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中·六二·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大正藏》第1册第498页中栏。
[192]《杂·五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5页上栏,参见南传《S。22.82。 Punnamā(满月)》、《M。109。 Mahāpunnama-sutta(满月大经)》。
[193]《杂·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16页下栏。
[194]《中·二○○·阿梨咤经》,《大正藏》第1册第765页上栏,参见南传《M。22。Alagaddūpamasuttaj(蛇喻经)》。
[195]《S。22.90。阐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188页至189页,参见汉传《杂·二六二经》。
[196]《中·二○一· [口*荼]帝经》,《大正藏》第1册第766页下栏,参见南传《M。38。Mahātanhāsavkhayasuttaj(爱尽大经)》。
[197]《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大正藏》第28册第30页上栏。
[198]《杂·三三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92页下栏。
[199]《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 至73页上栏。
[200]《杂·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中栏。
[201]《杂·五八一经、五八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154页中栏至155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六六经》、南传《S。1.25。 Arahaj(阿罗汉)》。
[202]《杂·一二〇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27页中栏,参见《别译杂·第二一八经》、南传《S。5.10。Vajirā(金刚)》。
[203]《中·三〇·象迹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66页下栏至467页上栏,参见南传《M。28。Mahāhatthipadopamasuttaā(象迹喻大经)》。
[204]《杂·一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下栏,参见南传《S。22.26-27。Assāda(味)》。
[205]《杂·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4。Puppha or Vaddha(华/增长)》。
[206]《长·三·典尊经》,《大正藏》第1册第34页上栏,参见施护等译《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南传《D。19。Mahā-Govinda Suttanta(大典尊经)》。
[207]为了解决轮回主体的问题,在阿毗达磨中有赤铜鍱部的有分识说、譬喻论师的细心说、大众部的根本识说、化地部的究生死蕴说、犊子部的非即非离蕴说、正量部的不失法说及经部的一味蕴说。
[208]《中·一·善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421页中栏,参见支谦译《七知经》、南传《A。7.64。Dhamma··ū(知法经)》。
[209]《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5页中栏,参见南传《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210]《中·二·昼度树经》,《大正藏》第1册第422页中栏。
[211]《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上栏。
[212]《杂·一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2页上栏。
[213]《K。Su。4.10。死前经》,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二第247页。
[214]《别译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444页下栏,参见《杂·九六一经》、南传《S。44.10。ānando or Atthatto(阿难/有我)》。
[21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十,《大正藏》第29册第156页上栏。
[216]即常恒之我。
[217]《中·一○·漏尽经》,《大正藏》第1册第432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南传《M。2。Sabbāsavasuttaj (一切漏经)》。
[218]《起世经·斗战品》,《大正藏》第1册第350页上栏。
[219]《中·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543页上栏至543页中栏,参见南传《M。106。 āna·jasappāyasuttaj(不动利益经)》。
[220]《杂·二九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4页下栏至85页上栏。
[221]《杂·四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08页下栏,参见南传《S。56.45。Chiggala(毛)》。
[222]《杂·九一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228页下栏至229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二七经》、南传《S。42.12。Rāsiyo(王发)》。
[223]《中·一二六·行欲经》,《大正藏》第1册第615至616页上栏,参见法炬译《佛说伏淫经》、南传《A。10.91。Kāmabhogī(行欲人)》。
[224]《长·二一·梵动经》,《大正藏》第1册第93页中栏,参见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南传《D。1。Brahmajāla Sutta (梵网经)》。
[225]《中·二○○·阿梨咤经》,《大正藏》第1册第763页中栏至764页上栏,参见南传《M。22。Alagaddūpamasuttaj(蛇喻经)》。
[226]《中·二〇三·晡利多经》,《大正藏》第1册第774页上栏至第774页下栏,参见南传《M。54。Potaliyasuttaj(哺多利经)》。
[227]《增·礼三宝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12页下栏。
[228]《增·火灭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79页上栏至579页中栏。
[229]《杂·一二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54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二八三经》、南传《S。1.71。Chetvā(断除)》。
[230]《增·三宝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605页上栏至605页中栏,参见《中·九十九·苦阴经》、失译《佛说苦阴经》、南传《M。13。Mahādukkhakkhandha-sutta(苦蕴大经)》。
[231]《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30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Bhadra(驴姓)》 。
[232]《杂·二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8页上栏至68页中栏,参见《中·六一·牛粪喻经》、南传《S。22.96。Gomaya(牛粪)》。
[233]《中·一一七·柔软经》,《大正藏》第1册第607页下栏,参见南传《A。3.38。Sukhumāla(柔软),A。3.39。Mada(憍慢)》。
[234]《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第22册第779页下栏。
[235]《增·马王品·第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769 至769页下栏。
[236]《A。10.91。行欲人》,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第76页至80页,参见汉传《中·一二六·行欲经》、法炬译《佛说伏淫经》。
[237]《中·一七四·受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711页中栏至712页中栏,参见南传《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经)》。
[238]《中·一七五·受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712页下栏至713页上栏,参见竺法护译《佛说应法经》、南传《M。46。 Mahā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大经)》。
[239]《长·十七·清净经》,《大正藏》第1册第74页下栏至75页上栏,参见南传《D。29。Pāsādika-Suttanta(清净经)》。
[240]《杂·四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24页上栏至124页中栏。
[241]此毛发编成的毯子穿在身上肤涩难忍,且冬冷夏热。
[242]《中·一八·师子经》,《大正藏》第1册>>第441页下栏至442页上栏, 参见《中·一七四·受法经》、《中·一○四·优昙婆逻经》、《长·八·散陀那经》、施护译《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南传《A。8.12。Sīha(师子)》、《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经)》、《D。25。Udumbarika-Sīhanāda-Suttanta(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243]即尼揵陀若提子,为耆那教教祖。
[244]《中·一九·尼乾经》,《大正藏》第1册第443页下栏,参见南传《M。101。Devadahasuttaj(天臂经)》。
[245]《中·一九·尼乾经》,《大正藏》第1册第442页下栏,参见《杂·五六三经》、《杂·九七七经》、《别译杂·二一一经》、南传《M。101。Devadahasuttaj(天臂经)》、《A。3.74。Nigantha(尼揵陀〔若提子〕)》。
[246]《杂·一一四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305页下栏至306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七一经》、南传《S。3.11。Jatila(结发行者)》 。
[247]《杂·九七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252页下栏至253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二一一经》。
[248]《中·一○四·优昙婆逻经》,《大正藏》第1册第592页中栏至595页下栏,参见《长·八·散陀那经》、南传《D。25。 Udumbarika-Sīhanāda-Suttanta(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249]…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