁、明如两仁者慧眼:

  手书敬悉。魏老师[牧牛老人,编者注]既舍己从人,以仁者名义捐印《般若花》,且亦符合出资人的实际情况,故仍以尊名捐印为宜。两位皆重视无相功德,三轮体空,仁者必能无我无人,随缘无碍也。

  知贤伉俪均曾受心密灌顶,仁者嗣又改六字大明咒,二法皆是无相密乘,与有相密修法不同,故均易与无相、无念、无住的禅宗“三无”境界相应,而开正法眼藏,彻见本来面目。惟六字大明咒修法简便,时间又可较短,故更适宜于老年、病者、忙人的学修耳。

  修无相密,上座时死心塌地,依法修持以得定;下座时将座上所得移用于人事、日用境界中,由定起慧,时时凛觉,转化烦恼、习气。久则定慧交资,打成一片矣。

  愚老朽无用,出门较少,来青[青岛,编者注]之嘱,只能看因缘矣。热忱为法,敬表钦仰!草复即叩寂照。

  愚 徐恒志 拜上

  2月27日

  

  慨夫仁者慧眼:

  来函拜悉。来青[青岛,编者注]问题,蒙多次诚意邀请,心感不已,能否前来,届时看情况,谨函奉告,并表感谢!

  魏老[牧牛老人,编者注]两篇大作,不克细看,既经仁者润笔,内容绝无问题。书名是否定为《对心经的一些体会》,基本照原意不动,“题名”一般以简短为妙,故略去几个字。“序文”想请仁者作之,当能当仁不让也。现在先打字(照愚所编系列书格式)印出交佛学书局呈宗教局审批核准后,即可付印,但审查时间较长,只得听之。大致情况如此。复颂春健。凤如仁者均此问好。

  愚朽 恒志合十

  2003年2月

  

  慨夫大居士:

  已悉。承关心贱疾,谢谢!目前生活起居有人照料,请勿念。印书款暂不寄,后当通知。书名拟改为《心经蠡测》,因原来题目太长,可否?(现印的书都是四个字的题目)。闻乔迁新居,谨表祝贺。此祝春健!

  徐蕴文 代笔

  2003年4月7日

  

  慨夫、凤如二仁者慧鉴:

  来信拜收。关于来青[青岛,编者注]灌顶问题,本是弘法利生,佛弟子应尽之义务,按照目前情况,天气转暖,且看情况如何,再当考虑。仁者等一片慈心,深为感动,且看因缘如何。由衷之言,必蒙垂谅。

  两位退休在家,共修圣法,此乃无上福德因缘。人生苦短,数十年光阴,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都靠不住。悟后起修,于日用中磨练,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庶不负佛菩萨一番苦心。春节将至,敬祝合府康乐,吉祥如意!

  愚朽 恒志 敬复

  2005年1月28日

  

  

答西安刘志强居士

  

  志强仁者慧鉴:

  接陈锋居士转来手书,至诚恳切,甚是感谢!自愧无德,岂敢干扰仁者,所汇款五百元,实不敢接受:一则德薄慧浅,不应花费净资;二则,目前一般生活都较紧张,贤伉俪辛苦所得,愚不能无功受惠。故除由衷感谢两仁者德意外,汇款拜托陈锋仁者如数汇还,至祈查收,违命之处,当祈垂谅。

  欣知,两仁者精勤办道,并对《般若花》有所体会,此乃您们善根、福德因缘之所感召。敬祈由悟起修,奋除无始习染,直达无上菩提,了此一番大事因缘,不胜祝祷。

  最后再次致以由衷感激之忱!敬颂寂照不二、定慧圆明!

  愚徐恒志拜启

  1997年8月8日

  

  志强仁者慧照:

  接11月24日手书,愚自返沪以后,常思往卧龙山顶礼三宝,但因家务不能离沪他往,致卧龙之行,也一拖再拖。知仁者拟于明年七月赴莲社净修,如能有缘见面,实为欣幸!

  仁者乃上乘根性,又亲修见性大法,善根、福德不可思议!《金刚经》云:“应生无所住心”,所谓“无所住心”是什么心?乃是心无所住,而不断灭之心,也即妄念不起而了了分明之心,能时时寂而常照,心宝常现,即能于现前得无边受用,愿与仁者共勉之!来书云:“时有妄念”,无始以来积妄,原非朝夕可除,但能于妄念来时,不取不舍,不予理睬,习气力尽,则自然脱落;当妄想脱落,而灵知不昧,功用不失,即是体用不二之自性真实境界,只要不执,妙用无尽!

   余不一一,再次向贤伉俪致谢!并颂寂而常照,寂照同时!

  愚朽徐恒志和南

  1997年12月4日

  

  志强仁者慧眼:

  3月6日手书敬悉。蒙寄赐智敏、慧华两上师结缘的宝瓶,内附金刚明沙,并多种咒轮金贴纸一幅,仁者舍己从人,加持愚夫妇,谨致以由衷之感谢!

  知法驾将于4月18日到沪,闻后不胜欢喜!一别三年,两心相印,当祈届时一路顺风,平安到沪,愚当竭诚欢迎,共商大事因缘。

  关于真如是否缘起问题,仁者所述乃是正知正见。凡因缘和合的一切诸法,有生灭、有造作,正像经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缘生缘灭,如幻如化。而真如妙体,则是虚灵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无实无虚,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决非因缘和合之体;凡因缘和合皆生灭有为之法,真如是“无为法”也。

  真如之体,虽是不变,但能随缘起用。《般若花》上“真如缘起”,不仅如仁者说“真如通过缘起显现”(全相即性),而且也说明真如能随缘起染净二种功能。随污染之缘,便成“六凡”,随清净之缘,则成“四圣”,所谓随染净之缘,成凡圣之事。至于彻证本体,则虽无所住,而生其心,随缘起用,体用一如,证大体大用矣,是名妙用。又《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此乃指成佛的种子,也即闻、思、修、六度万行,皆成佛之缘起,非指佛性本身由缘生缘灭(即仁者所说:“而是通过修持(缘起)来显真”)。总之,若以佛性为缘起,则缘灭时,佛性亦灭,岂不成“断灭论”耶?

  仁者真知灼见,深为钦佩!某居士病况,既经医检查,头部并无病变,则系业力障碍之病,请以“心密”第二印试治;《大藏经》中《佛心经》上说,修此印时:“世间小小诸病及难治不可识者,但结契咒满一日(可分数次修之),癫病亦除,除不至心”。某居士即“舍命不舍法(法尚应舍,但目前尚非其时),决心证菩提”,请至心持之,当有感应。又修此印时,注意气沉丹田,加强气血流畅。又一法,即结大莲花手印,持六字大明咒,念时也气沉丹田,也会有效,此咒本可消灾治病也。不一一,顺颂得大自在!

  愚朽 徐恒志拜启

  1998年3月11日

  

  志强仁者慧眼:

  仁者精进用功,于寻常日用处,彻见本来,因缘不可思议!古人云:“平常心即是道”,仁者于此有所体会,是真见道者。世人将此本来平而常者刻苦分别,颠倒使用,遂致流浪生死,今悟“平常”则恢复本来,了无一法可得,故《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但虽是平常,能得到它,却也是不平常的,“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迷则四生六道由它作;悟则三贤十圣由它成。如此说来,平常之中有不平常的,又不能小看它啊!仁者说:“佛法只在觉与迷”,甚当!一念迷,苦海茫茫;一念觉,超登佛地。又说:学佛秘诀“只是无我二字”,说到点子上了,故《金刚经》须菩提问如何降伏其心时,佛开门见山,就先破我相(四相主要是我相),然后再破法相、空相。小乘人悟“人我空”,证入偏空涅槃;大乘人悟“法我空”,证入三德涅槃。凡夫因人我执起烦恼障,小乘因法我执起所知障,成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印光老法师曾说: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皆化为大光明藏!故仁者之体会可说是“画龙点睛”。

  仁者愿力坚强,善根深厚,洵不愧为“志强”矣。草草奉复,余俟秋凉面叙。即颂寂而常照!(某居士说:仁者可能在10月下旬回去,当能见面。)

  智正老法师,先此顶礼,来山时当一倾积愫。

  愚恒志和南

  1998年7月23日

  

  志强仁者慧鉴:(向智正老法师顶礼请安!)

  手书敬悉。下列见地,略陈管见:

  一、观心即是修心,两者不别,知“三心”不可得,当下见性!我们修心地法门,要悟在当下,修在当下,证在当下,用在当下,时时返照,刻刻用功,五蕴若空,苦厄顿消。

  二、世尊在证道时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可见修心要领就在转化妄想(第六意识)、执著(第七识),也即是破除人我执和法我执。我执若化,势如破竹矣。仁者以“无我”二字,为学佛要诀,可谓提纲挈领。

  三、佛法所说“诸法”,即指…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青岛金慨夫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