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三昧行法初探(释果化)▪P2

  ..续本文上一页!这或可看作法门演化的一个源头。《分别功德论》卷2(大正25,35c)更具体说到:

  佛身金刚无有诸漏。若行时,足离地四寸,千辐相文,迹现于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有睹者,随行得度,功德所济不可称计。

  对佛色身的崇仰,把千辐轮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详细点出,这又更接近了般舟三昧及观佛三昧的观法了。

  「六念」,「四不坏净」,「念佛法僧」,「念佛」这一类系的行法,是适应随信行人的方便道[14]。原始佛教为一般信众说法,修四不坏净、六念(或十念),可免除堕落恶道的忧怖,必定能够生天,这样的意趣颇相似部份求升净土者的心情。日本学者滕田宏达在《原始净土思想の研究》中 , 甚至大胆推断《阿含经》中念佛升天之说为「往生净土」思想的起源[15]。如《增一阿含经》卷34有则公案:大长者毗罗先将于七日后命终福尽,佛知他会堕落涕哭地狱中,于是阿难问佛以何方便可挽救他免于堕落,佛示以「出家学道」,长者遵之,阿难告以修十念法,毗罗先比丘于命终后转生四天王天,如经(大正2,740a5~23)云:

  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佛告阿难:「阿难当知,此阎浮提地南北二万一千由旬,东西七千由旬,设有人供养阎浮里地人,其福为多不

  阿难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若有众生如捔牛顷,信心不绝,修行十念者,其福不可量,无有能量者。如是阿难。当求方便,修行十念。

  虽然说信心不足,没有把握能证悟圣道 , 而担忧沉浮于三界不免有堕落的可能,这不论是修六随念求升天,或部分求生净土行者皆共有的心情。但就大乘净土思想而言,往生净土的殊胜,决非生天者所能比拟。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12,349c)云: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转,必不复堕诸险恶趣、边地下贱篾戾车中,常游诸佛清净国土,殊胜行愿念念增进,决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原始佛教的六念(十念)虽于念境有别 , 就其所得利益与功德而言 , 六念是一样的,并没有特别提高佛随念的地位。法门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新的因素加入,情况也就不同了,在佛涅槃后,由于诚挚的怀念恋慕,表现在对佛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佛的功德及前生的修行远胜过声闻弟子,这是各部派一致公认的,佛陀过去生中可敬可颂的大行渐渐地被传扬出来(本生,譬喻)在三宝的信敬忆念中,对佛的信念,显然的胜过了法与僧,而渐重于信佛、念佛[16],特别是大众部系的佛陀观,后来发展到佛「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17],「大乘佛法」继承这思想,高昂了念佛法门,已非六随念的等量齐观了。其实在弥兰陀王时代(公元前二世纪),念佛功德的殊胜,已成为佛教界的论题了。《那先比丘经》卷下(大正32,701c~702a)说:

  (弥兰)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复言:杀一生,死即入泥犁[地狱]中;我不信是也。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其石没。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不?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法],死后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

  经文比喻:恶业如百枚大石,但若一时念佛,则如船载石,不会沉没,必生天上。这种强调念佛、礼佛、称佛名号等方法,及其功德、利益和殊胜,在《大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等初期大乘经论就时常出现了。

  三、共三乘的念佛三昧

  念佛,在中国和日本所流行,方法上较倾向于散心的称名念佛,当然法门的普及是有因有缘的,这里不做探讨,不过,称名确可作为入三昧的有效辅助,如《文殊般若经》下卷云 :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梵文原语是Amitayusas tathagatsya namadheyam,其中执持是 √dha,是“系于心”之义,梵文本文中尚有:作意如来的名号,汉译把他合而为一作「执持名号」,这是随念、思惟、作意也与称佛名号不同[18]。

  《大智度论》卷21(大正25,221b)说:

  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见、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念如佛所知无量不可思议诸功德,是名念佛。是念在七地中,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有报,无漏者无报,三根相应:喜、乐、舍根。行得亦果报得,行得者,如此间国中学念佛三昧,果报得者,如无量寿佛国,人生便自然能念佛。

  念佛是禅观,是念佛三昧,信愿以外也不离定慧,内涵有胜解观,也有真实观。不论大小乘,法门的开展浅深或有不同(部派佛教者以它为初学禅法的对治方便),然念佛三昧确是其所共修持的观行。

  如《大智度论》卷7(大正25,108c~109a)说:

  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

  

  从《高僧传》中可知魏晋南北朝时,往生赡养者,其修行依据都与「禅观」有关[19],最早传译到中国的净土经典(后汉桓帝179A.D)《般舟三昧经》是莲宗初祖慧远大师所依以修持念佛三昧的经典,这都是重禅观的念佛,而非口头称念。诚如印顺法师说:「《般舟三昧经》,着重平时修行,以平时见佛,作为往生的确证。《无量寿经》,着重临命终时见佛往生。要求往生,必先见佛,见佛而后能往生,…」[20],「见佛是往生净土的确证」《观佛三昧海经》(以下简称《观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也这么说(大正15,693b~c):

  拘留孙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见此佛者,常生净国,不处胞胎,临命终时,诸佛世尊,必来迎接。

  不但见佛能往生净土,就是不愿往生净土的声闻行者,修念佛三昧而见佛,闻说三十七道品,修如实观,证无漏慧而成就圣道,如《禅秘要法经》卷中(大正15,256b)说:

  唯愿世尊,为我说法,罪业除者,闻佛说法。佛说法者:说四念处,说四正勤,说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说七觉,说八圣道,此三十七法,一一分别,为行者说;说此法已,复教观苦、空、无常、无我;教此法已,以见佛故,得闻妙法,心意开解,如水顺流,不久亦成阿罗汉道。

  如何能见佛呢?勤修念佛三昧,定心中「见佛」,欲往生净土者,依于止观的成就而见佛,应该是较稳当的往生法门了。以下将就两晋时期所传译「禅经」为主要范围,探讨念佛三味观行。

  (一)历史背景

  「禅经」是指关于禅定实践方法的教科书。禅经传入中国滥觞于东汉桓帝时建和元年(A.D.147)安世高来华,这位安息国王子东来弘化,从桓帝建和二年(A.D.148)至灵帝建宁(A.D.168~172中),二十余年间,译出《大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地道经》、《大十二门》(已佚失)、《小十二门》(已佚失)等。其所译大小《安般守意经》尤为中国最初盛传之教法,汉魏二代,安世高的禅法已颇为学佛者所风尚。

  继安世高后,有康僧会(公元247来华,殁于280)上承安世高小乘禅学系,又有道安(314~385)融会大乘般若与小乘禅教之学。之后,禅法的弘扬式微一段时期。直到公元四○三至四五五年间,好多部对于中国佛教在实践方面影响深远的禅经被传译出来,如[21]:

  《坐禅三昧经》二卷  姚泰鸠摩罗什译

  《禅法要解》二卷  姚泰鸠摩罗什译

  《思惟略要法》一卷  姚泰鸠摩罗什译

  《禅秘要法》三卷  姚泰鸠摩罗什译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  刘宋昙摩蜜多译

  《达摩多罗禅经》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这几部,是属于部派佛教时期的产物,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经部之譬喻师以及罽宾地区以犍驮罗(Gandhara)为中心的瑜伽师[22],例如马鸣、婆须蜜等(见附录),代表了公元二、三世纪来的西北印的禅法。尔后由西北印传进中亚[23],在中亚这块北传大乘禅法的重要发源地上,部派的禅法历经了大乘化的提升(四世纪左右),然后再传入中国,《坐禅三昧经》念佛三昧中的「观十方佛」、《思惟略要法》所传「十方诸佛观法」的修行,即这种经过深化的观行[24]。

  罗什三藏所译《禅秘要法经》卷中「第十八观」 ¸《坐禅三昧经》(上) 「第五治等分法」这都属声闻念佛三昧,卷下(大正15‧218a) 「专念十方三世诸佛生身」 及「当念佛种种无量功德、一切智、 一切解、 一切见、 一切德 」(法身)  此则属大乘念佛三昧,《思惟略要法》中「得观像定」、「生身观法」、「法身观法」是共声闻的 「十方诸佛观法」、「观无量寿佛法」是大乘的念佛三昧。

  (二)行法次第

  各部禅经所说的念佛三昧,基于修行者的传承不一,广略有别,就其修行次第则属一致,当中以罗什大师所译《思惟略要法》整理最井然有序(大正15,299a):

  1、「观佛三昧法」(佛像观):是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2、「生身观法」:观佛从出生到涅槃的生平。

  3、「法身观法」:观佛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等功德。

  4、「十方诸佛观法」:源出于《般舟三昧经》,在此被整理成完整的禅法,乃是将《般…

《念佛三昧行法初探(释果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