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十万亿那由恒沙由旬之身。则岂定丈六。然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说。当是随机所见。自不同耳。
【疏】所惜者。万里百城。为参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钞】万里者。僧问大随。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答云。坏。僧曰。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僧疑不决。往还万里。广参知识。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财南游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陀佛。是最上知识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况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胜道场也。然古之跋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只是遥瞻影像。而且备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城东老母。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过未之佛。势所难逢。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疏】称理。则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义。自性即今显现。是现在说法义。
【钞】终朝侍佛侧。不见金容。竟日坐法筵。罔闻妙道。遂使魔王混于佛殿。邪法乱乎真宗。但能返照心源。佛法一时双足。
○二别释(二) 初依报二正报
○初依报(二) 初总名极乐二别示庄严
○初总名极乐
【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疏】先释依者。顺上文故。亦令众生生忻乐故。苦者。逼恼之义。为四谛首。众苦者。诸经论开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又约二种生死。则变易亦苦。况其余者。以苦事非一。故曰众苦也。诸乐者。如经所陈二种清净庄严。亦以乐事非一。故曰诸乐也。极乐者。以诸国苦乐有其四种。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半者。有苦少乐多者。有无苦纯乐者。今当第四故。
【钞】四谛者。苦集灭道。苦居最先。知苦。乃断集修道证灭也。三苦者。一苦苦。谓受有漏身。已名为苦。更加种种逼恼。则苦而复苦也。是为欲界苦。二坏苦。谓当乐坏时。不胜忧恼也。是为色界苦。三行苦。此苦处中。即不苦不乐。念念迁流也。是为无色界苦。又欲界具三。色兼后二。无色唯行。为三苦也。而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八苦者。生居胎狱。老厌龙钟。病受痛疴。死悲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逃偏遇。求则欲得偏失。乃至五阴炽盛。总成上七。名八苦也。而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十苦者。菩萨藏经。谓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转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论。一无差别流转苦。二欲苦。痴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种苦。于九种中。又次第迭开成五十五。合之为百一十苦。今彼国皆无也。然约之不出三苦八苦。摄种种苦。二种生死者。谓分段变易。分段者。四大所成。有分齐段落。如上八苦中说。变易。则二乘菩萨。虽离分段。未免四相迁流。因移果易。亦名为苦。彼国莲华化生。一生不退。何虑二种苦也。大本云。彼国不闻苦名。何况实苦。故云无有众苦。二种清净者。论明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即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如下文中。及大本观经详辩。问。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则一切国土即极乐相。何更有乐。今开苦乐。似违彼经。答。贤首大师释彼经意。谓是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悟生死空。本来圆寂。即名彼岸。今谓亦以迷倒。妄见五浊。名住娑婆。悟五浊空。本来清净。即名极乐。国土常净。众生自迷。迷多悟寡。示苦示乐。不容已也。
【疏】苦乐相对。正以彼此二土。较量胜劣。令生忻厌。如难易十种等。
【钞】相对者。以此极苦对彼极乐。一胜一劣。天壤较然。忻厌自生。取舍自定。十种者。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难易十种。今以苦乐对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无之。而但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无之。而但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无恶友牵缠苦。而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无群魔恼乱苦。而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无轮回不息苦。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无难免三途苦。而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无尘缘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无寿命短促苦。而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无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无尘劫难成苦。而有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等者。如安国钞。开为二十四乐。群疑论。广为三十益。皆举乐明苦。举益明损。大意同前。兹不繁载。
【疏】四土苦乐。略如天台教中说。
【钞】所谓见思轻重。同居苦乐。体析巧拙。方便苦乐。次第一心。实报苦乐。分证究竟。寂光苦乐。文繁不叙。
【疏】问。菩萨捐弃五欲。虽轮王不以为乐。悯念众生。虽地狱肯代其苦。何得舍苦众生。自取乐土。答。智者十疑论中详明。又更有取舍多说。不可不辩。
【钞】论云。菩萨未得无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拯溺。自他俱陷。求生净土。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乃克有济。故初心菩萨。必先舍此苦处。生彼乐处。据此。则舍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取乐者。正欲与众生以乐也。自利利他。是菩萨道。岂二乘独善之可俦乎。又多说者。圭峰释圆觉。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谓如舍此娑婆。取彼净土。而大梅亦云。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故今辩云。此等语言。非不极致。但得旨则号醍醐。失意则成毒药。尽令而行。何但舍娑婆垢。取极乐净。为取舍也。纵谓我土惟心。而舍境取心。亦取舍也。纵谓我无取舍。而舍此有取舍。取彼无取舍。亦取舍也。亦轮回生死业也。宁知理无分限。事有差殊。理随事变。则无取舍处。取舍宛然。事得理融。则正取舍时。了无取舍。故菩萨虽知一切法平等不二。而示苦乐境。开取舍门。权实双行。理事无碍。斯论且置。今汝自审。果能糟糠臭腐以为饮食。不异膏粱否。厕溷坑井以为床榻。不异华堂否。木皮草叶以为衣服。不异罗绮否。虎兕熊罴以为伴侣。不异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不异缯纩否。夏暴烈日。不异凉风否。乃至地狱中锉烧舂磨。不异入第三禅否。异类中行。不异游戏否。如其不然。宛尔凡夫。何得妄以大圣人过量境界而为己有。取快一时。流害无尽。应闻此语。生大悔恨。起大觉悟。涕泪悲泣。求生净土。故苕水评圭峰疏。谓忻厌取舍。虽谓迷真起妄。亦能顺教成功。但知全修即性。则忻厌本空。况安养一门。诸佛共赞。往来法界。弥显唯心。托彼胜缘。速登宝觉。实生物归栖之正路。乃圣人汲引之妙权也。
【疏】称理。则自性无染。是无有众苦义。自性常净。是但受诸乐义。
【钞】染是苦义。净是乐义。自性无染常净。是无苦常乐也。华严六地观察无明。以无明至六入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我今此心。无无明。乃至无老死等。成无苦义。无此十二支。即真解脱。成受乐义。经云。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皆乐义也。以上且顺经文苦乐对待。如实而说。染既不立。净亦何存。净秽双忘。苦乐平等。如斯之乐。乃所以为极乐也。圣解还成魔境。佛见早堕铁围。是故我观极乐。实无可乐。若有可乐。与苦何别。
○二别示庄严(四) 初栏网行树二池阁莲华三天乐雨花四化禽风树
○初栏网行树(二) 初详陈二总结
○初详陈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疏】此正明乐事也。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四宝者。七宝前四也。周匝者遍满。围绕者回护。言重重皆四宝所严饰也。
【钞】栏楯者。横曰栏。直曰楯。此方花木。亦作栏楯。一防物损。二示美观。彼土虽牛羊绝牧。玩好无心。而万行功德之所庄严。任运成就也。罗网义同此。行树者。次第成行。无错乱也。七重者。一重栏网。围覆一重行树。故曰重重相间也。三事虽此方亦有。而质唯木石。彼纯以宝也。七宝前四者。金银琉璃玻璃也。周匝围绕者。如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珍珠。百千杂宝。庄严较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华耀。罗覆树林。大本云。其网柔软。如兜罗绵。则非世宝。必待雕琢矫揉而为严饰也。栏楯宝饰。例此可知。大本云。诸宝崖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果果相当。如是行列。数百千重。是名为行。又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所谓金根金茎。枝叶花果。亦皆以金。则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花果。亦分金银。则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其宝间错。辗转增多。乃至七宝。又云。诸佛净国。殊胜庄严。于宝树中。悉皆出现。犹如明镜。观经云。七宝行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又云。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亦于中现。又大本云。佛讲堂。阿罗汉舍宅。各各内七宝池。外七宝树。数千百重。据此。则三经详略为别。此但言七重。彼言数千百重。此但言罗网。彼言罗网之中。出天宫殿。此但言行树。彼言行树之中。现大千界。又此言四宝。彼言七宝。盖今经略示。彼经详陈。以简摄繁。取文省故。文虽不足。义实无欠。如灵芝云。七重栏楯。凡佛菩萨住处皆然。非谓一国只七重也。则知数百千重者。多种七重积而成之。七七相重。重重无尽也。余可例见。
【疏】又皆言七者。表…
《s-33 阿弥陀经疏钞(明 袾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