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佛国净土匡庐山

  佛国净土匡庐山

  一、匡庐奇秀庐山,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庐岳、匡庐。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依长江,东连鄱阳湖。其势正如毛泽东所形容的那样:“一山飞峙大江边”,俊极,壮极。山为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0里,宽约20里,周围绵亘约500余里。其北紧接九江市,南傍星子县,西南临德安县。山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属淮阴弧形山系,约在八千万年前,由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而形成,经冰川的作用,其山岩峭壁,幽谷飞泉,更显得伟峨多姿。宋代欧阳修曾赞叹说:“庐山高哉,千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于长江”。唐代白居易的评价是:“匡庐奇秀甲天下”。李白也曾说:“予行天下,所游览山川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人们莫不为此无比壮丽的山川景致所折服。

  庐山奇峰峻岭约有90余座。其中汉阳、香炉、五老等峰最为著名。大汉阳峰为最高峰,海拔1474米,高耸入云。徐霞客登此峰时说:“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登汉阳峰,真可谓:“耸身缥渺,八荒皆顾”,“每风收霁放,仰眺列星,俯窥万派,迥然独辟者矣。”汉阳峰有峭壁,被称为禹王崖,相传大禹治水时登此,故名。在大汉阳峰的石柱上,有清代王以敏心撰写的联句:“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五老峰位于庐山东端,石山骨立,突兀凌霄,如五老人并肩而坐。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说:“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商丘漫语》写到,登此峰,“东南州郡,数百千里轩然呈露,可指顾而尽”。李白写过《五老峰》诗,对此大加赞颂,他吟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后李白果来此隐居,太白书堂就构筑在五老峰旁的屏风叠。庐山各峰无不秀美,至山南,又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秀峰是香炉、双剑、文殊、鹤鸣、狮子、龟背等峰的总称。群峰竞秀。“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孤峰拔起”,四望无倚,绝顶为文殊台、顶有文珠塔。此峰“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群峰间还有瀑布多处。其中一支从鹤鸣、龟背两峰间泻出,喷薄数十百缕,称为马尾水。另一支从双剑峰东面凌空直泻至大壑中,悬挂数十百丈。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咏此。人们至此,无不惊叹造化何至如此神奇。

  庐山不仅峰美、谷美、瀑布美,它的云雾也极美。由于三面临水,以及封闭的地形,江湖水蒸发,不易扩散,随山势上升即成云雾。庐山云雾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无数文人墨客对此作了大量的描绘。试举其一:“晓起,推窗四望,烟雾弥漫,如舟行大海中,四面波涛,不复知有世界。微风东来,云气舒卷,忽而一峰乍见,忽而绝壁半开,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寞,恢奇秘幻,不可摹拟。少焉,阳乌漏光,云收入轴,凭栏俯眺,见白云乍凝,有团团如轮者,有飘飘如丝者,有绵绵如雪者,有漫漫如絮者,俱横塞山麓罅隙间。青松红叶,怪石奔流,湖光一片,山城半角,或隐或现,又如天孙织锦,五色炫目,匡庐幽尝,无过于斯,观止矣。”春夏之交,云雾最重,变化万千。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渺间,难怪苏轼要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叹了。

  二、佛国净土史载:“迨东晋末,山之南北名刹迭兴,远公居东林,陶渊明居栗里与陆修静辈日见称述,然后庐山之胜昭著人耳目矣。”可见名刹,名僧与名山的关系。东晋南朝至唐宋时期,庐山兴建了大量的寺院,遍及各峰。对此,唐宋诗中多有叙及,如:“僧屋五百住庐峰”、“庐山三百寺”、“宋时三百六十寺”,可见寺院之多。明人张率见佛寺遍布,赋诗曰:“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凡家半个无。只为渊明曾好酒,至今有鸟号提壶。”据载,至清代初年,知道名称的寺观还有200多处。

  庐山最早的寺院当推归宗寺:归宗寺位于庐山南面金轮峰下、玉帘泉附近,原为王羲之别墅,东晋咸康六年(340)舍给西域僧人达磨多罗作为寺院。唐元和中(806—820),智常禅师复兴重建,遂成禅院。诗人白居易、李渤等曾至寺访道。至太平兴国九年(984),释道诠主持寺务,为本寺第十二代住持,此时,寺中法事,极为兴盛。此后相继任住持的僧人是克文、正贤、昙华、慧南等。《归宗寺志》称:此寺之壮丽,“甲于南山诸刹”。其山门书有“江右第一名山”六字横额。苏辙曾赋诗咏叹:

  来听归宗早晚钟,疲劳懒上紫霄峰。

  墨池漫垒溪中石,白塔微分岭上松。

  佛宇争雄一山甲,僧厨坐待十方供。

  欲游山北东西寺,岩谷相连更几重。

  此外,还有宋王十朋《宿归宗寺》诗和清周体观《归宗寺》诗。王诗谓:

  好山无数不知名,路入禅林气更清。

  岩石不时开镜面,溪流入夜作鸾声。

  临池墨客余风韵,拭眼高僧避宠荣。

  安得清风生两腑,紫霄峰顶望寰瀛。

  周诗谓:

  坡前错落寺门古,山气苍凉秋日斜。

  九月悬泉犹瀑布,重阳野菊尽开花。

  云霓飞阁临丹壑,翡翠香烟出绛纱。

  何处伽蓝曾舍宅,至今传是右军家。

  影响最大的要算慧远和他的东林寺了。慧远(334—416),本姓贾,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部)人。早年于儒、道学说都有根底,后从道安出家。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他南游至浔阳(今江西九江),爱庐山峰林清静,定居下来。初住龙泉精舍,后在其师兄、西林寺主持慧永帮助下,另辟禅林。新寺建在原西林寺东,“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廓;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寺院“规模甚大”。西林寺、东林寺是庐山北部最早、最主要的两座寺院。当年,慧远在东林寺率众行道,倡导念佛法门。鉴于当时江东于禅法无闻,律藏残缺,故令弟子法净、法领到天竺寻访。太元十六年(391),请南游浔阳的宾沙门僧加提婆入山,译《阿毗昙心》、《三法度》两论,并为两论作序,推重提倡,开南地毗昙学之端。安帝隆安五年(401),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他即遣人前往致书通好,并就大乘要义往复问答,又节录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为《大智论抄》。元兴元年(402),他率众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社,以期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后世称之为净土宗,又称作莲社。净土宗立祖之说起于宋代,慧远被推为净土宗的始祖。慧远隐居庐山30年,其行止不过虎溪,潜心研究,弘扬佛法。其弟子有慧宝、法净、法领、僧济、法安、昙邕、曾彻、道汪、道祖、慧要、昙顺、昙铣、法幽、道恒、道授等。现在,东林寺内最著名的是神运殿,殿内供奉释迦、观音、文殊、普贤等佛像。

  庐山著名的寺院还有大林寺、栖贤寺、开先寺、圆通寺等。大林寺在庐山北端的云顶峰,系晋慧远弟子昙铣所建。据说昙铣法师于云顶峰讲经台东南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云顶峰又称大林峰,寺称大林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写道:“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寺前有树,甚壮伟,“铁干铜肤四十围,隔逢犹自望孙枝。涤云抹日空山里,曾见东林行道时”。据说此树种为西域僧人带来,昙诜手植,似娑罗木,被称为宝树。寺久圯坏,历代曾多次修复。今废圯。

  栖贤寺位于庐山东南栖贤谷中。建于南齐。唐代智常禅师为纪念曾在此读书的李渤而命名。栖贤寺唐宋时最为兴盛,僧房多达数百间,寺僧多达五、六百人,殿堂楼阁极为壮丽。寺周风景古迹荟萃,有著名的激流奔涌的三峡涧、深不见底的金井、玉渊潭和被称为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泉旁还有著名的陆羽亭、飞跨峡谷两岸的三峡桥。智常禅师系禅宗传人马祖道一的弟子。道一派在庐山影响也很大,不少寺院曾由道一或其弟子任住持。

  开先寺位于庐山南麓鹤鸣峰下,建于后唐初,南唐中主李王景即位前,以万金置地建读书台,来此读书。即位后,将读书台舍给寺院,为己有国之祥,故名寺曰开先。经历代维修扩建,寺“穷壮极丽”,可以“千人宴坐”。寺为香炉、双剑、鹤呜、龟背等峰所环抱,东瀑、西瀑飞漱两旁,苍松翠柏,掩映其间。

  圆通寺位于庐山西麓石耳峰下,为南唐后主李煜建造。寺近江州至洪州驿道,香火很盛。

  人们习惯将西林、东林、大林,称为“三大名寺”;将归宗、栖贤、开先、圆通称为“四大丛林”。

  此外,千佛寺规模也很宏大。千佛寺位于庐山西南麓黄龙山南金竹坪。明万历七年(1579)恭乾仁敬法师始建,后经其弟子续芳智联禅师扩建,“遂成巨刹,聚僧垂万”,寺中大雄宝殿“巨丽甲山南北”。寺周环境幽美,所在金竹坪“无径不竹,无阴不松”。

  古代庐山几乎峰峰有寺,甚或一峰数寺。随手翻开《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山川典庐山部分,知名的寺院俯拾皆是,数不胜数。现略举如下。慧远门人弟子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龙池寺、清泉寺、龙泉寺、圆觉寺、中大林寺、上崇福寺、上化成寺。另外分布于各处的有,赤脚塔山东南黄龙寺,为明代彻空和尚所建,寺内有藏经阁;金竹坪西南有净土庵、圆觉庵,会胜庵、宝树庵;仰天坪有云中寺;寺东芦林有五叶寺;万仞峰南有青莲庵、朱砂庵;小天池山有小天池寺;石船峰有石船庵;九叠谷有九云寺;小汉阳峰有匡顶寺;大汉阳峰傍有竹影寺;汉阳之…

《六、佛国净土匡庐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