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见仁者用功甚勤。静坐只是一种方法,为初步下手方便,以后在行住坐卧都不离觉照,才能打成一片。故昔有禅师终日静坐,以求明心,被大德所呵,但有时必须以坐定心,总在自己调摄得宜。《金刚经》讲义甚好,功夫全在离相离念,由觉照而住,进而由觉照而了了见性,此即由“照住”而进到“照见”,《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即般若观照也。“我”指“自性”,“如来”也指“自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自性),能了了见性,即得佛法要领。
“染”与“净”乃对待法,必心离染净之见,乃为真净,但不能又立“真净”之境,总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清凉境界”现前时,也不要取著,此亦是对待、比较境界,尚非真清凉境,一切不著,则寂光真境,便自现前。
总之,在修持中,寂然不动,而又明明了了,这是什么?常参此境,则了了见性矣。此复,即颂康乐。
恒志
4月29日
某某仁者:
8月31日之信,早收。迟复甚歉! 仁者一心用功,看了大量经书,作为一个年青佛弟子,读诵大乘经典,打好教理基础,十分需要。至于理解“心体”和“自性”,则是更为重要,否则读经虽多,仍不得要领。所谓“心体”,也叫真如、实相、圆觉,等等,学佛就要证悟这个“本来面目”。你只要能于日常行住坐卧之际,时刻回念返看自己心念,此时但见妄念生灭迁流,如幻不可得,正在此不可得时,却是灵明空寂,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这一境界,正是自性的本地风光,但贵认得真,咬得实,常常与此真实相应,这便是见性。大乘经中处处指示,时时透露。如《心经》说:“是诸法(的真)空(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不生不灭的,正是“心体”。《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息妄,生其心是显真,所生之心,即是无念心体。《坛经》中六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即指点无念心体。仁者于此等处,能细心参究,则知大乘经典,处处以实相为印,不离实相。如此看经,方有受用处。年迈体衰,故目前尚在调养,四大苦空、五阴无我,请仁者勿以为念。力乏,不能多写,惟祝精进。
恒志和南
9月27日
某某仁者:
2月9日函悉。奉复如下:
1、“知念是妄,其性不实,即空,非灭后空”,不错!此“知”字很重要,知念是妄,乃是经过实践而“证知”,非依稀仿佛之“解知”也。妄性不实,其体本空,譬如明镜蒙尘,镜体光明不失,非尘灭后才有光;又如水本是湿性,非波息后才是湿,故曰“非灭后空”。
2、上求佛道(自利)下化众生(利他),名发菩提心。(不限于出家人)
3、以无量法门,自学自修,并为他人分别解说,广利有情,名法供养。
4、消除业障后,便能悟证本来面目。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目的与手段不二。故曰:不用求真,但需息妄。
5、法门无量,适应不同根性。一般说来,般若与净土二门,消业最为迅速,般若即真空,净土即妙有,空有不二,会入中道实相。
魏鸿勋老居士[编者注:魏老即牧牛老人],深入教海,乃是大德长者,前一月我曾有一函托郑老转给他,谅已收到。有便晤面,请代我向魏老请安问好。复祝新年进步。
恒志 和南
2月15日
某某仁者慧鉴:
4月10日来信已收到,因曾往天台山国清寺朝礼,近日方回,以致迟复,为歉!
知近做离尘功夫,主要靠般若观照,很好!观照功夫,即是自性起用,由始觉达到本觉,始本合一,则体用如如,到此才能不观而观,观即非观。但初下手时,都是“强作之观”,所谓“如理作意,观我本来面貌,久久定慧互资,则寂照现前矣。
又直下观我本来面目,名真如实观;也有从观生灭妄心下手,名唯心识观,实则观无明妄心,即是观自性清净心,久久妄息真显,融成一片矣。
六祖惠能大师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祈细细领会之。
魏老居士[编者注:即牧牛老人]大作,直剖心地,明心见性,且融通儒佛,说理透彻,然非慧眼人不知其妙也。顺祝法喜。
愚恒志合十
4月26日
某某仁者慧鉴:
来信收悉。知您已看到《法藏碎金》,甚好,佛祖重要指示,基本上都已包含。您善根深厚,久而愈坚,难得!人生无常、无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学佛法,我们都没有出路,长劫生死流转,痛苦实深!您时常追忆过去,考虑未来,这也难免,但只要想过快丢,过而不留,逐步做到离相、无住,与习气奋斗,自能不断增长定慧。现寄上《般若花》一册,前三篇都讲到观心看念,第9篇讲念佛法门,请依之修持,久久自能把握自己,妄念渐少,渐歇,则空寂灵明之性体,自然现前了。又观心念佛下手方法不同,但念寂心空、一心不乱时,归源都是一样。即祝自强不息!
恒志手拜
10月28日
某某仁者:
5月8日函昨日才收到,知仁者获得护法神感应的事,这是精进用功、发心真切所致,十分可喜。
一、《圆觉经》说:“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这里:“彼知觉者”,此“者”字是指被智所照的境—即“清净觉相”。此觉体犹如虚空,广大无边。
下面“知虚空者”,此“者”字是指能照的智光,即是说,此能照见如虚空的智,也是空华幻相,不可去执取它。虽不执取,但并不是没有“知觉性”;虽能所两忘,但智照之体(寂)用(照)依然明明了了,所谓“体用不二,寂照同时”,这正是“净妙圆觉”的境界,故说:“名为净觉随顺”。——即人人本具之佛性。
二、“心静”,只是一种定的境界,但不一定认识“自性”。当妄念息落,眼前明明了了,悟知这正是“本来面目”, 这便是“见性”(本来面目)境界,与前只是静而不悟,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常参这“空空寂寂”而又“灵灵明明”的是什么?如果明悟,便是“见性”。六祖说:“不见自性,学法无益”。祈珍重。祝安吉。
恒志合十
5月19日
某某居士慧眼:
来信收悉。知贵处已有学佛小组,互相交流学习,在此末法,甚为希有。您能积极发言,知多少、讲多少,这很好,己未得度而能利人者,正是菩萨的发心。魏老居士研究心地法门,颇有成就,有机会时,宜常亲近。能遇善知识,是大因缘。
由于众生根性不同,因缘也异,故佛法也无有定法,随机施教,其中般若、净土二门,则是普利人天之二大法门,因佛所说法都是以般若为先导,又多以净土为归宿。仁者修观心法门,即是修般若法门,能观自心,决可见性,所以佛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又凡学佛,总以见性为主,所谓“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而观心正是见性的方便。至于密法是以三密相应的善巧法门,使人于重厚习染中,迅速获得解脱,因凡夫多生积习,正如重病之人,非下重药,实难挽救,故以手印、密咒相助,意念上或先观有相法,如《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所说观想顶上有一 [徐恒志上师手书梵文,编者注]字,犹如明珠,遍有光明,用以转化一切染垢,然后知心不可得,直入无相门,即能渐证“空空寂寂,灵灵明明”之自性,便与禅宗合拍。 仁者若欲加修密法,以资精进,则可修《六字大明咒》。口持此六字真言,手则结大莲华手印,即二手掌根相拄,二小指、二拇指也分别相拄,其余头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相对(三指第一、第二节略弯曲),中间各距离一寸光景,作莲花开敷状,意则一切不顾,只注意到持咒,每次坐一小时,可得定开慧,并可治病强身、消灾免难。此法《成佛心要》上也有介绍,今附上修法一册,作参考。密法手印本应灌顶传授,但上师慈悲心切,对一般较简单众所周知的法门,可以公开传授,不须灌顶,只要恭敬、供养、礼拜本尊,亦可修习。
(兹附手印示意图,以便学用。)[手印图略,编者注]
修此法重在无相,妄念起一切勿理,一小时内咒不停,印不散,到时提至头顶上散印,最好用黄布将手印遮盖,以资恭敬。
问题解答如下,供参考:
一、平等不二心,即是无分别智,久修自得。证此平等智(体)、同时也有差别智(用),观众生苦恼而发愿救度,故二者是圆融一体的,总以得定、开慧、证性为重要。故要下大功夫。
二、投众生所好而方便接引,此即是观机说法。故佛法以契机为主要。
三、所谓见地,主要是见性——先见到自己本来面目,便有办法打扫习气烦恼,未见性前,难免盲修瞎练,故见道而后修道,十分重要。至于先度自己,而后度人,这是常途,但以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或实相印为标准,随分随力引导别人,并无不可,功德亦不可思议!
气功可以强身、治病,但与佛法不同。它只是一种方便,并非究竟,至于说某气功大师是菩萨化身等,他本人不说,别人何以知道?这些切勿听信,标新立异、装模作样,都是佛法所大忌,仁者须心中有数,亦不必与之诤论,多惹是非。若真正见道,决不随口胡说。且看印光、弘一、虚云等大师哪一个自说是菩萨化身,只是平平实实、一味谦虚。祝精进。
恒志
5月23日
某某仁者:
5月29日手书已收到,因我前一时期,曾到外地一行,于昨日方回,故复信不及时,谅在等候复信吧!所谈各点,颇有见地,再说明如下:
一、业性虽空,但有如幻业力,率众生入六道。悟性、见性之人,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不被业力牵动,而能“随缘观性空,不再造新殃”,则幻化之力便能逐步转化,而证入真空、妙有之实相境界。故永嘉大师证道歌说:“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故关健在“了”,“了”即悟也。
二、有情五蕴身心本是性空,无有自性,故《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此有二层意义,一、是说五蕴自性空,这是浅义;二、是说五蕴全体即是真空,故《楞严经》说:“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深义。五蕴自性虽空,但能随缘起用,充满生机,用而不著,当下即是不生不灭之自性。
三、诸“识”本是一体,就其一体中之不同作用,而分为八个识。只要知诸识性空,便转识而成智。若证入无分别智,自知“识神”原非“主人”。
四、众生幻业,由心所造,今借自心三密加持之力,以转化之,即是以幻除幻,最后便如《圆觉经》所说:“诸幻灭尽(心空、法空、空空),觉心不动”矣。
知仁者现正向“悟性”功夫上着力,很好!当念寂心空,现前却明明了了的便是。但转瞬又逝,故要多观、多修,做到常寂常照。此复祝精进。
恒志
6月13日
某某仁者如见:
3月27日手书已悉。所说皆用功中境界,已体会到古德所说:“平常心是道”,祈继续用功,埋头前闯,自能到达彼岸。古人说:“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幸自珍重!
附上在上海居士林讲经照片一帧,以作纪念,祈惠收。不一一,即颂道乐。
恒志手书
4月3日
某某仁者:
6月12日函悉。知与魏老[牧牛老人,编者注]曾去亲近,能敬事大德善知识,即是自性功德,但因缘各有不同,一切随缘,自在无碍即可。
所说:“随缘应物而无所住,虽一切不住,却了了分明,非断灭相”此是见性景象,宜继续用功,增进定慧力,打好坚实基础,并从体起用,在一切顺逆境界上消磨习气,使定慧交资,体用合一,达到寂照不二境界。一切言语文字正如指月之指,要离指见月,勿执指为月,为要。能在种种境界上奋斗,进步就快,否则说时则有,用时则无,浪费光阴。修法时,由于心理上变化,会引起各种反应,汗毛竖,或脑部震动,或身上起冷热变化,都是。修世间禅定也有“动八触”现象,对见性并无妨碍,勿必惊疑。
附上《般若花》一册,作为参考,其中“关于佛性答问”一文,可先看,对仁者目前修持有帮助,但勿死在句下,为要。即颂精进。
愚恒志手啟
6月17日
某某仁者:
2月24日信已收。愚已迁居“上海密云路....”以后来信,请改寄此地址。
所说学佛体会,显然很有进步,理解来自事证,理事不二,十分难得!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莫非是除凡夫执著之病,病愈药废,恢复本来天真佛性,才知一切诸法,不论物质和精神,都不离自性而有,都是法身的体现,色空不二,动静一如,虽起心动念,而不粘不滞,即是自心的妙用,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也。仁者所说:“寂而不断,了了分明,照而不动,一无所得”,若实证此境界,即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真如之法,无时间、空间相,但诸法和合,虽性空而缘起;有相皆妄,虽缘起而性空,故说幻则一切皆幻;说真则一切皆真,毕竟真妄皆不可得,而不可得处,却无尽藏也。古人所谓“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实证者,自能理会。仁者所说多是正论,但须常观“言语道断”时是什么?
心中心法,并非人人可修,因各人因缘、环境有所不同。沈洪同学不知其情况如何?且愚蛰居市郊,外地来人找寻不易,劳神费时,是否就近请 魏老居士慈悲摄受灌顶,以资方便。某某母女既已修法,似亦可就近方便办事,以免远道跋涉。如修法中有何问题,除请教魏老外,也可来函共同商讨。
谨复顺颂一切安祥。便请代向魏老道长顶礼请安。
愚恒志手啟
1992年3月2日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南通钱居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