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P17

  ..续本文上一页再给予我任何斋饭。哦!没饭吃更好!我索性端坐用功,一连数日,未觉饥饿。时有一劳宽胜女居士,因其脚被恶犬咬伤,久不能愈,医药罔效,巫祷不灵。在彷徨之际,一连数日,夜梦韦陀菩萨告诉她,若要病愈,得先供养一位住于观音洞之安慈法师,并为她示现此人之相貌。宽胜惊喜之余,备粮供养,前往观音洞。孰知我隔邻之法师一见斋主来临,便往前迎接,并自称为住持,硬要施主之物。劳居士说他非梦中所见之人,坚持不给。因此,两人起了争执。吵声将我引出洞外,劳居士一见我出来,马上认出这位才是安慈法师,而将供养品全部交给我。我即时将它分一半给该法师,但他毫无满足之意,且气犹未消,愤愤然的对劳居士说:“下一次你来时,必定将供养品给我!”宽胜的脚则霍然而愈,消息一传开,许多斋主源源而来,每一次我都将供品分一半给该法师,但这未能减低他对我的仇视及种种破坏诽谤。

  不久我搬到一向闹水荒之筲箕湾西湾河马山村之山脊一荒地。于此西乐圆精舍落成后,竟有水源自来,且聚成水塘,毫无旱象。而我曾住过的观音洞附近,听说水源突断而成旱象。故许多人叹为奇迹,并认为是我将水源迁走。

  出家人若能不贪求名闻利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受佛正戒,成就威仪,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自然天、龙、人恭敬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护持,欢喜赞叹。此乃顶天立地大丈夫之行为,不失为僧宝之本色也。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旛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菩萨,我又见到一些菩萨,于佛灭度后供养舍利。供养舍利,亦同于供养三宝,同为供佛无异。但要以真心而非以染污心作供养。心有所求有所期望,即非清净心。应视供养布施为己重任,是则名为报佛、法、僧宝之恩惠。若无三宝住持正法城,则魔王现世,亦即世界毁灭之日;是以每日食饭前,应作如是观。若不供养三宝,则饭食难消。讲的是法,修的是道,应福慧双修。现在不供养三宝,将来即使成了阿罗汉也一样托空钵而无人供养。供养三宝是修福,印刷经典、宣扬佛法是修慧。

  又见佛子造无数恒河沙之塔庙严饰国土。塔——供养舍利。庙——供养佛像。这里有一个相当有趣的公案,是有关于宝塔。佛陀在世时,有一长相极为怪异之人。一般人之高度为五尺多,肩阔二尺,他却正好相反,身高两尺半而肩阔五尺!他虽然身形奇异,犹如黑锅,却拥有婉转动听的歌喉,声音清脆,如引磬又如洪钟。由于此人之果报太特殊,引起徒众之疑惑,而请示于佛。佛见众徒迷惑的神情,乃微笑说,此人于过去无量劫中曾为佛弟子,见人欲造妙高宝塔,心存妒意而批评说:“何必造那么高呢!太高了连塔项都见不著!”“不过我倒赞成有个铃铛挂在塔顶,我就布施这个!”就因为心存恶意脱了一句:“不用太高...”,他生生世世的高度都不超过三尺!但因为尚有善心布施铃铛,故得声量如洪钟之善报。是以烦恼只因多开口,无益语言不能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若能发大菩提心修布施功德,将来之福德亦是无量无边。建造妙高宝塔庄严国土,各悬一千宝幢宝旛,以珠交罗作露塔幔。风动宝铃,微妙雅和之音等,皆为供佛之最胜庄严具,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花伎乐,无时不供养。(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文殊菩萨,诸佛弟子,以塔庙供舍利及佛像,庄严处所,使此国之妙境界,出乎自然,美好殊胜。天树王(波利质多树),长于帝释天园内,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此喻塔庙严饰如树华开。

  释迦牟尼佛所放之白毫相光,使我们得见万八千国土中诸佛希有之智慧与神力。此殊胜境界实为罕见,是故必有大因缘,佛陀示现此等之瑞相。是欲为大众宣说无上妙法,抑或为众授菩提记呢?我与四众天龙八部等殷勤启请,文殊菩萨为我等释疑。“瞻仁及我”:彼此怀疑的对望。“瞻察仁者”:瞻仰观察仁者文殊。“四众欣仰”:即僧尼士女欣然仰慕之义。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

  当尔之时,文殊菩萨听闻此语,即为弥勒菩萨及诸大众说:“以我过去的经验,凡是诸佛放这种光,即说大乘佛法,如大雨滋润众生,吹大法螺以号召一切众生,击大法鼓以惊醒迷梦。”

  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是以现在释迦牟尼佛现出光明,亦复如是。佛陀先说三藏教理,小乘经典,浅显易懂,后现光示瑞相,使众生如实知解一切世间、三界所难信之圆顿法门,继而为大众解说妙义,令入佛智。

  诸善男子,譬如过去不可思议无量劫中,有一古佛号日月灯明如来。“日”,表慧光破人天长夜,洞明黯闇宇宙。“月”,表定力。“灯”,表戒智。故戒定慧圆满具足。

  一切诸佛皆有通名及别名二种称号。日月灯明,即别号。如来乃至世尊,此十种是诸佛之通名。每一位佛的名号原有一万,代表万德庄严,但人类之记忆力太差,根机钝,以至减为五千,又再减至一千、一百,到最后便固定十个名号作为诸佛之通号,今浅释如下:“如来”:即是佛,然而许多不明白佛理的人常说如来佛,这是错误的。“如来”,如者不变,静。来者随缘,动。动静一如,互不相碍。般若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即不生不灭法身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即有生有灭,应身如来也”。

  “应供”:如来世尊,具足万德,应受人天供养。

  “正遍知”:知现前一念能生万法,名正知。知万法不离一念心,为遍知,故名正遍知。

  “明行足”:福德智慧两具足。

  “善逝”:往最好处去,即从迷乡往于智地。

  “世间解”:善解世间及出世间法。

  “无上士”:诸菩萨等无明未尽,有佛在上,名有上士。如来极证,名为无上士。

  “调御丈夫”:调,有威德故众生恭敬,而能调伏之。御,能以善巧方便法摄受一切众生。佛是大丈夫,能调御一切众生。

  “天人师”:天及人间之导师。

  “佛”:具足为佛陀耶(梵语),此云自觉、觉他及觉行圆满。凡夫身陷三界火宅,堪忍苦海,不想出离,名为不觉。罗汉能知其煎迫而欲脱离三界,能自觉。而菩萨不但自觉,亦能觉他,度脱罪苦众生,但犹未觉满。唯有佛陀,能自觉、觉他,觉行亦圆满。故佛就是一位最圆满之大觉者。

  “世尊”:为出世间及世间人天贤圣所尊敬。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演说正法”:权巧方便法,因人施教,故不定。与根性深厚者,说自性本体之法;为中等根机者,讲伦理法乃至于科学、轮回等说。而对于无知识者,谈业力因果律等法。演说佛法除了契机契理,亦要开合并用。能开不能合谓之有始无终,能合不能开谓之有终无始。亦要随机应变,若见人打瞌睡,就立刻将话题一转,把他的注意力重新拉回来。声音更要有抑扬顿挫之分,偶尔压低声音(抑),反而使听众之注意力加强。但时间一久,其注意力不再集中时,又得改用“扬”,如大云起,电光晃耀,雷声远震,令众悦豫。用过了扬就用“顿”,声音忽然停顿,引起听众之好奇而注目凝神。“挫”,即来回重复演说,使彼等印象深刻。声音用得恰当,摄受一切众生则事半功倍。

  从佛陀最初发心出家修菩提道谓“初善”。自尔之后,修苦行,布施内、外财(外财国城妻子,内财头目脑髓),甚至为众生而舍弃性命,即“中善”。佛陀说法教化众生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乃至于涅槃,是“后善”。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中,第一劫所修之功德为初善,第二劫所修之功德为中善,第三劫所修之功德为后善。初中后善之整个过程,有本有际。“木”,即最初所发之菩提心;“际”,示现种种所修之法门。法义从初至终,深固幽远,语言善巧,所说微妙,纯一圆顿法门,令人乐闻,具备清净之相。“具足”,无欠无余之义。“纯一无杂”,一乘纯净,无二无三。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声闻缘觉为小乘法,即佛教之初学者。声闻,顾名思义,是闻佛之声音而悟道。佛陀在成道后,最初度化五比丘,讲的是苦集灭道生灭相应法—四圣谛法。修四谛法可度生老病死,得究竟涅槃,常乐我净,究竟脱离三界苦果。佛陀为声闻弟子说四圣谛法、方等乃至般若经,由浅入深,回小向大,渐次趣入大乘妙义法门。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支,亦即包含了四圣谛之义理。无明、行是能引支,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所引所生即苦谛,能引能生即集谛,无明灭了至老死灭是灭谛,观因缘智即道谛。声闻根机较钝,故为总相…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