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心理治疗:同与不同
澳大利亚悉尼注册心理治疗师 韩岩
现场讲座
很高兴参加戒幢论坛。我在澳大利亚生活过二十几年,在澳大利亚接受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培训,经常在西方人的语境中探讨佛教与心理治疗。在西方,佛教徒与心理学家的对话是很频繁的。比如,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有一个佛教取向的“心灵治疗学会”,进行过三年的相关培训课程。这种对话在中国好像还比较少,据我所知西园寺的戒幢论坛是首创,这给大家带来了崭新的视角。
一、在西方国家习禅
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佛教与心理治疗:同与不同》。
我不太可能把两者的同与不同全都罗列出来,而且这样做意义也不大。因为在我看来,佛教和心理学都是动态的。佛陀对弟子们讲了很多话,在不同的背景下开示的内容不同(当然其中核心的内容没有变)。心理学更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所以,在两者之间进行对比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会以个人的经验尝试寻找其中的关键点。
简单谈谈我的个人经历。我是福建人,1990年出国。我出国以前熏陶在佛教的文化中,经常去佛教寺院,还看了很多禅宗的书籍。但是,后来我才发现,我出国之前其实并不真正懂得佛教的修行。到了西方国家以后,我开始学习打坐,并且参加“三日禅”或者“五日禅”的禅修训练。短期闭关禅修的经历让我感觉非常震撼,我开始尝到了一点佛教修行的味道。
我的第一位心理学老师是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也是佛教禅宗的修行者。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同时属于心理治疗和佛教两个领域。
在澳大利亚,根据行业规范,成为注册心理治疗师之前需要有个实习期。我成为实习心理治疗师的时候,同时也开始禅修。在整个职业发展中,我经常在心理治疗与佛教当中摇摆,一边学习佛教的禅修,一边进行心理学的个人分析。这样两方面同时进展,让我产生了很多困惑和矛盾,也产生了很多个人的挣扎。
我曾经有一个奇特的闪念:倘若佛陀来到现在的时代住世,他会不会在他的佛教中心旁边设立心理治疗中心呢?
在澳大利亚,我看到基督教的慈善机构旁边就有心理治疗中心。佛教是否也可以这样?
二、心理治疗对佛教内涵的吸纳
佛教与心理治疗的区别,简单地归结起来: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医学领域对心理疾患的治疗。佛教以觉悟为目的;心理治疗主要针对偏常人格。(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学派有所发展,有些学派也针对很严重的病理。)
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下去,我们将看到更复杂的画面,从而可能获得更有意义的理解。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居于深宫的王子,由于在出行时见到老、病、死的现象,从而产生了解脱众生苦难的弘愿。经过一个离群索居的修行时期,他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然后又回到世间说法,为众生拔苦予乐,这是佛教的起源。
心理治疗的发端虽然没有这么神奇,但是同样呈现出人类英雄的身影。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经是西方传统的严格体系之中的一位医生。他在日常工作中,仿佛能够听到那些埋藏在疾病背后的、人们发出的苦难之声,这终于使他领悟到潜意识的存在,创造了精神分析,开启了心理治疗的历史帷幕。
所以说,佛教与心理治疗的源头有某些类似的地方。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到慈悲的精神与正念的方法。
在西方心理治疗的早期,人们普遍认为佛教和心理治疗的差异甚大,归属于这两个阵营的人可能互不了解、互不相干。但是在今日西方,佛教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早已不再如此。
大家可能知道,心理治疗的发展有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精神分析,第二次浪潮是行为治疗,第三次浪潮是人本主义。还有第四次浪潮的说法,这次浪潮是超个人心理学,即后人本心理学。第四次浪潮整合了东西方思想,更准确地说是整合世界上各个宗教、文化领域的“长青哲学”,并试图把“长青哲学”与传统和现代的深度心理治疗相结合。
(一)威尔伯的身、心、灵层次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超个人心理学曾经非常兴旺。它发展出了几个分支,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发展得比较好的学说,其一是著名的肯·威尔伯的学说。威尔伯可以说是这个方面的集大成者。迄今此人仍在不断发展他的理论,形成一种理念,名为“整合的生命”,或译为“全向
生命”。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圈子,凝聚了当代很多具有精神追求的人士。
威尔伯的层次论特别复杂,在这次讲座中没有时间细说,我只能简略地讲一讲。
在威尔伯的理论中,大的层次有身、心、灵三个层次。
这一理论并非简单地分出身、心、灵三个平行的阶段。总的来说,威尔伯提出通过灵性的开发(也就是人的潜能的深度开发)活出“真我”,其中对于自我的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认同哪些内容构成了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最早的“身阶段”指的是幼儿阶段。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著名的“皮亚杰理论”。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心理学历史上的巨匠之一。根据他的学说,儿童早期的心理状态是感觉运动,稍微高一点是情绪和想象,更高一点是形式逻辑。在感觉运动的阶段,幼儿认同身体,认同自身的冲动和欲望,这个时期的欲望是很原始、很直接的。继续发展下去,人们有了情绪和想象,并把不同的情感加以命名(但这个过程有些人完成得不太好)。随着心智的发展,进入“心阶段”,人们开始有了形式逻辑,可以进行抽象思考。
我们可以看出,“心阶段”实际上也包含“身阶段”。到了“心阶段”,身体并没有消失,而是不再处于中心地位。同样的道理,下一个阶段“灵阶段”,包含了“身阶段”和“心阶段”两者。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步扩大的,后面的阶段包含前面的阶段,同时也超越了前面的阶段。——这只是大体上的说法,还有更细致的划分,在这里暂不多述。
威尔伯提出,不同的发展层次需要对应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认知治疗——存在主义——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的“原型”——佛教的“不二”法门。在这个理论中,“不二”对应的是最高层次,不是什么人都能修得起来的。
(二)钻石途径
肯·威尔伯不是临床心理治疗师,他是一位纯粹的理论家。在西方心理治疗的实践中也有一个关于灵性修行的门派,名叫“钻石途径”,或称“心的系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的流派,创始人名叫阿玛斯。他生于科威特,移民到了美国,年轻时师从过心理治疗的不同门派。到了他逐渐成熟的时候,他创建了“钻石途径”的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不少佛教的理念。我们知道,《金刚经》中的“金刚”原意指的就是钻石,比喻佛法如同钻石一样纯净而且无坚不摧。“钻石途径”的“钻石”用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阿玛斯的理论在超个人心理学中有着重要地位,这也是一种整合理论,将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的智慧整合起来,其中第二个层次包含“灵性传统”,大部分是佛教的内容。阿玛斯主张的具体治疗方法大量是身体取向的治疗方法,比如“呼吸爆破”,传统的心理治疗师对此可能了解得比较少。
“钻石途径”不是短暂的心理治疗,而是一种灵性修行,需要终生进行。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老师,定期咨询,定期使用治疗方法,有时候也闭关。治疗方法很灵活,包括禅坐、唱诵,也运用音乐和诗歌等等。老师对你的个人经历和故事并不怎么感兴趣,而是重视当下对于身心的探索。也可以组成小组,定期聚会,大家一起练习。
根据“钻石途径”的理论,“坑洞”是一个重要概念。孩子在从小到大的成长中必有客体与之呼应,得到合适的呼应时,人的“真我本性”(或曰“大我”)就会出现。但是呼应不完全时,就会造成很多坑洞。一般来说这些呼应来自父母,但即使是最好的父母往往也不过是普通人,很难接触到“真我”。于是孩子只好用父母呼应过来的内容填充这些坑洞,形成了“小我”。小我与真我有很大距离。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钻石途径”是一个逆反的过程,通过不断接触人们的创伤,击破小我的防御,帮助人们接触坑洞乃至接触真我,体验心灵的品质。
在这种灵性修行中,对心灵品质的体验有时候比较深刻,也比较具体。很多人甚至可以感觉到这些品质的颜色,比如慈悲是绿色的,力量是红色的,意志是白色的。
三、治疗关系
我认为佛教和心理治疗有一个比较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治疗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不想谈得过于抽象,我会结合后人本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自体心理学由科胡特始创,后来发展出“主体间性学派”,其思想有很强的“缘起性空”的味道,以内省作为一种重要方法。
(一)另类的亲密关系
心理治疗师不是以自然科学家的模式来进行思考的。自然科学家的思维模式是“我——它”,保持冷静客观。心理治疗师的思维模式是“我——你”,互动关系不可避免。治疗师也不能把理论硬套在来访者身上,我们的工作必须立足于实践。然而,在实际的来访者面前,治疗师并不拥有脱离自己主观世界的灵丹妙药。治疗之所以产生效果,前提是来访者具备主体性,即使在治疗刚开始的时候来访者的主体性可能显得十分微弱。实际上,来访者的的心理问题呈现的就是他们的主体性力图实现时产生的偏差。
于是,治疗师的主体性和来访者的主体性相遇了。相遇之后形成的主体间场很微妙,也很重要。这个“场”的变化,关系到来访者是变化或转换,还是停滞或脱落,还是成长或治愈。
心理治疗追求的是特殊的、有限度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的流变决定了治疗的成效。这是一种另类的亲密关系,…
《佛教和心理治疗:同与不同(韩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