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果
业所形成的果报,专门术语叫做「异熟识」〈vipAka〉,也称为业的果。过去所造的业或思会留下形成现在的果报或异熟的潜能,但过去的业不会影响当下的思。一个人对过去果报的反应,会对将来产生善的或恶的结果,是取决于当下的思心所。如果以一个所谓的「如理作意」,即智慧观照〈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来反应,未来将会是一个好的果报。但假如以一个「不如理作意」,即不智慧观照〈a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来反应,未来,这个思的果报将会是恶的。所以你无法改变过去的果报,但你可以用智慧观照来面对,并且替未来结下一个好的果报。「如理作意」能帮助你造作好的业报,而「不如理作意」则会给你带来恶果。未来的结果或是果报会如何,乃是依于现在的思〈业〉如何造作。
然而,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的关係,有时我们会认为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而说:「这就是你造的业,你必须承受它的果报。」虽然业是支配宇宙万物的一条法则,但它也只是其一罢了。其他自然和心灵的法则也统驭着万物的生命。
而且,我们还必须辨识过去业和现在业的果报的不同。现在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结果,「过去业的果报」是「异熟识」。异熟识是过去业报的果,但异熟识并不会影响现在善或不善行为的表现。在此生中善或不善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果报;反而,你正在累积新的现世业,而这些业将会在未来产生新的果报。
善业与恶业
﹝十善业﹞
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因于好的心理状况、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们会产生好的果报。
◎ 布施
第一个善业是慷慨或布施。我们必须练习慷慨,因为当付出我们所拥有时,我们会得到福德,也就是功德,这个善业将会在未来产生好的果报。慷慨也让我们练习超脱,举例来说,我或许非常喜爱这台收音机,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弃这台机器,也放弃了对它的依恋。我去除了恋着,也就是去除贪〈lobna〉心,当你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恋,就是自由、清淨和平稳。所以,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二个善业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认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学佛者有五个道德规范,这是基本的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闭关时,我们加入了其他三项,总共是八戒。增加的三项分别是过午不食、不歌舞倡妓与不坐卧高广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础。第三个善业是禅定,内心的修养,这辈子中最应该培养的业:练习毗钵舍那观。
◎ 恭敬
第四个善业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别是年长者。在东方,尊敬年长者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亲子、师生间的关係才能以恭敬来管理。
◎ 服务
第五个善业是服务,帮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帮助一名妇人过马路或帮她提重物。另一个服务的方式是在佛、法、僧中培福。帮助寺院清扫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六个善业是回向。当你获得一些功德,必须跟其他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项功德,而我们跟所有的众生分享功德。回向并不是将我们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给其他众生,而是表示我们让其他众生也有机会培养功德。曾经有个人问辟支佛,将功德分享给他人会不会有损福报,辟支佛告诉他说:「假如你有一根蜡烛,要是你从其他已燃的蜡烛点燃这根蜡烛,第一根蜡烛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点燃其他蜡烛而减弱。事实上,藉着帮助点燃其他蜡烛,它本身的亮度将变得更加明亮。同样地,当你分享功德,你的功德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随喜
第七个善业是随喜。这就是当其他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时,我们会说:「善哉!善哉!善哉!」也就是做得很好的意思。当其他人跟你分享功德时,你说:「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讚歎他们的功德,而当你讚歎他人功德时,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闻法、说法
第八个善业是听经闻法,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为。听经就会了解经文的道理,当你了解经文,就能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为。而和第八善业有关的是第九善业,讲解佛法,也就是讲解、演说经文,所以我们现在彼此都在做善业。
◎ 正见
第十,即最后一个善业叫做正确的知见,是指一个人了解业是个人所有的资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没有人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或业负责。
所以,总共有这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十恶业﹞
接下来谈恶业。恶业就是那些在不健全的心理况状所做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的种种行为。
◎ 什么是十恶业
第一个恶业是杀生,也就是杀害其他生命。第二个是偷窃,拿了人家没有给予的东西。第三是邪淫。第四是妄语。第五是诽谤、中伤他人。第六是恶口,即使用严厉的言语与词句对人,这些都是恶业。第七是讲轻佻的言语,无意义和无价值的话语。第八是贪念,贪图他人的财物,巴利语中,我们称之为visama lobha,也就是变质的贪婪。这不是指你对自有财物的贪爱,而是贪求他人的财产,这是非常不好的贪念。第九个恶业是瞋,也叫dosa,就是你想侵害他人或指使人,造成他人的伤害。最后第十个恶业是不正见,不正见就是持有一个万物都是恆常不变、维持现况的「我」和执着于灵魂。
◎ 业是自身的责任
这十个恶业都会给我们带来极恶的果报,如果不想拥有这些果报,我们就必须避免这些行为,戒除这些恶业就是造善业,戒除杀生、偷盗和其他不好的业就是善业。我们必须了解业的法则,也必须了解业完全是自身的责任,责无旁贷。这一点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善业中正知正见的一部分。
认知业果法则的利益
﹝思考业有助于成就轻安﹞[注4]
对业果法则的认识有助成就轻安[注4],它是开悟的七要素之一。为了体验轻安,我们必须做许多事,思考自己的业是其中之一。有时我们会非常激动或焦躁,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或获得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思考业果会帮助你去除焦躁而获得平静,因为你不能做任何事来改变过去世所造作的业,你必须忍受因过去「思」或业所产生的后果。
﹝反省业能去除怨怼﹞
反省业也是去除怨恨的好方法之一。有时你修慈心禅,你却讽刺地开始感到怨恨,原因是你被告知对你可能憎恨的人发送慈爱[注5]。一个去除怨怼想法的方法,就是反省自身的业。你反省到:「我会投生到这裡,是因为我过去生的业所使然,其他的人也是相同的,我并不能做任何的改变。但若是对于这样一个人生起了愤恨的心,我将会得到新的恶报,这将会使我投生到四恶道。」经由反省自己的业,可以摆脱怨恨。
﹝了解业能增进自信自力﹞
了解业也可以增进自信自力。因为业既然是自己的,你就是自己人生的建构者,你必须依靠自己来获得善果而非他人,你必须替自己造作善业。每一个众生都依自己所造业的获得果报,无人能够帮助他获得这些果报。[ 注6]
﹝了解业报能教导自我负责﹞
业除了教导我们自信自力,了解业报也教导我们自我负责的重要性。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不管今生拥有什么或做了什么,都是自己要去承担。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环境,也是因为过去世造作的善业使然;同样的,如果生长在一个不顺利的环境也要自己去承担。
所以要是你想得到好的果报,你在此生就要造善业。如此,了解业给我们带来抚慰和希望,因为我们靠自己在此生做善业,就能凋塑我们的来生。所以,业不是宿命,因为我们可以藉着在此生做善业,来避免恶业所造成的果报。我们不需担心会有审判者坐在那儿评断,或有个执法者送我们入地狱。依据佛法,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将我们打入地府,也只有我们能将自己送上天堂。
﹝三种善根[注7]﹞
了解和相信业的法则是佛教徒的基本要求。唐普卢〈Taungpulu〉禅师也强调这一点。相信和了知业的法则,一个人会作善事,如果他行善的时候心中具有业和果报的知见,所作的善事将会是最好的善事。假如你在做善事时,提起业报的观念,那么你的善行就有三个善根,即无贪、无瞋与无痴。当你的善行伴有这三个善根,会在来生产生果报,你会投生为具有这三种善根的人。生来就具有这三种善根人,就能够在此生中证得禅那或涅槃。所以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心中知道业报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注7]。〈编者按︰本文摘译自一九九○年由*轮禅修中心出版喜戒禅师〈 Sayadaw U Silananda〉开示业果法则〈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 〉中的部分内容。内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metta注:
最近论坛上大家讨论业,所以我找出了这篇文章。校对的时候只是读过去,如果觉得译文有不对或不顺的地方,则对照英文原版加以修正,下面注释是校对时发现或修正了的几个主要地方。
【注1】原译者的译法“噢,比丘啊!我把业称之为『思心所』。”和英文原文“Oh monks, it is volition that I call Kamma.”似乎略有出入,直译应该是:"噢,比丘啊!正是『思(心所)』我称之为业。“因为这方面的争论比较多,严格按照英文原文直译应该比较好。
【注2】这裡原译者的翻译是错误的:◎业因与业果皆是空性 “佛教指出业和果报都是空性的,虽然没有业因,果报是不可能存在”。而对应的英文原文是:“Buddhism teaches that kamma and result are void of one another, although no results exist without kamma”.正确的译法:“佛教虽然认为没有业就没有果的存在,但是业不在果中,果不在业中。”
【注3】原译文“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潜能在其他心所”多出了“在其他心所”,这是不对的。
【注4】原译文“平稳”不合适,因为不能说平稳是七觉支之一,直接译成“轻安”才合适。
【注5】把“Sometimes when you practice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you ironically begin to feel resentment because you are being asked to send thoughts of loving kindness tò someone who is, perhaps, hateful to you.” 翻译成“有时修习慈心观时,开始可能会感到愤恨,因为很讽刺地,你必须对一个你所怨恨的人传达友善的好意”,不是很准确。这样好一些:“有时你修慈心禅,你却讽刺地开始感到怨恨,原因是你被告知对你可能憎恨的人发送慈爱。”
【注6】这里做了部分改动。
【注7】这段几乎作了重译。
《为何我生如此——业果法则的开示(喜戒禅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