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P52

  ..续本文上一页应避免一切错误的生活方式。因为假若他的生活不清净,他就不能有任何程度的信念和乐趣来修清净之道。因此,佛陀说:

  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

  佛弟子比丘,当如是了知,

  莫贪着世利,专注于远离。[xxiv]

  我们要结束本章中八正道戒律方面的讨论了。紧接着的前面两章,我们讨论了正语和正业,它们与正命构成佛教道德的伦理准则。这一事实在《中部》第七十八经中再一次由佛陀简明地作了说明:

  户主,何为善戒?身善业,语善业,我说包含于善戒中,是生活之圆满清净,此等被称为善戒行。何为此行之根本?是意……何意?有各种不同之意(思想),此是无贪、嗔、痴之意。由此而得善戒行。……

  语言和行为,是思想的体现。在佛教中,动机和效果都应考虑。不过动机好,假若效果不好,我们就应当戒除这样被错误指导的言和行。

  注释:

  [i] 《本生经》第一卷第二六O页。

  [ii] 《增支部》第二卷第七五页。

  [iii] 《长部》第二卷第一七八页。

  [iv] 《相应部》第一卷第一OO页。

  [v] Chand(贪、欲)Dosa(嗔)Bhaya(恐怖)Moha(痴),这些被称为对人民的错误方法。

  [vi] 第一号敕令。

  [vii] 第二号敕令。

  [viii] 《史纲》(伦敦,1934)第四七页。

  [ix] 约翰.沃尔特斯著《心不动摇》第四七页。

  [x] 《法句》第四八偈。

  [xi] 《长部》第三十一经。

  [xii] 《增支部》第二卷。

  [xiii] T.W.里斯.戴维斯著《佛教》(伦敦,1907)第一四八页。

  [xiv] 《佛陀的对话》第三部份第一六八页。

  [xv] 《中部》第三一经;《增支部》第一卷第七O页及他处。

  [xvi] 《法句义疏》。

  [xvii] 《法句》第二O三偈。

  [xviii] 《长部》第五经。

  [xix] 《增支部》第二卷第六九页第二六经。

  [xx] 《增支部》第二卷第二六页第二五经。

  [xxi] 《增支部》第二卷第二六页第二六经。

  [xxii] Pababjja-sutta(《出家经》);《经集》第五卷第四O七页。

  [xxiii] 《增支部》第二卷第六五页第六O经。

  [xxiv] 《法句》第七五偈。

  

   第十二章 正精进

  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繁忙和紧张,其表现、语言和动作,甚少表示安静或轻松的。假若你站在繁华的街道一角,细看身旁匆忙经过的人们,他们的脸色兴奋,你就会发现,在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没有休息。他们气氛紧张,精神紊乱,心不安定。这种繁忙和紧张,主要是由于现代文明的结果,难道这样说是错误的吗?外部世界是这样繁忙时,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没有休息了。因此,他的内心安宁和平静也就没有了。他似乎是在寻求外部的快乐,但是快乐并不依赖于外部世界,并不依赖于现代文明。历史曾一再证明,而且还会继续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持久不变的东西。民族和文明的产生、繁荣和衰亡,时间的卷轴记载着这些经过的表演。这种没有根基的景象与凋零的消逝,就是人类的历史。人使外部世界在自己的统治之下,科学技术似乎应允它们能将这个世界改变成乐园。但是人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为他所有的科学发展并不更好。

  人是带着冲动出生的,冲动使他从安宁道路与正直偏离。现代文明强烈地鼓励许多这类冲动。正如佛陀所说:

  一切在燃烧,一切都是火焰。何为“一切”都是火焰、都在燃烧?眼根在燃烧,可见之色境在燃烧,眼识在燃烧,眼触在燃烧。感受是乐还是苦或非乐非苦,以眼触为缘而生起,彼亦在燃烧。

  彼等与何物一起燃烧?与贪火、嗔火、痴火燃烧,与生、老、死、忧、悲、苦、伤、苦恼一起燃烧。同样,

  耳根在燃烧……

  鼻根在燃烧……

  舌根在燃烧……

  身根在燃烧……

  意根在燃烧……意境在燃烧,意识在燃烧,意触在燃烧,受……在燃烧……

  智者见此,对眼根、可见之境、眼识、眼触与受无欲……对耳、鼻、舌、身、意无欲……对意境、意识、意触与受无欲……因为无欲、贪欲灭除。由于贪欲灭除,其心解脱。此心解脱时,得漏尽智……[i]

  只要尚有燃料,火就会保持燃烧。我们增加的燃料越多,火就烧得越旺。此与生命之火相同。我们不断滋养官能,以满足其爱好。确实,我们的官能需要食物,不应让它们挨饿,但重要的是给它们适当的食物,以减轻每一官能的贪心。除非如此,是不会有冲动的控制的,是不会有和谐和心境安宁的。假若我们要精神进步,我们就必须作必要的努力,摄护我们的思想。因为不善思想随时准备潜入压服懒惰之人。正如《法句》所说的:

  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彼实为魔[ii]服,如风吹弱树。[iii]

  思想和官能的控制不是容易的事,剥夺不善思想的心,阻止邪恶倾向和抑制冲动是很困难的。但是假若我们希望缓和紧张,有缓和那种已经逐渐削弱、直至人和心都被毁的这种精神渴望,我们就必须去做这种困难的事。

  就像乌龟一样,感觉危险时,就立即缩回所有肢体。所以,圣者应努力摄护和控制自己的根门和欲望。

  但是一个如何控制其官能呢?是不是闭上眼、堵住耳、不看不听外面的东西?当然不是。佛陀有一次与波罗奢耶的一个青年婆罗门弟子郁多罗谈话时,佛陀问:

  ──郁多罗,波罗奢耶婆罗门教弟子官能控制否?[iv]

  ──可敬之乔达摩,波罗奢耶婆罗门教弟子官能控制。

  ──但波罗耶奢婆罗门以何种方法教弟子控制官能?

  ──可敬之乔达摩,以如是法:不以眼见色,不以耳闻声。可敬之乔达摩,波罗奢耶婆罗门以如是法教弟子控制官能。

  ──郁多罗,若如是,盲人与聋人应已控制彼等之官能。郁多罗,因盲人不以眼见色故,聋人不以耳闻声故。

  婆罗门青年沉默不语,并知佛陀已向阿难尊者说此事。佛陀说:

  阿难,波罗奢耶婆罗门以一种方法教弟子控制官能,可是在圣戒中,阿难,(所教之)最上官能控制不同。

  阿难,何为最上官能控制?阿难,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生起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彼如是知:“我已生起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彼亦是缘起法,是粗俗、是相依构成。但不管是何平静,彼是安宁与高尚。”如是于彼生起之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息灭,余下平静。正如人已睁眼,应闭眼;或已闭眼,应睁眼,即是如此以相同之速度与自在,作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幻灭,如是终归于平静。

  以耳闻声……

  以鼻嗅香……

  以舌尝味……

  以身触某可触物之受……

  以意缘意境,生起喜悦与不喜悦、喜悦与不喜悦二者……(如前)……余下平静。[v]

  起最大破坏作用的精神力量是欲望,它是强烈的、极端的贪心,这种贪心被无知所驱使。愚昧众生的这种欲望,成为仇恨和其他一切痛苦的原因。它们(贪、嗔、痴)不是核武器,但它们对人起最大的破坏作用。炸弹和其他武器,是由于人的贪心要征服别人和拥有别人的财富。他的嗔恨要屠杀,他的愚痴要征服与破坏,因而制造出武器来。名誉、权利和统治欲望,已经为人类带来不可以言语形容的苦恼。假若不努力制止随时准备统治自己思想的欲望,他就会成为自己思想的奴隶,那他就不再比野兽优越了。因为他和野兽一样,都是吃、睡和满足自己的肉欲。但是野兽在精神上不能发展,而人则不同。人拥有的潜在本质是能够发展的,成为自觉,为他自己和他人的福利来使用他的心。假若人缺乏这种考验自己心的本质,缺乏发展善思想和抛弃恶思想的本质,他的生命就缺乏魄力和勇气。所以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们要警觉,要控制恶思想,培修善思想。

  起来并坐起,为汝心安宁,努力自修习。[vi]

  诸比丘,此法是为积极、坚强与坚定之用途而说,非为懒惰。[vii]

  诸比丘,真诚热心为何不能成就?

  真正地任其剩下皮、筋、骨,任其身上之肉血干枯,但力量仍不减退,直至通过勇敢与坚强,通过力量与精进而赢得证悟。[viii]

  佛陀曾经这样做,鼓起了弟子们行动的勇气,后来经过佛陀赞许的阿毗浮长老的偈文,给精进的人们以很大的勇气和力量。偈文如下:

  汝自奋发作精进,于法工作应勤奋。

  扫荡一切群魔主,如象掀翻芦顶房。

  于此法律若是者,住于警戒与留心。

  舍弃流转诸生死,了结痛苦不再生。[ix]

  佛教中的精进,暗示着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在动物中,物质力量是主要的,而在人中,精神力量则是主要的。人应当鼓起勇气,为制止恶行、培修健康思想而发展这种精神因素。佛弟子应当永远不放弃精进的愿望或永不停止精进。因为佛陀还是菩萨时,从未停止过勇猛精进。他是勇猛者的生动形象。他因是有志于佛果的人,被过去诸佛的话所鼓舞:“你要充满热情,努力精进,不迟疑,前进。”[x]他不断地努力,证得了最后的佛果。他为了表示决心,坚持向自己的目标──佛果前进,甚至把生命都不放在心上。

  “呸,此生命!在(与情欲)斗争中失败,那就生不如死。”[xi]佛陀在菩提树下深入定境完成圆满菩提时,他的正精进,达到了最高峰。正如他的生活清楚地所显示的,从那一刹那起,他是不怕疲劳的。从他成佛的时候起,直到他的入灭,他不懈地努力,不顾疲劳,使人类向善向上。他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很明显,是遇到过许多障碍的。虽然他经常身体不好,但是他在精神上总是留意的,精力是旺盛的。佛陀用戒规和他自己的模范行为,教授一种勤奋和精进不息的生活。

  以上说明佛陀…

《佛陀的古道(南传佛教基本教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