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脱呢,虽然智慧得到解脱,不会陷入烦恼,但是,身体由往昔时善恶业显现,还是要受限制,还是会还业障。如果到临命终,身体解脱,就可以达到俱解脱。
不清楚你所说的高僧大德是什么境界,但是,不能认为他们生病就没有信心。
21、成佛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是一念之间还是三大阿僧祗劫?我们怎么才能最快的成佛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时间的相状是一个假法,不是真实法。有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很充实,有的人很快就过去。不同维度的众生,时间也不同。时间是在我们众生认知环境来假安立的。在一念成佛还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运用之妙,端在一人。就看我们如何修学佛法。一念觉悟就一念成佛了,一念迷呢就一念成为众生了。在一念之间就能分出迷误,分出佛与众生的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念之间我们就能成佛。
但是在究竟的果用上来说,我们在一念之间相应一念佛,那个是一念之间的佛,一念之后如果你又迷惑了,你又成为众生了。那么佛又随随便便变成众生了吗?这个时间,成佛是有不一样的。要到达究竟成佛,佛把烦恼、执着一对治,把恶业一忏悔,他究竟清净圆满之后,他将来就不再沦落于众生道了。除非他是乘愿再来,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来利益众生,来示现众生相。虽然说示现众生相,实实在在不是众生相,是佛相。
所以说我们今天念与念之间的这种觉与迷的成佛概念,是特定的界说。
那么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这是在我们声闻缘觉的修行过程当中,通途意义上讲的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观念。
但是成佛究竟要多长时间呢?这根据我们每个人发心与修行力度、积累善根福德资粮、精进程度不同,都有所不同。
怎么才能最快成佛?首先就是发圆满的菩提心。有了圆满的菩提心之后,我们力争能够把愿菩提心落实到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结合之后再不断向胜义菩提心上修证。这样念念与菩提心相应,不夹杂与菩提心违背的认知与心念,这样修行就最快。在《十善业道经》里也讲这个诀窍,就是成功的诀窍,就是念念之间不间杂恶念,念念之间是相续不断的纯善,最能达成我们所愿。阿弥陀佛。
22、怎么看待佛经中类似“神话”的部分,请师父慈悲开示。
神话,就是超出众生理解角度,在佛经中所说,就是不可思议。我们不要以常人分别心对待。也许,我们众生局限,不能领会;对于诸佛它就是真实。而真实当中,它和我们平时所说神话,不在一个概念。比如,一个可以划水的人,各种动态技巧,我看就是创造了神话。但是人家确实做到了。是不是超出我们自己能力、自己理解的就是神话啊?不是。人家能够实现,我们不能,对于我们是神话,对于人家就是现实。所以说,我们应该有对诸佛的信心,诸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今天我不能理解的,将来好好修学,就能理解,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对于不可思议的佛经部分,就不会产生怀疑甚至诽谤,最后障碍我们。
23、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我们平时讲三法印、一实相印都是我们的标准。佛法最基础的标准就是因果的标准、善恶的标准,从因果上升到戒律,也是一种标准,再上升到出离心,它的标准就不仅仅是因果善恶,更重要是看我们念念之间有没有出离心,凡是与修出离心相违的,就不符合标准。我们修到声缘乘了,判断标准就是是否有出离心。上升到大乘佛法,就是以菩提心为标准了。看我们念起念落,是利益众生还是损伤众生。判断标准依据我们修学佛法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
24、佛法中的功德是指什么?请师父慈悲开示。
其实也是我们刚才所说,判断是非也从这里面来。我们说佛法分为人天乘的佛法、声缘乘的佛法、乃至佛乘的佛法,于是功德在三乘佛法里面,相应的功德指的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人天乘的佛法,我们能够着眼于未来,勤修善法,就有功德了。相应于声缘乘佛法,能够生起出离心、坚固出离心的就是声缘乘的功德了。相应于佛乘的,生起菩提心的就是功德了。就是菩提心也有很多类别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从究竟胜义菩提心来说,那就是我们能不能见法性。能够见性为功德,不能见性就不是功德了。所以说,从自己所在的佛法的位置不同,功德也不同。从究竟佛法上来判断,功德也就是以见性为功德。
25、在《入菩萨行论》中讲要发愿,这是在为今后做准备,但在前行8课中讲不要对未来生希求心,两者该怎么理解,请师父慈悲开示。
讲发愿,这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的通途,就是信愿行,没有愿心就没有目标。要达到无希求心,其实,这个愿还很大,这个是安住于般若法门的修行,这个愿心更为深沉、广大。
从事上说,信愿行三资粮一定要具足,诸佛成佛都是依愿力成佛。二一个对未来不生起希求心,是要达到般若无相不住,破除低劣的愿心,达到更为根本的愿心,那就是无愿。这个是从理上说。
一个是事上,一个是理上。从事相上说,不能离开戒定慧、信愿行。到最后,根本上,破除世俗低劣的愿心,当杜绝了这种希求心,才能发起更为根本的无希求的心,这是站在理性上、智慧上、无住上来说。
26、请师父慈悲开示“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仁者智者见解不同。从我的体会来说,什么叫上善?用佛法来理解,什么是上善,那就是菩提心所摄持的善,空性慧所摄持的善,解脱心所摄持的善。
如果用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来理解它,一个水呢,是生命之源,可以滋润众生,离开水呀人都没有生命。所以,我们一切众生离开菩提心都不成其为诸佛菩萨了。一切贤圣都因为真实的菩提智慧而引发。上善如果用菩提心来解释它的话,那就是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法就像水一样,一个方面菩提心能够滋润我们自己,能够成就我们自己的功德善法;二一个方面呢,利用菩提心摄持的善法,能够成就利益一切众生。
另一方面,针对世间上的执着心,来说空性的智慧与解脱心,称之为上善。空性智慧没有执着,相比于三界所摄持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上善。而这种上善就像水一样,它是没有自性的。你说水有自性吗?水没有自性。能够呈现液体、气体、固体状态,是一种不住的状态。流水不腐,说明水的生命力在动当中,随圆就方,可以显现一切状态。从空性不住的状态,可以体会水的这种状态,比如随着水温变化,水可以变为蒸汽、水、冰——不执着。
从解脱心来看,解脱一切问题,就是上善。如果你有问题,就要有智慧才能解决,才能解决矛盾。我们可以针对问题,超脱执着的界限,就如同水。比如,水从千丈高崖飞身扑下,粉身碎骨它也不恐惧,真的粉身碎骨了吗?稍一聚合,又是一种力量。至弱之水有至强之力。
今天是从菩提心、空性慧、解脱心摄持的善法,来解释上善若水,还有很多其他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作者本身是什么意义,就要从作者本身所在的历史时空来观待了。
27、一个菩萨戒大和尚和一个居士老婆婆,同时坐公车,只一个座位,该年轻的菩萨比丘坐,还是该让80岁居士太婆坐?请师父慈悲开示。
菩萨戒的大和尚,有利益众生心,如果他让居士老婆婆坐,那是他的本分,他的修学就是这样。如果居士婆婆让师父坐,她不仅是尊重师父,而是尊重戒本身。只要用得对,不管哪个坐,都对。
28、请师父慈悲开示:持咒必须都要持么?
咒就是真言,都是佛陀从智慧当中等流出来的,在修行过程当中都有作用。不过,持咒都在自己的选择。关键在于弄懂持咒的意义。
29、业的成熟是需要条件的,内在的条件上因为有了业的种子,外在的条件是什么呢?明白了以后是否可以通过杜绝外在的条件而阻止黑业的成熟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我们说内在条件上,有一种业的种子在里面。由于业种含藏在阿赖耶识中,这是内因,由内因必然相应感召外在条件。内在是见分,外在往往是见分所引发的相分。比如,我们喜欢骂人,往昔时喜欢骂人,是因为遇到不如意环境,这样就造下恶业,嗔心种子就含藏在阿赖耶识里。
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成为世界的能生之因。有了种子,又能感召外在不如意条件,比如人、事。条件还是从我们内在种子派生,种子与条件非一非异。非一,外在条件与种子不是一个,是由相分显现成一定现象。非异,虽然是外在不如意人、事,但是真的有外在存在吗?没有。只不过是我们业的种子的引现,从这个角度看,它和我们业种又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完全两回事。
我们有一个能见就有所见,能所是一对。有嗔恨心,必然就有嗔恨的对象,两者不前不后,是业的两面——隐现为业种,外现为条件。一般人认为先有环境,然后引发我们嗔心,其实,这是不完全认知因果同时论。比如,内心有一种喜爱,喜爱的环境必然同时具足。不是隔离,也不是不同步。明白了外在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杜绝外在条件,杜绝恶业成熟。一个方法是会色归空,认识到万法无自性,于相不住相,转变外在条件,让它好像存在,实质上却不存在。既然是内在业种的存在,其实就是我们外在黑业,于是我们忏悔发露,内在能见改变,所以外在环境就改变了。比如,我们遇上一个嗔恨的人了,这就是一个外在条件,如果我们把内在嗔恨心转变为欢喜心,他就不再引起你嗔恨了,就从恶业习惯势力中开始解脱了。这就是以内在能见的转变来影响外在所见的转变。
一是从自心转变;一是从外在环境强势力来转换,比如,明知道我们转换不了自己的嗔恨心,这时,就可以转换环境,不去接触外境。如果我实实在在没有转换的能力,我选择离开,选择接触更加强势力的对境来转移,虽然说你在我面前,我们就可以不再遭遇。这也是一种杜绝外在条件,不让黑业成熟。
当然,这是在你能够选择外境的前提下。如果这种业是绝对成熟了,就不太容易避开。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圆融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