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06 宗镜录(宋 延寿 述)▪P229

  ..续本文上一页禅要门。亦非是一。亦非多数。一切众生。性同虚空。虽同虚空。各于身心自有禅门。实不共修。何以故。息口不言。冥合于理。口为禅门。摄眼分别。混合无异。眼为禅门。耳所闻声。了知虚妄。毕竟寂灭。犹如聋人。耳为禅门。乃至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摄诸尘劳。入不二门。旷彻清虚。湛然凝定。释曰。心是禅门。身为慧聚。禅能洞寂。慧能起照。寂照无差。方入平等。如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故知若了念本不起。常在等持。不察境因念生。翻悟真心亦动。所以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不知妄想之云自飞。真月何动岂悟攀缘之舟常泛。觉岸靡移。如圆觉疏序云。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岸实不移。因舟行而骛骤。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云。尔时天冠菩萨。问于大树紧那罗王。如是琴中妙偈。从何而出。答言。善男子。从诸众生音声中出。又问。诸众生音。从何而出。答言。善男子。众生音声。从虚空出。乃至当知是声。即虚空性。闻已便灭。若其灭已。同空性住。是故诸法。若说不说。同虚空性。是故应当不舍空际。如音声分。诸法亦尔。乃至又以音声。名为言说。然是音声。无有住处。若无住处。则无坚实。则名为实。若其是实。则不可坏。若不可坏。则无有起。若无有起。则无有灭。若无有灭。是名清净。若是清净。是则白净。若是白净。是则无垢。若是无垢。则是光明。若是光明。则是心性。若是心性。则是出过。若是出过。则出过诸相。若出过诸相。则是正位。若菩萨在正位。是则名得无生法忍。释曰。入一心正位。是究竟指归。最后垂示。言穷理极。更无过矣。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云。尔时世尊。告频婆娑罗王言。行识灭已。初识次生。或生天中。或生人中。或生地狱。或生畜生。或生饿鬼。大王。以初识不断。自心相续。应受报处。而生其中。大王。观诸生灭。颇有一法。从于今世至未来世。大王。如是行识终时。名之为灭。初识起时。名之为生。大王。行识灭时。去无所至。初识生时。无所从来。何以故。识性离故。大王。行识行识空。灭时灭业空。初识初识空。生时生业空。观诸业果。亦不失坏。大王当知。以初识心相续不断。而受果报。华手经云。佛言。复次坚意。菩萨以善修习一佛相故。随意自在。欲见诸佛。皆能现前。坚意。譬如比丘。心得自在。观一切入。观青色相。能得信解一切世界。皆一青相。是人所缘。唯一青色。观内外法。皆一青色。于是缘中。得自在力故。坚意。菩萨亦复如是。随其所闻诸佛名字。在何世界。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缘现前菩萨善修习此念佛缘故。观诸世界。尽皆作佛。常善修习是观力故。便能了达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现在佛缘。是名得一相三昧门。佛升忉利天为母说经云。佛告月氏天子。何谓菩萨晓了一切犹如虚空。其三界者。心之所为。不计斯心。无有色像。亦不可睹。无有处所。无有教令。犹如幻化。因其心本而求诸法。则不可得。若以于心不求于心。则无所获。心不可逮。以不得心。一切诸法亦不可得。诸法则无有法。无形类想。亦无有影。而无所有。及与实谛亦无所睹。无所睹者。于一切法。心无所入。知一切法。无所成就。亦无所生。譬如虚空。菩萨念佛三昧经云。心如金刚。善根穿彻一切法故。心如迦邻提衣。柔软善根。能作业故。心如大海。善根摄诸戒聚故。心如平石。善根住持一切事业故。心如山王。善根发生一切善法故。心如大地。善根负持众生事业故。演道俗业经云。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三曰。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现。是为四。佛于是颂曰。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灭无处所。从心而得生。五阴本无根。所著以为名。十二缘无端。了此至大安。善夜经云。佛言。过去之法。不应追念。未来之法。不应希求。现在之法。不应住著。若能如是。当处解脱。释曰。此缘三世之境。是相续识。若初心人。未得一念不生。或前念忽起。但后念莫续。亦渐相应。若欲顿消。直观一念生时。不得起处。自然前后际断。当处虚寂。如金刚般若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以无得故。自不相续。入一切佛境界经云。佛言。若得修行正念法者。彼无一法非是佛法。何以故。以觉一切法空故。乃至文殊师利言。修行正念者。不取不舍。即名正念。不观不异。名为行。不著不缚不脱。名为行。不去不来。名为行。文殊师利。正念行者。彼处无行无利。无果无证。何以故。文殊师利。心自性清净故。彼心客尘烦恼染。而自性清净心不染。而彼自性清净心。即体无染。不染者。彼处无对治法故。以何法对治。能灭此烦恼。何以故。彼清净非净。即是本净。若本净者。即是不生。若不生者。彼即不染。若不染者彼不离染法。若不离染法者。彼灭一切染。以何等法灭一切染。彼不生。若不生者。是菩提。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者。名为不异。不异者。名为如实住一切有为无为法。释曰。但了无生。即入平等。言平等者。即一切有为无为如实之性。见此性故。以无住义住一切法中。若不达一切法。是一心真如平等无生之性。在染离染。俱为烦恼所染。若了诸法无生。则一切有为无为。皆是菩提之道。何所染耶。海龙王经云。佛告龙王。是无尽藏。总持。说德无量。入无极慧。集菩萨行。乃至严净道场。逮诸佛法。是谓无尽之藏总持。其有文字名号之数。及法诸数。游于正法。皆来归斯无尽之藏为总持也。菩萨入斯。于诸文字无所分别。诸法清白。不坏本净故。乃至由是总持。后当来世。是离垢总持所流布处。皆是如来之所建立。八万四千法藏。是总持门为首也。八万四千行。皆来归于总持。八万四千三昧。皆从总持。八万四千总持无尽之藏。总持为本原。释曰。以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是诸法总持之门从心所生。用不失体。故云不坏本净故。末不离本。故云皆是如来之所建立。万法出生。故云无尽之藏。凡圣之地。故号本原。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云。是时大德阿难白言。世尊。是无量志庄严王菩萨。自以其身供养如来。当以何身觉菩提道。时华室中诸菩萨等。问阿难言。于意云何。可以身觉于菩提耶。阿难勿作斯观。当以身心觉于菩提。阿难报言。诸善丈夫。若非身心觉于菩提。当用何等而觉菩提。诸菩萨言。大德阿难。身之实性。是菩提实性。菩提实性。是心实性。心之实性。即是一切法之实性。觉是一切诸法实性。故名觉菩提。坚固女经云。坚固女言。复次舍利弗。所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不见彼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若不见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汝云何发菩提心欲觉菩提。女言。欲令行邪道众生住正道故。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言。善哉善哉。能如是知。未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女言。世尊。无有见如是法不得菩提者。是故我今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妹。汝未来世教化众生耶。女言。世尊。无有见如是法不教化者。是故我今必定当能教化众生。佛言。汝于来世作大导师耶。女言。世尊。无有见如是法不作导师。是故我今必定当得作大导师。释曰。故知若有见如是唯心一法。入宗镜中。法尔常为一切教化之主。十方大导之师。以自得本故。能普摄一切枝末之法。悉还归于一心本地。故决定无疑矣。如摄波归水。会色归空。有何疑哉。大庄严法门经云。佛言。复次长者子。清净攀缘方便行菩萨。于一切众生心法中。悉有菩提。何以故。若彼心无色。离色分别。体性如幻。彼此内外不相续者。是名菩提。复次长者子。菩萨不应觉于余事。但觉自心。何以故。觉自心者。即觉一切众生心故。若自心清净。即是一切众生心清净故。如自心体性。即是一切众生心体性。如自心离垢。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垢。如自心离贪。即是一切众生心离贪。如自心离嗔。即是一切众生心离嗔。如自心离痴。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痴。如自心离烦恼。即是一切众生心离烦恼。作此觉者。名一切智知觉。释曰。若了一心。遍知一切。夫一切者。是一之一切。故名一切智知觉。若各随相解。则不得名一切智知觉以不觉诸法自性故。所以华严经颂云。世间一切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云何为四。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释曰。凡夫二心者。一根境同缘心。此则和合而生。无有自体。凡夫执实。故说为空。二离根境心。即是真心。不从缘生。若了此心。即真发菩提之道。贤圣二心者。一理智心。即第一义谛。空有两亡。性相俱寂。二境智心。即随缘俗谛。真俗双照。理事相含。若入宗镜之中。总前凡圣四心。或入相资门。若圣若凡。交彻…

《006 宗镜录(宋 延寿 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