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033 四家语录▪P5

  ..续本文上一页虚空。一切俱舍。过去心不可得。是过去舍。现在心不可得。是现在舍。未来心不可得。是未来舍。所谓三世俱舍。自如来付法迦叶巳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巳。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然终未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问。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师云。道是何物。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师云。引接钝根人语。未可依凭。云。此既是引接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已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云。若如此。则都不要求觅也。师云。若与么。则省心力。云。如是。则浑成断绝。不可是无也。师云阿谁教他无。他是阿谁。你拟觅他。云。既不许觅。何故又言莫断他。师云。若不觅。即便休。谁教你断。你见目前虚空。作么生断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虚空否。师云。虚空早晚向你道有同有异。我暂如此说。你便向者里生解。云。应是不与人生解耶。师云。我不曾障你。要且解属于情。情生则智隔。云。向者里莫生情是否。师云。若不生情。阿谁道是。

  问。才向和尚处发言。为甚么便道话堕。师云。汝自是不解语人。有甚么堕负。

  问。向来如许多言说。皆是抵敌语。都未曾有实法指示于人。师云。实法无颠倒。汝今问处自生颠倒觅甚么实法。云。既是问处自生颠倒。和尚答处如何。师云。你且将物照面看。莫管他人。又云。只如个痴狗相似。见物动处便吠。风吹草木也不别。又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巳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说汝如今情量尽处为道。情量若尽。心无方所。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沙门果者。息虑而成。不从学得。汝如今将心求心。傍他家舍。只拟学取。有甚么得时。古人心利。才闻一言。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无为闲道人。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你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你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师云。你何处有凡圣心耶。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师云。三乘中分明向你道凡圣心是妄。你今不解。反执为有。将空作实。岂不是妄。妄故迷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执凡执圣。向外驰聘。还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堕异趣。无始巳来不异今日。无有异法。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师云。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云。前言无始巳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为觅故。汝自异他。汝若不觅。何处有异。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阿你更拟向何处觅去。

  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师云。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更拟若为遣他。都不得有纤毫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

  问。只如目前虚空。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师云。什么心教汝向境上见。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底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师云。若是无物。更何用照。你莫开眼寱语去。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栲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饶你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你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你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为汝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甚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你本体有甚交涉。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功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深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卷五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不用别求。有求皆苦。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沈空寂否。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设使菩…

《033 四家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