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为什么空间与时间是一种幻觉?▪P2

  ..续本文上一页的距离。由于原子实在太小了,所以虽然它移动了自己本身体积的10兆倍距离,但在我们的尺度下,这个距离仅是200米。

  

  可是每一个人都由原子组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以每秒钟200米速度移动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个原子每一秒钟都会改变运动方向至少1000亿次以上。所以由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组成的水分子,在1分钟内最多也只能移动0.1厘米的距离。原子实在是太小了,那么,在这么混乱的运动中如何分辨出时间呢?关键取决于原子运动的尺度。

  

  比如说,我们一天的时间就是一大堆原子,即地球旋转一圈的时间。这一圈的时间也是我们可以重复看到两次太阳的时间。在一千年前,人类才将一整天划分为24等分,即24小时的由来。而在5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0个小时。现在一小时的时间是人们根据今天地球自转一圈而制定出来的,所以,一小时的时间是人定的,而不是一个“想当然”的事情。

  

  也许令你无法相信,钟表上分针的出现仅仅不到300年的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人们需要更精准地计算工作的时间与报酬的合理性。当然火车也要更精准地开,工人要正点上班,所以分针就从钟表的表盘上长了出来,秒针也随后出现了。而且很快就蔓延到世界各地。

  就是说,人们以地球自转一圈为基准划分出了24小时,又以一小时为基准分出了60分钟,再以一分钟为基准

  分出了60秒钟。所以一秒钟的时间完全取决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而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5.7公里。而一天中有24小时×60分钟×60秒=86400秒。所以用40075.7公里÷86400秒=0.4638391公里≈465米。就是说,你原地不动,地球就会带着你以每秒钟465米速度向一个方向飞奔。当然一天你会飞奔40075.7公里,这也就是人们很熟悉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由来。

  

  所以,我们的1秒钟就是对地球转动465米距离的度量。而我们很不方便实时去测量地球转动距离来计量时间,那么,我们又以什么“东西”为测量时间的工具呢

  

  1583年,19岁的伽利略一次在风雨交加中,通过观察比萨大教堂摇摆的吊顶而发现了摆的定律。他用自己的脉搏计时,他发现无论吊顶摇摆的幅度有多大,它完成一次循环摆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由此伽利略提供给人类一个在相等时间内,完成一次振动的计时工具,这也让人们至今还用这老方法制造机械钟表。

  

  那么,一分钟内钟摆的摆动是多少次呢?这依赖于我们用多大的钟表和其内部构件。比如,是教堂上的大钟,还是座在地上2米高的大钟,或者是挂在墙上的小挂钟。所以,人们是反过来将地球自转一圈1440分之一区间内,即一分钟时间内,让一个秒针围绕表盘转一圈定义为一分钟。又将这一圈划分成60等份,而当秒钟移动一个等份的时候,就定义为一秒钟。

  

  所以,人们不是根据钟摆的晃动时间定义分钟,而是通过观察确定,一个特定大小的钟摆,在地球自转一圈的1440分之一的区间内——地球自转465米距离的情况下,这个特定大小的钟摆会以相等的时间,规律性地摆动多少次。然后,再反过来将确定后的钟摆摆动的次数,定义为一分钟的时间。

  

  如果一个精致钟表的钟摆在一分钟内来回晃荡了600次,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时间精确到十分之一秒——因为每秒钟,钟摆会以相等的时间晃荡10次,所以才能够被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刘翔以12秒88打破世界记录,而如果用一个机械表来测量刘祥的成绩的话,就会非常困难。因为大的挂钟很难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一分钟钟摆能晃荡600次的钟表也只能精确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所以,如果我们能发现一个事物可以在1440分之一的地球转动区间内,即一秒钟,以相等的时间振荡的次数越高,那么我们精确到的时间就会越短。

  

  在1967年,人类发现铯133原子释放出的电磁波每秒钟恒定地振动9192631770周,并在国际上,由此定义了一秒钟的世界统一时间为这种电磁波来回摆荡9192631770周的时间。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人类可以将时间精确到9192631770分之1秒的时间。当然我们也制造出了这种计时器,这种计时器叫做“原子钟”。

  今天人类制造出的原子钟其运行一亿年才有可以走慢或快一秒钟。这个钟完全超出了我们需要计量时间的精确度。所以,在本质上,时间只是人类对物质运动“量度”的一种标记方法。

  

  既然时间本质上是原子“相对运动”量的一个标示,那么原子相互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答案:依化学反应规律进行的。而化学反应,就是原子与原子发生相互间连接变化,再次组建成新分子结构的过程。比如,氢气在燃烧过程当中,会由原来两个氢分子(一个氢分子含里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分子(一个氧分子含里有2个氧原子)发生重新组合成两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含里有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原子、分子发生重新组合的过程就是化学——即变化的学问。

  

  人体每一个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反应。比如,一个糖分子被蛋白酶“砸”成两个丙酮酸分子,丙酮酸分子再裂解释放出氢原子、碳原子。而后,这些氢与碳原子与你从呼吸得来的氧原子结合,形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来自豆浆或牛肉的蛋白质被分解成更小的“砖头”——氨基酸。最终,这些“砖头”就被用来组建你的身体。所以小孩子才会长大,伤口才会愈合。

  

  化学反应就是原子发生重组的过程,而原子能够重组的动力来自于原子的激烈运动。如果能够让原子停止运动,那么化学反应也就停止了。既然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时间也就停止了。所以我们追寻时间追寻到了原子的激烈运动上了。而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什么让原子“活蹦乱跳”的呢?

  

  第三节、是什么让原子“活蹦乱跳”的

  我们已经说过,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足球场那么大的话,原子中的质子仅如一粒细沙,而围绕这粒“细沙”在外围旋转的电子像一颗灰尘一样大小。而原子的“活力”就来自于电子围绕质子旋转的速度和离原子核的距离。

  

  那么,电子的速度有多快呢?答案是,电子以接近每秒钟20万公里的速度疯狂地绕着质子旋转。而电子为什么会这么疯狂?因为围绕着电子周围疯狂旋转的是每秒钟以30万公里极速飞奔的电磁场——当电磁场被表达为块状的时候,就被表示为“光子”,所以,围绕电子旋转的是无数的光子球。

  

  在电子周围旋转的电磁场,被我们标记为负性,即负电场。而在质子周围的电磁场则被标记为正电场。电子与质子之间的“胶力”是通过相互交换电磁场来完成的。由于用来交换的电磁场平时我们看不到,所以就被称为“虚的”,所以科学家将这些看不到的“场量子”命名为“虚光子”。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每秒钟30万公里运动的东西,被封闭在十分狭小的原子内,它所蕴含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如果燃烧如人体一样重的木材的话,在十米之外我们就不会被它烤到。但是要把一个人体所拥有的原子全部转化成能量的话,至少会将半个地球化为一片火海(每爆炸一颗原子弹,最终所转化的物质是微量的)。

  

  就是说,人体内每一个原子中被封闭的能量实在太大了。而能量是什么?就是电磁场。当电磁场以一个特定频率在空间移动的时候(当然,电磁场总是以一个永远不变的速度移动,即光速不变原理),我们看到的就是光。所以,最终原子运动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其内部围绕电子和质子疯狂旋转的电磁场的能量。而电磁场的速度是绝对的,即30万公里∕秒,那么电磁场的能量是如何被表达的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以每秒钟运动30万公里像乒乓球一样的光子,当它由原子内共振被增强能量时,它的速度不会变慢,它在每秒钟振荡的频率会增加。所以,能量被储存在光子振动的频率上,而不是速度上。比如,当一个光子球拥有以每秒钟振荡1亿亿次频率的能量运动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太阳光。而以拥有每秒钟一千万亿亿次振荡频率能量运动的时候,就是我们无法看到的紫外线、X射线等。当以拥有每秒钟一万次频率振荡能量的时候,就是我们手机上发射的无线电波。所有类型的电磁波速度都一样,但拥有的能量却不同。

  

  时间的存在依赖于原子之间发生的相互运动,而这相对运动依赖于原子的活跃程度。原子的“活蹦乱跳”的程度,又取决于电子与质子之间相对运动的激烈性,而这“激烈性”又取决于围绕电子与质子旋转电磁场的速度和振荡频率。

  

  所以,最终的一切取决于原子内电磁场的速度和振荡频率。如果有一个方法让电磁场停止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振荡,则会直接导致原子之间停止相对运动,化学反应即为停止,生命的进程也就停止了。进而,时间也就随之凝固了。而如何能够让电磁场停止相对运动和振荡呢?

  第四节:是什么让电磁场停止运动的

  为了能够简单、清楚地说明,以下只说明到光子围绕质子旋转层面,而不深入到光子振荡层面。

  在原子内,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质子)做高速旋转,而电磁场(光子)围绕着电子、质子及电子与原子核之间以光速旋转振荡和传递着。那么,当这个原子以光速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则光子、电子、质子就会平行地向一个方向同步运动,这样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就处于停止状态。进一步说,电子与质子之间相对运动停止了,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也停止了,这时化学反应停止了。既然所有的相对运动都停止了,那么基于时间本质上是物质相对运动量的度量,所以时间也就停止了。

  

  为了更清楚说明这个现象,下面我做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我们…

《为什么空间与时间是一种幻觉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