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丘:“以后,凡对客比丘示路,不能如此,一定要好好指点;若客比丘新来此处,不熟悉最好不要让他去化缘,否则,将有诸多过患。”(有关详细的开遮持犯于戒律中广明。)诸比丘复次请问:“世尊,为何邬难陀今天特意欺骗加害这位新来比丘,使其遭此大违缘?愿为吾等演说其前后因缘。”
世尊告曰:“邬难陀不仅是今生欺骗他,以前也曾欺骗过他。且听他们的因缘:很早以前,一只乌龟在莲花池里安闲自在地游着,一个狡猾的狐狸来池边喝水,正巧看见了它,马上把它含在嘴里,乌龟非常害怕,告诉狐狸:“朋友,请不要吃我,我身体太小,只够您一口,不够您充腹,您如果不吃我,我告诉你一个比我身体大的动物,让您饱餐一顿。”狐狸听了乌龟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放下乌龟答应不吃它,但要它告诉大动物在哪里。乌龟骗它说:“在某某地方的一个山洞里,有雪蛙八母子,您若去吃它们还是可以饱餐的。”实际上,山洞里是一个母狮子和两只乳狮子,母狮子的习性是对乳狮子刚生下的几个月内天天护持,一直不离开的。这个狐狸高兴地前往山洞,途中遇到另一只狐狸,就问它:“您好,哪里去呀?”它说:“刚才莲池中有一只乌龟,我想吃它,但它告诉我前面一个山洞里有八母子的雪蛙,故我要前去想饱餐一顿。”另外那个狐狸劝它:“千万别去山洞里,否则有很大的违缘。”它却自不量力地吹嘘道:“象我这样的狐狸力大无比,不管怎样,我都会如大象踩泥水一样应付过去的,今天我是一定要吃掉它们,你不要管我。”它兴致勃勃地来到山洞前,两个小狮子见来了个狐狸也很高兴,马上抓住它,一个吃耳朵一个吃尾巴,
慈悲的母狮子说:“不要吃它,放了它吧。”两个小狮子就把它放了,它成了没耳朵没尾巴的东西,赶忙往回逃。往回走时又碰到了刚才那只狐狸,那只狐狸心里觉得蛮好笑的,就嘲弄它:“喂,朋友,你真是英雄唉!世上没有象你这样无耳无尾的狐狸,你很象大象踩泥水一样,到山洞里英勇搏斗,很了不起啊!”狐狸自己也是深觉惭愧,对它说:“确实我很羞愧。很抱歉没听您的劝告。不过,情有可原的是那只乌龟骗我,我轻易相信了,去了山洞里没见到雪蛙却遇上了狮子,结果弄成这付样子。”诸比丘,当时的乌龟就是现在邬难陀,当时,
的狐狸就是现在的这位新来的比丘。所以,当时它也是乱指地方给狐狸,使它受到违缘,今生又是邬难陀给他乱指路,使他受到很大的违缘。这是前世的因缘。”
注:⑴解制法会: 解除安居期间禁止外出于结界范围之规定,此为解界。
⑵六群恶性比丘: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独行恶
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
(53) 寂静者
——俱宿命通 断散乱行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商主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娶妻后共享着天伦之乐。不久,一个最后有者来投胎,他的妻子怀孕了。夫妇二人也经常供养自己最有信心的阿那律尊者(Anuruddha Thera)。此时,阿那律尊者观知施主妻子的胎儿是个最后有者,为坚定他们的誓愿,便独自托钵去他们家化缘,他们很远就见尊者缓步走来,便立刻起身恭迎,见尊者独自而来,不解地问:“尊者为何不带侍者?”尊者说:“现在我找不到合适的人,你能帮忙吗?”施主说:“尊者,我的妻子已怀孕,若以后生个男孩,那就发心送给您作侍者,可以吗?”阿那律尊者心里非常高兴,对施主说:“可以,大正士说话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你以后不会违诺吧。”这样商定了,阿那律尊者在施主家受供、传法后返回了。
施主的妻子自怀孕后,与以前不同的是:总愿意去寂静(Santi)的地方独处,不愿与任何人群居。施主觉得妻子可能是着魔了?便去找相士观察,相士仔细观察后告诉他:“不是其它原因,而是因为胎儿是个了不起的最后有者,使她的行为异于从前。”施主这才放心。九月怀胎后,施主的妻子生下一个十分端庄的男孩:身色金黄、头如宝伞、鼻形妙高、手臂修长等等妙相。夫妇为婴儿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为他取名时,因母亲怀他后,喜乐静处,故取名寂静者。他们用牛奶、酸奶、油饼等喂养护育着寂静者。小寂静者如海莲般迅速地成长。他从小就有忆知宿世的神通(师言:具宿命通有两种:一种是业感忆知宿世,如地狱众生、鬼神及人中间都有这类众生;二是通过自己修持,后得之宿命通。在我们中间,俱生宿命通与后得宿命通的都有。)因此,他悉知自己往昔因散乱的过患而多生轮回,遭受极大痛苦。一看到散乱的环境一想到散乱的过患,他就一刹那也不愿意在散乱的环境中呆,更不愿与那些世俗人相处,只愿去寂静的地方。所以,他经常远离散乱,独自去寂静的地方修行(Padipata)。此时,阿那律尊者见调化寂静者的机缘成熟了,便又去施主家,说:“大施主,你的孩子在娘胎里已经答应给我了,现在,我准备接他。”施主很高兴,就把孩子叫到尊者前,交咐道:“孩子,在你未出生之前,父亲已把你给了尊者当侍者。你这就随尊者去,好好的承侍尊者。”寂静者高兴地应承下来,对父亲说:“多谢父亲如此的安排,我非常乐意随从尊者。”这样,阿那律尊者就把他带回经堂,给他剃度授戒传法,他自己精进修持,灭尽了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在他的境界中:黄金和牛粪等同,手掌和虚空无别,诸天赞叹他的功德。证罗汉果后,他仍然喜欢到寂静的森林里生活,不愿与任何人接触。
后来,诸比丘请问:“世尊,这位寂静者以何因缘生在富裕之家,对如来生欢喜心,然后出家获证阿罗汉果?又以何因缘,他远离一切散乱,僻好寂静处?祈请为吾等宣说。”
世尊告诸比丘:“他俱生能忆宿世,悉知散乱的过患,故愿住于寂静处。更主要的是:在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在佛教法下僧团中有一比丘执事员,他的生活非常散乱(译者:象现在大城市名山大寺的某些出家人,自己没定力,又喜欢愦闹处,要么应酬琐事,要么“闭关”睡大觉,既不闻思,更静不下来修行,虚耗信施,徒增罪业。上师说过真正闭关修行,一生中是有验相和印证的,这很殊胜。但末法时代,修行的人很少,讲经的人更少,有些是讲而不修或修而不讲。如果不讲只修,后学们将不懂该怎样行持,如无目的行人;如果不修只讲,一旦无常到来对自己的了脱生死没太大的把握。所以,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还是很可怕的!希望散乱懈怠的修行人,珍惜这短暂的人生,精进行持佛法。)犯了净戒,对僧众的财产、修塔的功德款、十方僧众的财产,不但自己随意享用,还随便送人。以此果报,他于五百世中转生饿鬼。一想到这些痛苦,就很想去寂静处,护持自己的根门。在临死时,他又发愿将来在我的教法下获证罗汉果位。故此,今生转生富裕之家,并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位。”
(54) 一只大象
——对佛欢喜 得以升天
一时,佛在舍卫城,率僧众安居毕,从舍卫城前往王舍城(两城距离按经纬度计算大约为五百五十五公里)。时有一群大象,因惧狮子之侵害就跑到山上。其中的象王遥见了世尊及其眷属,顿时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马上跑到世尊前恭敬顶礼,然后用鼻子卷起“涅卓达”大树,撑在世尊的顶上,当时日光很强,它就象给世尊撑伞一样,送了很远的一程,才恭敬礼别。在返回的路上,不幸遇上狮子而身亡,死后它立即转生天界。天人的规矩是升天后马上作三种观察:观察自己从何而来,以何因缘而来,将去何方。它观察到自己是从傍生道而来,以对佛陀生欢喜心的因缘而来。他觉得应该在未过夜之前去礼谢世尊,便身著天人的各种装饰,手持青莲、白莲、曼陀罗花等来到世尊的圣居——祗陀园。整个祗陀园一片光芒,他对世尊恭敬、供养、顶礼、祈求传法,世尊观察他的根界意乐,为他传了相应的佛法,他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对世尊无比地感激,至诚赞叹世尊的功德:“承蒙佛陀的大慈大悲,阻塞了我的轮回门,使我获得殊胜解脱地,您的恩德是我的国王大臣、父母亲人、良师益友等不可比拟的,是您使我脱离了三界轮回之苦,赐给了我善趣之福乐圣果!”赞毕右绕世尊三匝,怀着难以言传的喜悦回去了。此时的天子,象商人生意兴隆、农夫庄稼丰登、勇士战场凯旋、病人病苦解除一样,悦不可言。
这时,前后夜不眠的精进比丘们,见到如是情景,次日去请问:“世尊,昨晚,一片光芒是否是帝释梵天、四大天王来拜见世尊?”世尊告曰:“既非帝释梵天亦非四大天王。你们还记得前几天途中一只大象送我们吗?”“记得,是有一只大象。”世尊曰:“那只大象在返回的途中被狮子吞食后转生天界。昨晚就是他,为报答我的恩德而来,我给他传法,他就回去了。”
诸比丘复次请问:“世尊,此象为何对佛生欢喜心?以何业转于傍生界?以何业而升天上?请为演说前后因缘。”世尊告曰:“这是他前世和今生业力所感。所谓前世的业感是在贤劫人寿两万岁,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迦叶佛出世,他是位比丘,因他不精心护戒,虽未破根本戒,但没好好护持支分戒,后来他临死时发愿:以我今生出家善根,愿我将来令佛欢喜。因他根本戒严持及发如是愿故,今生遇我,对我生欢喜心,因他支分戒没能善护之故,转为傍生。所谓今生的业感是他生为大象时,对我生欢喜心而亡,因此…
《《百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