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
关于四念处的修习有些要点是贯通整部经典的,适用于身、受、心、法任何一个念处,以下稍作介绍。比丘安住于身,循身观察,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受,随观感受,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心,随观心识,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一)具三心舍贪忧
修习四念处须具备四个条件─ ─具备热诚、正知、正念三心,以及去除身心世间的贪欲与忧恼。如果修行者不热诚、不正知、失念,无法去除贪欲与忧恼,那么他的业处就无法成功,此四个条件是随观念处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一要件是热诚(Atapi), Atapi 原意是热,意指热诚、热切,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还有努力、精进的意思,亦即北传所译的「四正勤」38。若无兴趣、热诚,则做任何事都会意兴阑珊,当然无法修习四念处,而解脱烦恼。有热诚修四正勤,意指不放逸,不让烦恼生起,若烦恼生起便立刻断除,即是「热」、「热诚」。若不立刻断除,就是不够「热」。这是离开烦恼的第一要件,要热、要精进。
第二要件是正知(sampajana),正知就是智慧,即正确地、完整地、平等地观照所缘。正知有很多层次,在修行的每阶段都需要正知。修四念处最重要是以四种正知39审视如何做对自己修行是最有益、最适宜的。南传佛教说明修行的过程,在智慧方面特别强调四种正知,包括四种不同的智慧在里面,提供一个好的方便来断烦恼,实践无我境界,这是离开烦恼的要件。四种正知是了解无我的智慧,以此为方便,来了解无我的道理。四念处修行的目标,即是领导我们达到无我的境界。
第三要件是具念、正念(satima),要不断地保持正念。热诚与正知是正念重要的缘。若无热诚与正知,正念就不明显。在此,正念、热诚与正知连在一起,是一个过程。所以,若修习身念处,同时也在修四正勤、四种正知,它们无法分开。若修习安般念,必须先以正念专注于呼吸,再以正知清楚地知道呼吸。随时保持正念在呼吸上,不忘失呼吸即是正念;清楚地了知呼吸是正知;为清楚地了知呼吸所付出的努力是热诚。懈怠、迷糊、疏忽、放逸的心,将无法清楚地觉知呼吸。所以,在修行时,热诚、正知与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件是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佛陀说明了修行必备的三项要件后,接着开示必须舍弃的两种烦恼,若不能舍弃它们,就无法获得高度的定力与智慧。在佛教的语言中,「世间」(loka)是指五蕴、名色、十二处、十八界,是破坏、干扰、逼迫、崩坏的意思,我们的五蕴、我们的世间是连续不断破坏的过程。忧恼与瞋相应,系属于瞋。整句的意思是除去对世间的贪与瞋。经文在这里虽然只提到贪、瞋,但是在此是以贪、瞋,指称所有的烦恼、障碍。五蕴既是连续不断崩坏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去除对它的执着。注释书说「舍离」意指断烦恼,要去掉贪、瞋,去除五盖,修行才可能成就。
贪与瞋是五盖的归纳,贪是执着所有名、色(五蕴)的所缘;瞋为厌恶所有的名、色(五蕴)的所缘。若能不执着、不厌恶,才可实现四念处的智慧。舍离五盖可以用定镇伏,用慧断除。修四念处想要成就,应克服关于世间、五蕴、十二处等所有的烦恼,特别是贪、瞋。若能了解真正的身,不会生起执着,也不会拒绝。如果用这种态度修习,则能离开烦恼,继续安住于清净的心。如此也能清楚了解止与观的密切关系。成就止与观的条件就是离开五盖,特别是离开贪与瞋,离开贪与瞋,才能修正定、正观。
不但是在定中,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时刻都要努力,以正知、正念来舍离五盖,我们才能保持正念。在《杂阿含经》中佛陀以自己为喻,说明失念的后果,就如空中的飞鸟随时有遭到捕捉的危险。佛说在过去世他曾经是只锦色的孔雀,由于非常地努力修行,所以猎人无法捕捉牠。不过,有次由于牠看到一只雌孔雀,心受到迷惑,失去正念,猎人因此轻易地捕捉到牠。同样地,若不修习念处,我们就是在五种妙欲或摩罗的境界;若修习四念处,我们即是留在父母、祖先的境界40,所有解脱世间的诸佛、阿罗汉的境界。所以,四念处是修行者的
根本、清净的处所。若修行者不离开这境界,时时有正念,如那只孔雀能看清陷阱,猎人无法捕捉牠。如果修行者离开四念处,就好像那只孔雀看到雌孔雀,一时失去正念,就掉入猎人的陷阱。所以四念处的修行是时时都在「法」中,时时都要舍离烦恼,若有一念心留在烦恼里,就不是在修四念处。
最明显的烦恼是贪与瞋,生起贪与瞋,所有其他的烦恼就随之而来;若有热诚、正知、正念,烦恼就无机会介入,四念处的修行就是没有烦恼的境界。
热诚、正知、正念,舍离贪、瞋这四项也是四念处的内容,它们是不能分开的,有这四个要件,四念处才能成就。具足这四个要件,我们就不断地留在无烦恼的境界。如此止观的修行便可以成就。所以,我们是以修习四念处而入涅槃古城。
因此,经文在此总释四念处时,每个念处前都提到这四个要件。因为缺少它们,就无法修习四念处。
当然,修习四念处不只需要这四个要件,而是包括所有的善法,只是这四个要件是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
(二)观内外、生灭
如是,比丘安住于身(受、心、法),观照内身(受、心、法);安住于身(受、心、法),观照外身(受、心、法);安住于身(受、心、法),观照内外身(受、心、法)。安住于身(受、心、法),随观生法;安住于身(受、心、法),随观灭法;安住于身(受、心、法), 随观生灭法。
这段落在整部经中重复出现,依据身、受、心、法所在章节不同而变更所缘。在这个关键段落中,佛陀叙述了四个念处的共通修习法。所有的修行者,不论从那个念处、那个方法开始,都必须经历观内(ajjhattam)、观外(bahiddha)、观内外(ajjhatta-bahiddha),以及观生、观灭、观生灭的阶段。修习了这些后才能「无所依而住,不再贪着世间之任何事物」,完全不执着身心世界,达到解脱。
「观内」是观自己的五蕴身心;「观外」是观他人的五蕴;「观内外」,是自他交替观察。为什么需要观照他人呢?因为我们不只执着自己的五蕴,也执着他人的五蕴,所以两者都必须观照。如何观呢?初学者可以推论或观想的方式,观想「他人」的情况与「自己」的相同,待止观有基础后,便能如实照见了。
「观内外」之后是「观生灭」,这是四念处的观察重心,如实观察五蕴身心的实相─ ─五蕴是不断生灭变化,是「无常」的;五蕴不断受生灭压迫,是「苦」的;五蕴生灭无常,并无不变的「我」存在,是「无我」的。由粗显层次至深细的层次,逐渐解开系缚身心的烦恼,乃至完全解脱。
依照注释书或《无碍解道》( patisambhidamaga )的说明,实现解脱过程要靠五种断,或称五种远离,就如七种清净法41,渐渐断除烦恼,走上解脱。
第一种是镇伏断(vikkhambhana vossago)是属于奢摩他的部分,用定镇伏烦恼,就能呈 现清净的心。在修习安般念时,是以安般念来实现镇伏断。
第二种是彼分断(tadaNga vossaggo)是属于毘婆奢那的部分,一般经典中,彼分断即指以律仪来远离烦恼,在此彼分断是以观智一分一分地舍断烦恼。身的彼分断是不染,心的彼分断是无贪。这需要有力量的观,才能随分地舍断烦恼。什么是有力量的观?如在《清净道论》中列举于观的过程中,要远离十种观的随烦恼42,例如光明、轻安等,能远离随烦恼的观,便有力量断除烦恼。
若观智成熟,能直接照见真实法的生灭,持续的观「生灭」愈来愈快,法的「生」愈来愈不明显,「灭」变得愈来愈明显,这便是有力量的观。此时不在意法的「生」,专注地观法的「坏灭」,就达到了坏灭随观智(bhagga-nana)43。实现坏灭智后,再持续的观坏灭,到行舍智44 ,实现第三种正断断(samuccheda vossago)。正断断是在见道位45,然后进入修道位,以出世间观断除烦恼,证悟道果,即是第四种安息断或止灭断(patippassaddhi vossago)。
最后是出离断(nissarana vossago),完全解脱实现涅槃,安住在无烦恼的情况,证得漏尽智、无生智。这是完整的安般念与四念处的修习过程,修行者都要经历此过程。
(三)七种随观
注释书引《无碍解道》说明七种随观法46,配合内外、生灭观察,可以成就观的智慧。
第一、无常随观(anicc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是生灭无常的,能去除常想。
第二、苦随观(dukkh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是苦非乐的,这样能去除乐想。
第三、无我随观(anatt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是无我的,如此能去除我想。
第四、厌离随观(nibbid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时,会厌离身体,而不会执取身体,断欢喜想。
第五、离欲随观(vuirag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时,对身不起染心,而远离欲想。
第六、寂灭随观(nirodh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至相当程度时,暂时去除烦恼,舍弃集想。
第七、舍遣随观(patinissagganupassana):观身(受、心、法)为无常、苦、无我时,能舍弃、不执着它们,心会倾向涅槃,而舍弃执取。
以七种随观的智慧去观照身、受、心、法念处,便能对治四种颠倒,寂灭烦恼,趣向涅槃道。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九、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