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的戒杀,固然是为了对一切有生命的,施予爱护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杀人。假如你不预备将来杀人,希望将来不犯杀人罪,这条杀戒是应当受持的。
(二)不偷盗:
除了以正当的谋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润报酬之外,不贪取不义之财,乃是不偷盗的定义。为了警策我们,勿要从贪图小便宜,在金钱方面与他人纠缠不清,而演成吞没公款、收受贿赂、侵占他人财物等的罪行,这条戒是应该受持的。
(三)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妇之间,正常的性关系之外,不乱伦、不破坏他人的家庭、不沾污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会的风化。总之,把男女的性关系,视为夫妇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乃是不邪淫的定义。为了维护家庭的和乐、子女的幸福、社会的安宁、自身的健康,这条戒是必须受持的。
(四)不妄语:
此可分为大小两类,通常的说谎、戏笑,是小妄语。为了名闻利养,自己不是圣者而妄称是圣者,是大妄语,在家居士冒充圣者的不是没有,可能性却很少的。因此,诸位居士也能受持这条戒了。况且,为警惕我们不要变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赖的人和口不择言的人,也应该受持这条戒的。
(五)不饮酒:
酒的本身并没有罪恶,饮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来作为人和神之间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饮酒能使人的心智浑浊,过量则能使人趣于狂乱如兽或愚疑如泥的状态。佛教是个强调求智慧的宗教,酒性与智慧的原则背道而驰,所以主张禁酒。事实上,也唯有不饮酒的人,能够经常保持头脑的清明。在今日的社会中,多一分清明的头脑,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既然要求在驾驶交通工具之前不可饮酒,在有重要的会议之前不可饮酒,在重大的决策待考虑之前不可饮酒,又何妨乾脆把酒戒掉呢?
与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对照起来,贪、嗔、疑被称为三毒,由于这三种毒物为害,不易行善,纵然行了善,也不能持久、不会达到纯洁的程度,三毒好像是三个大漏洞,能把善行的功德漏掉,为了补好这个大漏洞,唯一的方法,便是修学三无漏学。最初著手修学之处,便是持五戒,能持五戒,至少能将三毒的毒焰压住,然后再用禅定和智慧的水,来把三毒之火彻底熄灭。
五戒是戒除五项恶行,五项恶行与三毒的相互关系,即是身、口、意的相互关系,可用一张图表来说明:
由贪、嗔、疑的三种心理行为,表现为身及口的动作,便成为五种恶行。五戒的功能,是从外表的身及口的动作,加以禁止,使三毒的心理活动,得不到向外表现的机会,同时用禅定的工夫使它平静,又用智慧加以观察、分析,渐渐地使之转变为喜舍、慈悲、智慧的活力。这便是戒的定义:从「有所不为」而做到「有所不得不为」的地步了。其前后的关系,也可用图表加以说明:
定
贪、嗔、疑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动,而表现于身及口的动作,再藉身及口的动作,发泄于人、事、物等的对象。戒的功能,是约束身及口的动作,定的功能,是将向外散漫的种种心理活动,拉回到内心,并且使之安静而至于物我合一,乃至物我双亡的心理状态。但是,定的功夫,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学,可分为九个要点和两重层次来加以说明。
第一重层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 坚固的信念:无论做任何事,无信则不立,当在对自己的立场和能力了解之后,也会明白何者能做与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动妄念,能做的事,应该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时要考虑到那件事的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当听听他人的忠告。如果对那件事的了解已够深切,那么,对于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后,便可冲破一切难关,百折不挠地来进行你的事业了。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坚固的信念,可产生无比的力量。
(2) 冷静的思考:凡在从事一项工作或任务之前,应当多作准备,孟子所说:「豫则立,不豫则废」,通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开始得顺利,必须多作事先的准备。在准备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实行的步骤,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到了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则要随时审察、检点缺陷、纠正错误。好的情况要设法使之更好,坏的情况要设法使之改善。这种判别力和决断力,均系来自冷静的思考。
(3) 安详的言行:一个人如果希望被人视为有品德的、可让人尊敬和信赖的人,他就必须谨慎他的言论和行动,一个轻言狂语和轻举妄动的人,他是得不到好评的,当然也不可能促成伟大的事业、博取崇高的社会地位。
(4) 专注的精神:不论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专注,纵然做成了,也不会是杰出的。中国有一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是说:工作和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从事的那一分工作或职业上,全心全力,将整个的身心投注进去,便可能使你成为你这一门行业中的最杰出者。
第二重层次-坐禅的原则和要诀
(1) 坚信修行的方法:在你实际进行坐禅之前,对于你所学到的方法,一定要有绝对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会骗我们上当,也要相信指导你坐禅的老师,是从亲身的经验中过来的识途老马,你是一匹小马,跟著老马走,绝对不会有问题。当然,谁是值得被你信赖的老师,是重要的,如果你对他的信心不够,对他指导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学,否则那将对你有害无益。
(2) 思考修行的情形:修行禅定,不能没有检点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禅时,发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现象,有的使你觉得轻暖舒畅,有的使你疼痛难受,有的使你欢喜,有的使你恐惧,这些很可能发生在一个初学坐禅者身上的情况,如果你自己能够明白其原因,是最好,否则,你当随时请教你的老师,他会帮助你,使你安下心来继续修行的。
(3) 调身:定的工夫的表现,是在身、口、意的三方面,也可以称为身定、口定、心定。要达到这三定的目的,便得从调理它们著手。调身,是使身体完成一种适合于坐禅要求的正确姿势。
(4) 调息:坐禅时的呼吸,要细、要长、要均匀。
(5) 调心:把向外冲击、浮动和散乱的心念,收摄起来,最初的方法,是以念头看住念头,最后做到被看的念头不起了,能看的念头也不见了,清清楚楚有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内心却是寂寂静静地不波不动,好像镜子的镜面虽映现出镜外的各种或动或静的景物,镜面的本身是静寂不动的。但是,这样的工夫,说来容易,得来却颇不容易。
一般的人,从第二层次的坐禅工夫,可以得到第一层次的四点功力。不从第二层次中下工夫,第一层次的功力,便强不起来。我虽把它们分作两个层次来说明,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同时,我也常向跟我学禅的人强调,静坐有三样好处:(1) 能使身心健康,(2) 能使头脑清明,(3) 能使人开悟。入定与开悟,当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强健你的体魄,坚实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业。
现在将我为美国佛教会周日坐禅会所拟的「坐禅须知」,抄录如下,以供有心学习静坐的读者参考。
坐禅须知
(一)、坐禅的准备:
(1) 坐垫:四方形宽大松软及圆形高约四寸的坐垫各一个。
(2) 场所:整洁、寂静、肃穆神圣的室内。
(3) 时间:精神饱满之每晨,起床漱洗之后最佳。每日定时进行,每次二十分乃
至四五十分钟。在饱食、暴饮、性行为、激烈运动之后,以及疲倦欲睡、正
午中夜之时,不宜坐禅。
(4) 饮食:每餐以八分饱为佳,食后暂作三十分钟休憩,开始坐禅。
(二)、坐禅的方法
(1) 调身法
1.坐法:
a 结跏趺坐 (Ⅰ)吉祥坐-右足架于左腿上再以左足架于右腿上。(Ⅱ)金刚坐-
左足架于右腿上再以右足架于左腿上。
b 半跏趺坐-右足置于左腿下,左足架于右腿上。
c 交足坐-左右二足随意交叉平放。
d 椅子坐-整正坐于椅上,两足自然垂直。
e 日本坐-两膝长跪、两足向后伸直足尖相叠,腰干伸直,坐于两足跟上。
2.手式:二掌向上左掌置于右掌上,二拇指轻轻相接,中间成圆形。
3.身姿:左右摇动数次,以确定坐姿的平稳,背脊骨伸直颚
向内收。
4.视线
a 闭目-精神饱满时。
b 注视正前方一公尺处或壁之一点-略感昏沉时。
c 闭目及注视交替使用。
(2) 调息法
坐下后作数次深呼吸,最后一次吸入丹田(下腹部),便恢复平常呼吸。
(3) 调心法
数息观,调息后即由一至十,反覆地默数呼吸。a 出息观;b 入息观
慧
慧是包括知识范围的「认识心」和「检择力」,知识不能涵盖慧的内容,从知识可以升华到慧的领域,佛教不是知识的宗教,却是使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宗教,那是因为除了肯定世间的知识之外,更著重在超知识的「悟」的经验下而获得智慧,智慧便是由悟而得的超知识的「认识心」和「检择力」。不过,慧的获得虽在于悟,慧的寻求,仍不能离开知识,它有「闻」、「思」、「修」的三个连环性的步骤:
(一)闻慧──虚心学习:
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方法,称为学佛,在烦恼没有断尽以前的人,称为住于「学地」的「学人」,并且每天应该记诵四句话:「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成佛的愿望,你当断尽一切的烦恼,救度无数的众生;如何断烦恼?怎样度众生?那就非得学习种种方法不可了。因此,对于佛教徒而言,有一天不成佛,就得有一天学习,假如最初你是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当你对佛教产生信心之后,你便不会不学了。
闻慧的学习方式,是用耳朵和眼睛等的官能。听人开示佛法,讲解经论,是…
《佛教入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