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32

  ..续本文上一页七日,彼应期望二果之一,在此,现在得解脱;或若尚有余执,得不还果。

  因此,诸比丘啊,为众生之净化,为克服忧、悲、苦、恼,为到达正道,为证得涅磐,此是唯一之方法,即四念处。

  佛陀说了这些话之后,诸比丘心生欢喜,对佛陀的话,信受奉行。[xxx]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这部经中,专门关于忆念的只有四件事:身、受、心和心境(法)。所有这一切都是与人类有关系的。身观使我们知道身体的真实性质,通过分析直到最后它的基本元素,没有一点虚假。我们自己身体的这种仔细检查,帮助我们看清人类身体的现象是什么,看清它是一种过程,没有任何潜在的实质或者没有可以作为常和经久不变的核心。

  我们知道,在这里讨论的入出息是自发的。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试图有意识地入出息;但是就入出息修忆念时,我们有意识地努力这样做,并知道入出息,其目的是培养和增长定的力量,得到心和身的平静。有趣味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心理学家已经承认有意识地入出息的价值和重要性。因为它减轻人的心理紧张和烦乱。

  还有,与身体有关的姿势和行动,如走路等方面,运用正智,帮助我们消除散漫思想,改进我们的定力和增长注意力与不放逸的心。

  接着是受观,它是经中所说念的第二种形式,完全是主观的,是一种“心理作用”。我们希望分析我们的受或感觉,决定它们是愉快的、不愉快的或中性的。一般说来,人们接受了不愉快的感觉时,是被压抑的。他们不喜欢这样的受,而是被愉快感觉所鼓舞。可是这种念的精神运用,帮助人以分析的看法来体验所有的受,避免成为感觉的奴隶。他慢慢也会发现只有一种受,这种受也是一种过去的现象,没有“我”感受。

  心观是念的第三种形式。它告诉我们研究我们自己心的重要性,知道我们形形色色的思想。──在这方面的一切错误作法的根源贪、嗔、痴等思想,以及抵制那些不健康思想的对立面。这种意识的冷静辨别力和思想,使人懂得他的心的真正作用、它的真实性质和行为,如何为无用与有利行动,其心能够被使用。修心观的人,知道控制心,不受它的支配。

  书中告诉我们大弗沙长老修念的有趣的故事。他经常注意自己的思想。他走路时,假若有一种邪恶思想占据了他的心,他就会停下来不走了,直等到邪恶思想被除掉。人们看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感到奇怪,怀疑他是迷了路,或者是在路上遗失了某种东西。后来,他通过坚持修念,成为没有诸漏的阿罗汉。这表明古人知道他们的思想,不只是在以一定的姿势坐着修定的特殊时候,而是经常如此。

  这种心观也使我们知道我们称之为心的,只是一种经常变化的过程,由同样的心所构成,没有被称之为“我”的持久不变的实体。

  第四也是念最后的形式,包括佛陀的所有教义“法”,其中大多数在现在的著作中都详细讨论过了。

  经中对念的每种形式的描述,都以这样的话作结语: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这是修定者的目的,是要达到的结果,是诚挚和热心人的一种成就。不执著世间事物,确实是困难的。我们的努力达到这样高的精神生活水平,可能办不到。但是它值得我们一再努力。某一天,也许不是此生,而是在来世,我们可能达到一切真正努力的人已经达到的最高峰。有人说:“播下一种思想,你就获得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你就获得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就获得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就获得一种命运──因为性格就是命运。”

  

  注释:

  [i] 《法句》第一五七偈。

  [ii] 《相应部》第五卷第一六八页。

  [iii] Satipatthana,意为“念处”。

  [iv] 《法句》第五五八偈。

  [v] Amata(不死)──涅磐(《义疏》)。

  [vi] 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不放逸是永生的。远非如此。一切有情都是不能不死的。这个概念是说不放逸的人所证得的不死涅磐是超生死的。放逸被认为是死,因为他们受轮回生死的支配。

  [vii] 事实是不放逸者逃脱了生死轮回,而不是放逸者。

  [viii] Gocara即念处(Satipatthana)。

  [ix] 《法句》第二一、二二、二三偈。

  [x] 《相应部》第一卷第八六页。

  [xi] 《增支部》第一卷第一一页。

  [xii] 《法句》第二九偈。按字义讲,是“快马胜过弱马。”

  [xiii] 《增支部》第三页。

  [xiv] 《长部》第二卷第一二O经。

  [xv] 《中部》第七O经。

  [xvi] 《相应部》第五卷第一一五页。

  [xvii] 《相应部》第二卷第二六三页。

  [xviii] 苏摩比丘著《念的方法》(科伦坡,1949)。

  [xix] 《念处义疏》。

  [xx] 《经集》第一七四偈。

  [xxi] 我略微压缩,未删去重要内容,但省去了那些比喻。

  [xxii] 从事此种修持之人是比丘(《义疏》)。

  [xxiii] 假若你幸运有一个卧室或“殿堂”,它可能是在偏僻处和更加孤单的地方。

  [xxiv] 这种姿势如等腰三角形,大多数东方人这样做。对某些人,尤其是西方人,不适用。但是他们能采取一种使他们不感到不舒适的姿势。他们可以坐在椅上。但是这种专门的修定,不像其他的事,身体要直,不要僵硬,放松,手放在大腿上,或右手掌放在左边,闭眼或眼观鼻,不要勉强,闭嘴,舌舐上腭。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修这种定的人,也应身体“集中”,这对他的精神集中是一种帮助。

  [xxv] Sabba-kaya意为“全(呼吸)身”。据《清净道论》说,这里的“kaya”(身体)不意味着物质的身体,而是整个入息和出息。

  [xxvi] “躺下入睡,接着醒来,忆念“睡时存在之身心事物在睡眠中终止者”,被称为睡醒正智之作者。”(苏摩《念的方法》)。

  [xxvii] 世俗受是“家庭生活约束之受”,非世俗受是“出家约束之受”,非世俗乐受,是由修定带来之快乐;非世俗苦受,是由于知道不圆满,在解脱道路上进步慢;非世俗中性受,是舍、是观察的结果(《中部》第一三七经。)

  [xxviii] 此处“法”为心与物。

  [xxix] 如《中部》第七O经。

  [xxx] 我从巴利文翻译此经时,紧跟苏摩比丘的《念的方法》,这是作为《中部》中《念处经》的一种译本和注释……。另有诺纳波尼迦(Nyanaponika)长老以佛陀忆念方法为基础写的精神训练手册《佛教禅定的心脏》也是我参考的书。

  第十四章 正定

  为了人的内心发展,所有宗教体系都教某种定或精神修养,采取的修养形式,可能是默祷,个人或集体念诵某种“圣经”,或将心集中在某种神圣的物体上,集中在某个人或某个概念上。据信这些精神修养的效果是有时看到圣人并同他们谈话,或听到声音,或某些相似的神秘事情。他们这些是幻觉、想象、错觉,或者只是下意识的心理,还是真实的现象?这还不能肯定。心是看不见的力量,产生这些现象,都是很有可能的。迄今为止,某些修瑜珈的人和神秘主义者所表演的昏睡状态,变成了麻醉,他们没有感觉。[i]作者曾经看到有人是修定的姿势,处于麻木状态中,好像失去了思惟。因此,有些人看到这些现象,就错误地认为这是定的一种修习。

  佛教典籍告诉我们,人由于禅,由于精神力量的发展,能够得到心理上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他看到远方的东西,甚至看到各趣的众生,听到远方的声音,知道过去的生命,等等。但重要的是心里应记住,佛教的禅,不是自我催眠,不是无意识或昏迷,而是一种心清净的状态,是捣乱的情欲和冲动被压服下去。这样,心就变成单纯的定,进入一种意识清醒和忆念的状态。

  有趣的是看到近来灵学的研究,这些现象已经得到了某种承认。有实验心理学方面,这个无感觉的问题,正在慢慢地取得阵地,得到的结果是它好像是超一般理解力的。[ii]

  不过这些是副产物,与人的究竟解脱相比较,它们意义就不大了。有时,这些不寻常的事情,可能甚至成为系缚,延缓证悟。佛教所教的定,既不是为取得与什么超人相结合,也不是为表示什么神秘主义的体验,更不是为什么自我催眠。它产生止和观,其唯一目的是证得牢不可破的心解脱,通过完全清除污染,从系缚解脱,得到无上安宁。

  人是身心经常变化的一种程序,在这个程序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心。所以,在佛教中,最重视人的心。有一次,一位比丘问佛陀:

  请问世尊,世界由何指导?世界由何牵引?在何法支配下,一切法运转?

  善哉,比丘!世界由心指导,世界由心牵引,在心法支配下,一切法运转。[iii]

  有些佛陀同时代的人,如尼乾子(耆那教的大雄)等,认为行为是最重要的,而佛陀则把心放在首位。[iv]控制和打扫干净心地是佛陀教义的核心。通过心清净得到快乐,赢得圆满的圣果。但是只要心是染污的,没有控制住,就不能通过它取得有价值的成就。所以佛陀强调心的清净,对真实的快乐和离苦的解脱,是有重要意义的。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自己和不受约束是同义语。由于现代文明的物质趋向,主要是官能上的,认为向我(心)的驯服,妨碍自我的发展。但是在佛陀的教义中,这是很不同的。假若一个人真正要变好,自我就必须在正确的路线上被压制和驯服,断除贪、嗔、痴,摄护心,训练心,表现出来的行为没有贪、嗔、痴。在佛陀教义中,这是走向真正幸福与快乐的道路。

  只有心被控制住,在正确道路上保持有秩序的进步,它才对拥有者和社会有用。紊乱的心,要对其拥有者和他人负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大破坏,都是人造成的。因为他们不曾学过对心的控制和平衡的方法。…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