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有无之境

  有无之境

  

  平凡人聚餐之时,推杯把盏,不亦乐乎。纵只有一两酒量,因感情深等问题总是劝过不停,不到酩酊大醉不肯罢休。若公务之时遇“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干部要调走,能喝半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要提升”等时令劝酒法,必喝得会上激动,路上摇动,回家不动。好则贤妻开导,坏则几天都在昏昏然之中,还以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自解。

  广法法师在海会堂花果山置素席款待我们,以豆腐、腐竹、野菜、粉冻、茄干等作原料,不乏“凉拌猪耳、螺丝鳝段、清蒸龙虾、粉蒸排骨”等日常菜肴,并置真正的啤酒、白酒供佐餐。餐桌上广法师提出要请我们将花果山的菜名改一改,因为她总觉得菜名也带了一些“杀生”之意。离开海会堂的时候,她还有些遗憾地说:菜名还没有改。其善意可见一斑。

  其实我觉得,若佛教中人用席则完全可以改改菜名,以体现更深意义上的对佛的理解和诚意(广法师说将菜名改为与佛事相关的名字)。对到寺庙就餐的普通人士,改不改菜名倒不很重要,一可体现佛家对俗人饮食习惯的尊重,这也是一种善举;二可提示不杀生依然能作出丰盛的筵席,这是一种劝戒;三可表达“有”、“无”的佛教哲学,用菜肴让俗人加以体会。

  佛家、道家均倡导有则是无、无则是有。佛家所谓“无我,有我”、“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家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有,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徼(读jiao,与“窍”通)”等等。就我个人理解,佛家的素席实是“有”、“无”境界的一种体现。而我们在佐餐之中,以空盏或白开水应承文友及当地党政领导的敬酒,被“理麻”时,总是以“有则是无,无则是有”来搪塞,不知算不算罪过。如果不算,对日常相交倒又多了一份“悟”。正是:素荤之席,只在一念,无无有有,善莫大焉。

  

✿ 继续阅读 ▪ 死如秋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