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的能量 第二章 开始学习佛法

  第二章 开始学习佛法

  在座的各位非常幸运。你们己经开始接触佛法的智慧,并且有宝贵的机会实修这份智慧。大部分人不完全了解这其中的复杂因缘;能够与佛法密切接触是十分稀有的胜缘。人们觉得接触到理念和人纯属偶然,其实并非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千万不要认为你接触到佛法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这不是轻易、偶然发生的事,要尽可能从佛法获得最大的利益。

  有些人,可能对于接触佛法后导致的结果存有误解。有些人想着:“我今天听闻了教法,但是,起码要等个一年,才谈得上有任何体悟。”他们寻求证悟,对于要迈向这段漫长的路途却觉得十分灰心。这就是典型现代人心态,看不见眼前的真相。当你与佛法接触时,如果你够聪明,能够本着开放的心倾听,并且完全了解它的意涵,就可以看得出在自己内心立即产生的反应。你会逐渐对自己及世界,有崭新而更深刻的了解,思想的本质也将会受到影响。如果你上午消化了一些教义,下午应该就会明显看得出类似这样的作用,不必认为觉悟在遥远的将来才会实现。

  你们很幸运,能够接触到佛法的智慧,修习佛法,千万不可以懈怠。假如听闻教法,却不加以运用,只会给自己添麻烦而已。佛法可以用知性和逻辑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我们很容易认为,从中获得的只是知性的知识,着迷于佛教哲学的精巧、透彻,和名相术语,热切的执取解说佛法的特别语。这种不务实的知性了解,只会造成心理冲突。

  学佛很容易落入这种错误的取向。在你们所受的许多教育,主要都靠文字传达与学习。但是单单文字本身,并不重要,不过是得到更深奥智慧的路标而已。你们在此所受的教育是自己内在对于佛法的体验,一定要把所接受的教法拿来实际应用,并且亲自检验佛法是否在内心产生效益。如果你能够本着良知,抱着开放的态度这么做,解脱轻而易举,完全看自己的觉察力。修习佛法是否有效,其关键始终在于,教法是否能够融入自己每日的生活。

  万一落入枯燥的知识陷阱里面,所学到的哲学,只会把你导人感受与情绪的冲突,不但达不到心理健康的目标,反而可能产生心理疾病。这不是哲学本身的错误,清晰、理智的思维也没有什么不对,这和枯燥的知性化相当不同。问题的根本,出在攫取佛法知识的心态上面。

  真诚的在内心实践所学的一切,哲学与教义便会很有用,学习愈多,获益愈大,道理并不复杂。但是,如果你贪婪的吞噬着所学的一切,却不停下脚步来融会贯通,只会尝受心理不消化的痛苦。譬如,你或许会对自己所积聚的不消化的知识感到骄傲,辩称自己的理念比其他人强。其实这种态度,只会替自己与别人找麻烦。

  为什么攫取知识在现代生活是大问题呢?这或许和目前物质发展的现况有关。人们不停的渴求新事物,对于现代文明所提供的丰富消费品,却总是不满足。因此,他们转向理念的领域,追求剌激,着迷在能够拥有无限的知识,觉得这么做,就不会无聊,因为学习可以是永无止境的。然而,以这种态度看待心识的广大容量,并不是真正的智慧。这种态度,其实来自人们对真相本质肤浅的迷信,这种攫取知识的程度,正好反映背后的迷信程度——认为累积知识能够带来安全感,快乐或是解脱。

  请不要认为我在批判大家。我想要讲的重点是,你们应该仔细检查自己的态度。究竟为何要学佛?在日常生活上,代表什么意义?你或许自以为依循解脱之道,但是,一旦追究到深处,自己实际上在做什么呢?如果缜密地考察,也许你可以把佛法关连到若干行为,不过,仔细检查之后,会发现只是一些琐碎的行为,在生活中微不足道。那么,你可能还没有消化、吸收自己所学的教法。

  目前大家正在研习佛法,但是,你们可曾自问——皈依佛、法、僧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果稍加思索,并且找寻一个明智的答案,就如同在答考卷一样,或许,你的脑筋里什么也想不出来,于是就下了结论——皈依不代表任何意义。这可能是一个可悲错误。然而,即使你能够说出长串的字眼与定义,如果你的答案不是发自内心,那么,皈依对你来说,还是不代表任何意义。因此,采取知性的角度看待皈依,显示你并没有了解皈依的意义,你已经脱离皈依三宝所能得到的精神安慰或利益。

  相反地,如果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学佛,而且真诚的用佛法解决每日生活中的难题,那么,皈依对你来说才真正有意义。你可以从亲身经验,了悟佛所成就一切种智的价值,并且清楚的了解,证悟后所发出的爱,远胜过凡夫俗子的执着与欲望,足以带给自己及其他人快乐。如此,为何要皈依的答案,才是直接心中流露出来,而不只是口中说出而已。

  我们强调知识必须发自内心,并不表示你要盲目的接受或相信一件事情,只因它是出自上师所说的话。这种错误,就像完全倚靠知识一样的严重。要点在于,我们要透过自觉,了解教法,你必须调查别人说话的真实性,不要因为一位穿着奇异的僧袍的人大力提倡,或是因为自己贪得知识,就照单全收。在佛法中,没有余地容纳超级市场心理的模糊梦想。

  如果你学佛很久了,还在经验由来已久的情绪问题,你或许会怪罪上师。在这种时候,应该自问,除了累积知识之外,你还做了些什么别的事情?你的行为有没有改变呢?或许,你根本是在污染自己的心念。为了避免这种染污,佛法强调,知行合一。

  你的身语意行,远比你从书本,上师或瑜珈士等人那里所收集的知识重要多了。你要负责自己的解脱与证悟,上师不能负这个责任。修行的成就,是出于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不是得自其他任何人。

  如果你向上师哀求:“我该怎么办才好?”,这是不对的。你的禅修是否有效,完全看你如何运用自己的潜能。

  从佛法广义的角度来看,不但要对自己的困惑与痛苦负责,也必须对自己的解脱负责。研习佛法哲学造成内心冲突,那是因为不知如何把这份知识,融合应用在思想与行为之中。知道如何把所学加以吸收消化,即使是所学的一小点,也能够变成心灵的美食,就像巧克力或是非常美味的糕饼,世俗的知识根本不能相比。世俗的知识甚至不能在知性上对真相显呈合乎逻辑的图像,更谈不上直觉,感动心灵的层次了。

  正如刚才所说,如果你能够学以致用,不需要等待很久就会有成果,很快就会获益了。我相信,只要经验过禅修的圆融境界,会发现,之后在生活中发生问题时,几乎可以凭直觉就毫不费力的解决了。因为即使是短暂的禅修,都能带给你深刻的安详,而这种经验的本身就是觉悟,不是吗?当内在宁静,内心沉浸在安详的境界,你是真正在学习,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少了这份安详,学习只会扰动情绪,使内心充满爆米花似的冲突意念,容不下像糕饼一样可口的佛法。

  佛陀的教法非常简单又直接。如果你觉得它很复杂,那只是因为你把它变复杂了。你或许认为:“我有博士学位,知识这么广博,却没办法弄清楚如何开始修习佛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好好察看心灵,设法观察错误的心念,并且检查一下身体、语言、意念上的能量是否被阻塞或是误导了。为了做得有效,你多少必须能够驾御自己的心念。基于这个原因,心念的修练或是规范,对修行就很重要了。

  如果不从现在开始修练或是引导心念,无数的来生中,你的心还是会一直不受拘束。无始以来始终存在的“无明”,势必驱迫你一再不由自主地轮回,对于来自内外在的不良影响,完全“开放”。在这里,“开放”隐含负面的意义。然而,如果你能够正确控制心念,就能够达到正面意义的开放。训练心念,并不是神经质的压制思想。不是要束缚自己,用不自然和不自发的行为囚禁自己。相反的,修心是培养灵敏的正知力,逐渐打开错误观念的死结,从长久以来束缚自己的负面能量中解脱出来。要使这个过程有效,并不需要了解复杂的理论。重要的是,停止无意识的动作,不再毫不觉察自己的行为后果。有些人认为,自律会使你不能开放、自然。他们说,你应该放松自己,让所有事情顺其自然,这和有纪律并不冲突。事实上,只有自律,才能真正开放。你固然要放下自我意识才能够自在。但是,绝对不应该卤莽,不经思索地行事。一旦你应用佛法的智慧自律,就不再受烦恼和无明驱迫、控制了。缺乏内心的纪律,却想随心所欲,那么,不但在当前的情境下,不能开放自己,反而会被自己的困惑蒙蔽。因此,为了能够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并且放下自我的意识,一定要具有出于自觉与智慧的自律。有人抱怨,很难一直不断地看守自己的身语意。其实,正因为他们不察因果,才会觉得困难。

  你目前的举动,会直接影响到你将来所经验的事情。同样的,你现在所遭遇的事情,正是过去行为的结果。若了解这一点,就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主要是自己而非他人的责任。你也会明白,快乐或悲惨,基本上也是由自己决定。如果以善心、爱心与开放心自律,终将得到快乐。如果你愚蠢残酷,而且自私封闭,未来经验到的将只是痛苦。只有不明因果,不留心许多事情,自律才会变成苦差事。了解自己的言行,和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后果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就会小心谨慎了。这就是自觉的意义。对自己的行动比较自觉时,就能培养更多的智慧,进而真正能够掌控因果了。换句话说,你能够自觉地扭转业力。因此,当你具备了自觉的能力时,就能真正随心所欲,不至于被自己的无明所左右。有一句经常在说法之前念涌的咒语:

  嗡 牟尼 牟尼 嘛哈牟尼耶 梭哈

  这句咒语连续三个“牟尼”的深义是“控制”。第一个牟尼,指的是控制无明、贪婪与憎恶三毒的心,这三样东西会使你的生活悲惨。

  第二个牟尼,指的是控制所有的烦恼与业,甚至包括你所做的善行,因为善行虽然带来世间享乐,仍然…

《智慧的能量 第二章 开始学习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