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南传《S。54.9。Vesāli(毗舍离)》。
[305]《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大正藏》第24册第783页中栏至783页下栏。
[306]《增·善知识品·第十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01页上栏至601页中栏。
[307]《增·九众生居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768页上栏。
[308]《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正藏》第12册第764页上栏至764页中栏。
[309]《杂·一三〇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59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三○六经》、南传《S。2.26。Rohita(赤的)》、《A。4。 45。Rohitassa(赤马〔天子〕)》。
[310]《杂·二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上栏至56页中栏, 参见南传《S。35.65-68。Samiddhi(三弥离提)》。
[311]《杂·二三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07。Loka(世间)》。
[312]《杂·二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至57页上栏, 参见南传《S。35.116。Lokakāmaguna(世间欲类)》。
[313]《杂·二三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中栏,参见南传《S。35.82。Loka(世间)》。
[314]《长·三○·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44页上栏至145页上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315]《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上栏。
[316]《杂·三○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8页中栏,参见南传《S。35.136。Agayha(不执著)》。
[317]《杂·四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1页上栏, 参见南传《S。36.11。Rahogataka(独坐)》。
[318]《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29页下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Bhadra(驴姓)》。
[319]《杂·四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08页中栏至108页下栏, 参见南传《S。56.45。Chiggala(毛)》。
[320]《杂·九五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43页中栏。
[321]《杂·一二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40页上栏, 参见南传《S。23.2。Satto(众生)》。
[322]《杂·一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9页中栏至3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3.1。Māro(魔)》。
[323]《杂·一三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41页中栏至41页下栏。
[324]《杂·一二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3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3.12。Māradhamma(魔法)》。
[325]《杂·一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1页上栏, 参见南传《S。23.19-22。Khaya etc。(尽法等)》。
[326]《别译杂·三一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479页上栏, 参见《杂·一三一二经》。
[327]《杂·二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6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2.100。Gaddula(系绳)》。
[328]《杂·二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上栏。
[329]《杂·七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0页中栏,参见南传《S。45.15。Uppāda(生起)》。
[330]《杂·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15 至15页下栏, 参见南传《S。22.5。Samādhi(三昧)》。
[331]《杂·二二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上栏。
[332]《中·二一六·爱生经》,《大正藏》第1册第801页上栏, 参见《增·利养品·第三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五子命过经》、安世高译《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南传《M。87。Piyajātikasuttaj(爱生经)》。
[333]《增·一子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63页上栏,参见《增·一子品·第八经》、南传《A。1.1.2。Itthirūpa(女色),A。1.1.6。Purisarūpa(男色)》。
[334]《杂·二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60页中栏, 参见南传《S。35.191。 Kotthika(拘絺罗)》。
[335]《杂·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25页下栏。
[336]《增·火灭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79页上栏至579页中栏。
[337]《增·安般品之二·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84页下栏。
[338]《四分律》卷十一,五语指说色、受、想、行、识无我,六语指说眼、耳、鼻、舌、身、意无常。《大正藏》第22册第640页下栏至641页上栏 。
[339]《增·邪聚品·第八经》说五恶为:秽恶、两舌、嫉妒、嗔恚、无反复。《大正藏》第2册第700页中栏至701页上栏。
[340]《增·邪聚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700页中栏至701页上栏。
[341]《增·放牛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96页上栏至796页中栏。
[342]《增·惭愧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91页中栏至第592页中栏。
[343]《增·一入道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570页下栏至571页上栏。
[344]《增·利养品·第一经》作“修罗陀”。
[345]《增·一入道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571页上栏,参见《增·利养品·第一经》。
[346]《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59页中栏至第759页下栏,参见南传《M。29。 Mahāsāropama-sutta(心材喻大经)》。
[347]《四分律》卷四作“提婆达”,《大正藏》第22册第592页中栏。
[348]《增·善恶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81页上栏至781页中栏。
[349]《杂·一二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43页中栏,参见南传《A。5.30。 Nāgita(那提迦),A。8.86。Yasa(名称)》。
[350]前“念食”指思食,有情由于种种思愿而活命;后“念食”指正念,能助长一切善法而称为“食”。
[351]《增·马王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72页中栏至772页下栏。
[352]《杂·一一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299页下栏至300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一一经》、施护译《佛说月喻经》、南传《S。16.3。Candupamaj(月喻)》。
[353]《杂·二四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8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14-115。 Mārapāsa(魔索)》。
[354]《杂·二一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4页中栏至54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88。 Samudda(海)》。
[355]《杂·二一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4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87。 Samudda(海)》。
[356]《杂·一一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11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99。 Kumma(龟)》。
[357]《杂·一一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13页上栏, 参见南传《S。35.206。 Chapāna(六生物)》。
[358]《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30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 Bhadra(驴姓)》。
[359]有上下两个五分结,五下分结即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疑等,五上分结即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等。
[360]《杂·一二五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45页上栏,参见南传《S。20.6。Dhanuggaho(弓术师)》。
[361]《增·善恶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上栏至782页中栏。
[362]《杂·一二三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38页中栏,参见《别译杂·六二经》、南传《S。3.10。Bandhana(缚)》。
[363]《增·善恶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下栏。
[364]《增·善恶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下栏至783页上栏。
[365]《增·结禁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77页上栏至777页中栏,参见南传《A。10.45。Rājantepurapavesana(入王之内宫)》。
[366]《四分律》卷十六,《大正藏》第22册第671 至671页中栏。
[367]汉传经典又译作毗沙王、频毗娑罗王等多种。
[368]《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第22册第780页上栏至780页中栏。
[369]此五王见于《增·五王品·第一经》、《增·听法品·第五经》。
[370]《五分律》卷十五,《大正藏》第22册第105页中栏。
[371]《中·八○·迦絺那经》,《大正藏》第1册第552页中栏。
[372]《杂·一三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361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三一二经》、南传《S。2.6。 Kāmada(迦摩陀)》。
…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