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这里配,就是亲近善士,“聪慧具堪能”,包括预流四支,是资粮道;知道苦集灭道是加行道,加行道要修苦集灭道。这个在《俱舍》里边也是一样的。

  “得有学智见”。三个名字: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

  有学圣者,见道以上的,没有证到阿罗汉,或者是证到佛的果之前的,都是有学。证到佛果或者阿罗汉果的叫无学,毕业了,没有什么学的了。在二乘里边声闻缘觉是毕业,他没有东西学,全部都学会了。那么大乘里边,佛是无学,他什么都会,你再叫他学什么呢?没有东西学,只有度众生了。这是有学、无学,都是圣者了。那么凡夫什么呢?凡夫叫非有学非无学,既不是有学,也不是无学,这就是凡夫。

  所以这三个名字也要知道一下。凡夫是非有学非无学,见道以上到修道的圣者都是有学,佛、阿罗汉果毕业的,最后的那个就是无学了。

  “得有学智见”是见道,见道的人有学,进入有学智的行列去;“预流”,预入圣人之流,圣者的流已经参与进去,这是预流果,那么见道呢?有学的智见得到,有学的智见是无漏的智见,无漏智见得到才叫见道,你没有这个无漏智见,你还是凡夫,那么“得有学智见”,这个见道的什么智见?

  我们把《俱舍》的讲义翻来看一看,那就是八忍八智。八忍八智里边,最后一个“道类智”属于修道;从“苦法忍”一直到“道类忍”,这十五个心都是有学,都是见道的,有学智见。

  见了道之后,眼界是开了,就是见所断的烦恼断掉,八十八使(见表三,第32页)。我们所以把《俱舍》拿过来,因为很多可以参考的,免得写黑板,抄又懒得抄,要拖后腿,将来磁带好,讲义永远出不来,这样子快一些。

  “继续修圣道”,见了道之后再继续修圣道,见所断的烦恼是断掉了,修所断的烦恼还要继续断。就是见所断的是迷理的,道理上迷惑的烦恼没有了,道理看清楚了,假如碰到事情还要会迷的。

  很多人,有些他这里受了五戒,修行的道理都知道。可是他写信来告诉我,他又碰到一些烦恼的事情。什么呢?他的父母要他找对象。他自己嘛,还是个凡夫,感到出家么修行固然好,好象对象么也不错,这两种就糊里糊涂起来了。但是道理是清楚的,真正修行么出家最好,或者独身也可以,父母不同意么,独身;但是,他烦恼还有,就是事上他还胜不过。

  修道的时候,就是要断事上的烦恼。在禅宗里边大彻大悟之后,要“林间树下,长养圣胎”,就是这个事情,你虽然开悟了,这些事上的烦恼还没有断,你还是要把它断掉,才能够度众生,才能够自己了脱。所以要“继续修圣道”。

  “见修所断断”,见道断的烦恼,见道时断;修所断的烦恼也断掉,这是修道断的。“自离系涅槃”,这个时候见道所断的、修道所断的断完,“离系”,烦恼的系缚离开,证到涅槃,这是无学道,“永超越三界”,这个永远超出三界。

  这是叫出世禅。这个出世禅,我们发的讲义不是说:出世禅,依五道次第。

  根本乘五道次第

  资粮道──修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加行道──修苦集灭道四谛十六行观,暖、顶、忍、世第一法。

  见 道──断见所断惑,证无我,证初果。

  修 道──断八十品修所断惑,历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向。

  无学道──断八十一品修所断惑,烦恼尽,出离三界证阿罗汉果。

  资粮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那么这是我们这里“由亲近善士”、“聪慧具堪能”。

  下面就是说加行道,修苦集灭道,四谛十六行观,暖、顶、忍、世第一法。他的位次,是暖、顶、忍、世第一,而他修的内涵,就是说“四谛十六行观”。

  这十六行观我们在《俱舍》的书上,讲义上已经给你们看过了。你们的笔记最好是集中在一起,不要这里翻翻,那里翻翻,以后考起来,就忘记掉,这个没有翻到,哎呀,我这个题目没有注意,什么在《俱舍》笔记上我忘记掉,那么考起来,分数吃亏,那倒不是分数的关系,自己少了一个知识了。所知障,得了一个障,一切所知,都能知道,成佛,你所知少一块么,你成佛的障碍多了一块么。

  下边么,见道,断见所断惑,证“无我”得初果;这个无我,就是说补特伽罗无我,或者是大乘么,法无我,都在里边。

  修道断八十品,修所断惑,这是修道。最后一品,无学道。八十品修所断的烦恼,就是灭事上的烦恼。

  从根本乘来说,见道实际上还不是初果,见道是见道,还没有证果。见道的第十六刹那,是在预流果,这属于修(道),预流果、二果、三果、四果向都是修道。阿罗汉果才是无学道,阿罗汉向还是修道。断最后一品烦恼修断完,这是无间道;解脱道,就是阿罗汉果,出离三界,证阿罗汉果。(这个我们是看了《俱舍讲义》来的,在哪里?哪个翻过的,第几页?噢,我们先看二十九页。)

  八忍八智

  前十五刹那属见道(八忍、七智),第十六刹那属修道(道类智)。

  忍──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证之智曰忍。正断三界见惑,是无间道,又忍名为见,推度性故。

  智──断见惑已观照明了之智曰智。是解脱道,又已断自疑,决断性故名智。

  先看见道,见道有十五刹那,就是说见道的时候有十五个心,每个心,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很快,见道是极快的。这都是无漏智。

  那么欲界的苦谛下边的有苦法忍、苦法智。什么叫忍,什么叫智?下边有,慢慢来。欲界:苦法忍、苦法智;色、无色界:苦类忍、苦类智。什么叫类呢?同类的,跟欲界的苦是同类的,叫苦类忍、苦类智,那色、无色界,都是定界,合了一个了。

  那么欲界的集谛下面的,集法忍、集法智;色、无色界:集类忍、集类智。

  灭谛下边,灭法忍、灭法智,在上边,灭类忍、灭类智。

  那么欲界的道谛下面,道法忍、道法智,在色、无色界,道类忍、道类智。

  这是什么呢?就是说,在见道的时候,生起无漏智,这无漏的,从来没有的,苦法忍开始,就是第一刹那,无漏的出现。这第十六个道类忍,属于修道,预流果,前面十五个心是见道,第十六刹那道类智是修道,就是证预流果。

  下边忍跟智的分别。“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证”,这个智慧叫忍,这个忍,断烦恼的智慧,“正断三界见惑”,三界的见所断的烦恼,就是迷理的烦恼,正在断,忍的时候正在断,“是无间道”。无间道是正在加功用行的时候,正在做工作的时候,正在断烦恼的时候,“又忍名为见,推度性故。”这个忍,又叫见,它有推度性,有推度的功能。

  那么什么叫智呢?“断见惑已”,由忍的力量,把烦恼断掉,“观照明了之智”,这个智慧叫智,叫苦法智,“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宣布烦恼消灭了。这个是解脱道;无间道,灭烦恼,烦恼灭掉,得解脱道。“又已断自疑,决断性故,名智”,忍,推度性,它没有断疑,这个疑就是见道的所断的烦恼。这个疑断掉,有决断性,这个智,有决断性,决定的。有这个决断性的叫智。

  那么这些忍也好,智也好,都是无漏的,都是从见道的时候产生的。凡夫无始以来都是有漏的,在这个时候,苦法忍是第一次出现的无漏智慧。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所以《俱舍》里边,对苦法忍特别强调,很重视这一个,叫刹那性,无始以来第一次的无漏法。这个无漏法一出来之后,前后判若二人:前面是凡夫,这个苦法忍出来之后,圣者,预入圣流,已经到了见道,是圣者有学的地位里去。

  那么见道我们说是这么一回事,产生这个十五个刹那的智、忍,把苦集灭道下面的迷理的烦恼断掉。苦法忍是断苦谛下面的烦恼的一个智慧;苦法智,断掉了之后,宣布解放的这个智慧。

  断什么烦恼,我们就看下面一个表。

  表三:见所断八十八随眠

  见所断八十八随眠

  断的烦恼有八十八个,就是八十八使。

  见所断的烦恼,欲界里边,苦谛下边十个满的,贪、瞋、痴、慢、疑,这是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利使,这是十个。集谛要少一点,因为它属于集谛的,有些与苦有关的烦恼就没有,身见、边见没有,所以说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七个。灭谛也是七个,贪、瞋、痴、慢、疑、邪见、见取。道谛多个戒禁取,八个。那么十、七、七、八,三十二个。要把苦、集、灭、道四个谛的苦谛十,一直到道谛八的烦恼都括拢来,画一个括弧,总的加起来三十二个,欲界三十二个。

  下边是色界的。色界苦谛有九个——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里面少一个瞋,瞋心所只有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是没有瞋的。所以说这个人是不是得了色界定,就是得了初禅定没有,你可以试试他看。你逗他一下,他发脾气,决定没有得色界定。如果你怎么逗,他脾气没有的,瞋心没有,那得定可靠,至少色界定得到了。那么在色界里边,苦谛下瞋没有,十个里边少一个,九个;集谛下七个少一个瞋,是六个;灭谛下七个少一个,也是六个;道谛下八个少一个,七个。那么加起来,二十八。

  无色界,跟色界一样,也是二十八。

  二十八、二十八,五十六;五十六再加上三十二,八十八。见道的时候,智慧是前面的十五个刹那——苦法忍、苦法智一直到道类忍这几个无漏智,所断的烦恼有这八十八个。见道的时候,有什么智慧断什么烦恼。我们的书上就是说“得有学智见”,“有学智见”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这些都是智见,那么它断的烦恼就是这八十八个。

  修所断八十一品随眠

  下面是“继续修圣道”,就是修道,见道之后就是修道了。修道的时候还要断烦恼,“见修所断断”,修所断的烦恼要把它断掉;见所断的烦恼,见道断掉;修所断的,就是修道断。修所断的烦恼多少?这里下面跟着一个表。

  表四:修所断八十一品随眠

  欲界的贪、瞋、痴、慢。疑不属于迷事的,疑是迷理的,还有五个见都是理上的,所以说五个见跟疑在迷事的时…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