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体性净以愿会悲成普贤行升进。随其行位和会知之。二义如前。第一长科经意者。自初佛子已下至颂已来。长科为十段
一佛子已下至普能往诣一切佛土有三十五行经。明菩萨入此真如相回向位中以自所得善根。更加回向发愿所缘成位升进分
二佛子已下至显示安隐住处有十行经。明菩萨观众生恶道苦如身愿速出离分
三佛子已下至心不动摇无障碍故有十行经。明菩萨以如上回向有十为令众生得十种大利分
四佛子已下至普于世间现成正觉有四十六行半经。明菩萨见胜妙国土及一切妙境。以无量大愿愿一切众生皆尽普得生在其中并获众益分
五佛子已下至广大善根有五行经。明菩萨已上回向善根自增善根分
六佛子已下至圆满一切清净智慧有一百八十九行半经。明以如上回向。皆以无性无著真如为回向分。上一百八十九行半经。明约以真如为回向体。以真如遍世间一切法。回向还遍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何以然者。为以回向为方便兴起无作真如中大智大悲大陀罗尼门大神通道力令称真如无作大自在作用恒寂故。若不如是以大愿大悲大智慧无限回向。但依无作真如用净烦恼。即同二乘乐寂及三乘六通菩萨。但生一方净国。不入法界之真门。居门外之权乘。且止草庵之位。当知满十方之差别种智。皆由大愿力而发生圆法界之行门。藉回向而兴起。故立斯教网。用接有缘。明知轨度而践其踪。使学者省功而不错谬者也
七佛子已下至第八真如相回向有十二行半经。明以如上真如相回向自获义利分
八菩萨摩诃萨已下至善根随顺真如相回向有十三行半经。明如上回向已得同如来成道分
九尔时已下一行经。明金刚幢菩萨说颂叹法分
十已下有五十八行颂。明以颂重颂前法分
第二随文释义者。于自余文义经文自足。如此一段。经云。一身充遍一切世间。得佛无量音声。于一毛孔中普能容纳一切国土。得佛无量神通。置诸众生于一毛孔。此约十住初心见道之后入实知见。然为凡夫有信士。略释少分。以开心目。非入禅定观智会融方亲见尔。论主颂曰
了知毛孔大小性 十方国土无表里
智境含容十方刹 刹土体相本皆幻
智身体净相无碍 毛孔微尘亦复然
国土因心虚妄生 无妄智境恒相纳
众生心净无表里 乃了自身毛亦然
心无分别自他情 一切尘毛含佛刹
是故如来说回向 广兴愿行融自他
愿他得乐与己同 心净佛国恒相入
以广大愿兴大智 同体智悲充法界
无功理智起身云 随类现形声亦尔
能以自他同体智 众生身中现佛国
以众生智转*轮 众生心迷不知觉
以众生智是佛智 佛智本是众生智
迷者佛智作众生 悟者众生是佛智
如是了达体同别 堪与众生作依止
约释第八真如相回向竟
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者。以力波罗蜜为体。以善财所见天神为所表此位之行也。所居之城名堕罗钵底。神号大天。城名堕罗钵底者。此曰有门城。此是此界干神。以干为天门。以后次第见地神。以此二位明和会此十回向位之智极悲终。天神表法空妙智之极。地神表大慈悲王极。厚载万物育含生故。像如父母位也。天神无量种众宝。积聚如山。地神放光地震严。地为净刹。众多宝藏自然踊现。明天地神随业养育济物之德广大。至文方明。略举会通表法之意。令后学者易见其意。不迷教行。不迂修行。表法中明智净称天之性。即法财充满功德宝出现如山。若纯净大悲育载万物。如地无劳故。地体本唯净土。此唯智悲之净极故。即佛国庄严净也。此明神智应真德会天地济育物也。亦是天地之神灵。是菩萨约位所堪治真俗之行。此位天神表之。明升进理智幽微像天灵。而不测神功。万有以不作而为之。二义如前。第一从佛子至说颂已来。长科为七段
一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已下至随顺忍可有八行经。明因中种善根生十种尊重分
二佛子已下至生无所依智生一切佛法智已上可十五纸经。明修初十种善根。修十种尊重行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得入普贤微细智境分
三佛子已下。至不分别。若法若智有七行经。明得无别分
四佛子已下。至第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有十五行半经。明修此回向得三业无著无缚。同三世佛回向自在分
五菩萨摩诃萨已下。至成就菩萨自在神通。有九行经。明此修回向得善根不坏。所生值佛得自在神通分
六尔时金刚幢菩萨已下一行经。明金刚幢菩萨观众说颂分
七已下有一百二行颂。文义自具。两行一颂第二随文释义者。云何为无著无缚解脱回向为无性。理智无依。即一切无著一切无缚。是故经云。甚微细智。修菩萨行。住普贤道。若文若义皆如实智生。如影智生。如梦如幻如响如化如空。乃至无所依等智生也。经云。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举十种意。在无尽所谓者。欲论及所陈之法。谓于出生死心生尊重者。三乘中出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为有厌生死忻寂静故。得入变易生死。不同一乘以智生身遍周刹海任根应现非生死性。乃至同于世法非生死性。诸见道者应如是知。若论自报智合行同方能睹也。如是出生死性生尊重故。经云。于摄取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即摄善法戒。于希求一切善根心生尊重者。十信有漏所求。十住已去无漏希求。总须心生尊重。于悔诸过业心生尊重者。是悔往业也。已下随文义可知。如是令尊其因故。果便不退。如十层之阁下固而上存。已上一段以尊重因竟。自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彼善根皆生尊重随时忍可。至生无所依智生一切法智。有十五纸经。总明成就三世诸佛果德及普贤果行诸微细法。如是微细法门约立十种微细。略以示之。余皆仿此
一佛身微细。如佛报身中。于一佛身中及一众生身中。有不可说不可量佛身。一切佛身一切众生身。总尔
二佛智微细。于一智慧中遍虚空界众生随乐之法皆差别知
三佛受生微细。尽十方一切佛刹。皆末为尘。于一一尘中一时受胎。一时初生。一时趣道场。一时转*轮等。而亦不坏起随类身对现故
四摄世一切众生微细。于一切佛刹尘中具普贤行。一一众生前随类现形说法教化。各各差别重重无碍
五国土微细。于一一尘中皆有无量等虚空广大国土。一一国土互相参入。重重无碍如华藏海是
六菩萨众海微细。于如上佛刹尘中一一佛所。有如虚空量等广大道场。菩萨众海皆悉充满。如是一切刹尘之内。总皆如是。如是道场。如是众海。皆相参入。重重无碍。如光如影
七菩萨见佛微细。随其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见如来如对目前。说随自位法。见随自位身
八佛音声微细。如来音声。不从心出。不从身出。常有音声。恒遍十方。随闻之者皆使得闻
九时劫微细。以三世不可说劫一切诸佛不出。一念普在如今。如今现前诸佛还居未来过去。一时三世参入。劫劫重重无碍。十神通道力微细。以法性遍故智身亦尔。以无依住智对现色身。十方响应而无往来。亦无变化。造作之心。以智随本愿法应如是。及一切尘中境界亦复如是。重重无尽。如是已上安立十种法门。释此位中回向之法。大况如是。明此无著无缚回向位中菩萨堪如是入故。余文可知。大意以无作法身无住智以十回向大愿。调和令得成就大慈悲利众生之行海。令使一切思分别便为智用。令使一切知见总为禅门本来不动。令使理性本寂定门起差别智身慧身变易。令使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佛刹众生刹。悉皆无碍。令使有为无为为一法界自在故。如是回向
第十等法界无量回向者。以智波罗蜜为体。表法以善财童子所见安住地神。是女神。如此坤神分位在西南方。又处中宫而治四季。明处智行悲圆满故。其地神住摩竭国者。是如来成道之国。明此位升进至中道同如来智悲圆满位故。摩竭国是此阎浮之中心。是中宫位。若随当方有帝王所居处。即是。若随位升进。修行中智悲圆满行是。若望回向。表位会融中。前天神表智。此地神表悲。二位会融。以成一位。养含生之道。成德化之门。如百万地神放大光明遍三千大千世界者。以智行悲。百万行门慈光照烛遍也。大地震吼者。悲心感应也。种种宝物处处庄严者。明大悲行满现业果报。举本位因果报得所严也。广释至位方明。又表智悲成满可以说教利生。须当其智如神其心如地载育万物不以为劳。如地能生能养能载终始不移焉。二义如前。第一长科当位者。从初佛子已下至三十三卷中说颂已来。长科为二十六段
一佛子已下至令其善根增长成就有十一行经。明此位菩萨智悲圆满堪为法师施法利生分
二佛子已下至无恚梵行有二十一行经。明菩萨以法利生自余修梵行分
三佛子已下至亦令众生安住正法有二十五行经。明菩萨自在梵行分
四佛子已下至悉得成就一切智故有二十二行经。明如上法施所生善根回向愿得为一切众生演说三世佛法入无碍辩及音声无碍分
五佛子已下至得如我无异有十一行经。明菩萨令诸清净以如上法施及回向发愿善根又回向愿见等法界如来出兴于世调伏等世界无尽众生分
六佛子已下至不失坏诸清净行有十五行经。明菩萨回向善根如法界无量分
七佛子已下至于一切法永不忘失有十六行经。明以法界等无量善根回向愿令一切众生得见佛心清净分
八佛子已下至无差别性回向有六行经。明如法界性无起无迁回向分
九佛子已下至成就菩萨说法愿力有二十七行经。明菩萨愿如上法施回向善根又愿一切众生得入佛法师位分
十佛子已下至不以取著利益众生故回向有六行经。明以无取著以为回向分
十一佛子已下至无碍光明恒不断故回向有二十二行经。明不为世法不为二乘法但令一切众生入佛智故回向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入佛广大门故回向有三十行经。明一切善根但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大菩提分
十三佛子已下至自在神通无有休息有二十三行经。明以如上等善根回向为一切众生住大悲大喜大舍及永离二种著成满佛智慧分。二著者。著有。著无。是非自他彼此内外能所都为二
十四佛子已下至应以修习善根回向有六…
《1739 新华严经论卷 21-2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