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丘日诵》、及本书三者应和合学修,分之则各各皆失其全分功能也。
比丘能海识。
“此定道资粮者,依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第一个,“及《瑜伽》(《瑜伽师地论》)、《中边》(《辨中边论》)、《俱舍》(《俱舍论》)、《成实》(《成实论》)、《庄严》(《大乘庄严经论》)、《中观》(《中观论》)”等等,大概有二十多种左右的经论集下来做的,所以说并不是一部一经一论的结果。并且还有恩师——康萨仁波切的教授教诫,“扪[我/阿]”,“以成此颂”。所以这个颂,并不是很简单的一个法,实际上,是集了很多的经论,还有康萨仁波切的教授教诫的一些口诀在里边。
“为便自课”,开始做的时候,并不是为教人的,自己要复习用的。“起正寻思,兼利初学”,那么对那些才学的人也是方便,因为去同时学的人很多,有些水平差一点,“不入歧途”,那么后来,是拿出来广讲,对四众弟子广讲,使初学的人不入歧途。
“其中亲近善士、闻思修等各各资粮,于《菩提道次第颂》”,前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别则《菩提道次第》、《比丘日诵》、及本书三者应和合学修”,就是《定道资粮》,应该跟《菩提道次第》,《比丘日诵》这三东西配合修的,“分之则各各皆失其全分功能也”,分开来,都不完整,合拢来,恰恰是一个整体,所以说,介绍要跟《菩提道次第》,《比丘日诵》合起来三个一起修。这是集《定道资粮》的一些缘起。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十四讲
《定道资粮颂》:今天我们要把《瑜伽师地论》的“正知”的文念一下。那么事先还有两张条子,有些问题我们说一下。
问题解答
正知、正念如何区别?
这个我们今天要念的,这暂时不说,等一下要会念的。
与止观有无联系?
正知正念是进入止观的一个方便,止观是果。
寻伺是否定中方有?
三界,从欲界到初禅有寻伺,二禅以上没有寻伺。那么在我们这个散地,寻伺的力量是不太显示的。在修定的时候,那这个寻伺,恶寻思就非常地障定。那么我们修初禅的时候,要用好的寻伺来代替不好的寻思,所以说寻伺喜乐定,以这个离欲的依正教的寻伺来代替平时的那些不好的寻思,这样进入初禅。所以说寻伺,不是说一定是定中有,但是作用最大的却是在定中起作用。不好的寻思是妨碍定的,平时的寻思是力量不太大,在修定的时候非常妨定。
经行时是不是应该时进而时停?
这个里边说,可以不断地经行,也可以停下来一下。
三摩地就是三昧么?
这个没问题,三摩地就是三昧、等持。三摩地是后翻的,新译;三昧是旧译。
我们现在是把“正知而住”看一下,《瑜伽师地论》二十四卷“正知而住”。我们重点是念有次第的那一些,前面的介绍稍微念一下。
正知而住——引《瑜伽师地论》
云何名为正知而住?谓如有一,若往、若还,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悎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40,正知而住;解劳睡时,正知而住。
就是一天生活当中都正知而住,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同时,如法地去做。坐的时候要如法地坐,该怎么坐就怎么坐,行的时候该怎么行就怎么行。没有失念的时候,没有糊涂的时候,什么东西都知道清清楚楚的,该怎么做就如法地做。我们说用心的功夫,就是任何时候不会做错事情,都是如法地做。
那么这里讲了很多,“若还,若往,正知而住,……”这些东西我们后边要总结的,我们就念后头的。
复次如是正知而住,云何次第?为显何事?
“复次如是正知而住,云何次第?”按了次第来说,这些前面讲了很多,是怎么样一个次第排列的呢?“为显何事?”它表示什么事情呢?具体的安排是下面这样子说的。
往还
谓如有一,依止如是村邑聚落亭逻而住;作是思惟:我今应往如是村邑聚落亭逻,巡行乞食。如是乞已,出还本处。
“谓如有一,依止如是村邑聚落亭逻而住”,有一个人,就是行者、比丘,依止某一个村邑或者聚落或者其他的房子住的时候。“作是思惟:我今应往如是村邑聚落亭逻,巡行乞食。”他现在是依靠这个村子住,就是住在不远的地方,阿兰若。那么他要乞食的时候,他就说我要到这些地方乞食去了。“巡行乞食,如是乞已,出还本处”。
又于如是村邑等中,或有居家我不应往。何等居家?谓唱令家,或沽酒家,或淫女家,或国王家,或旃荼罗羯耻那家。或复有家,一向诽谤,不可回转。
“又于如是村邑等中。或有居家我不应往。”那么就是自己知道要到哪里去,去了之后就回来。那么去的时候,村子里边有哪些家我不能去的,哪些地方可以去的。哪些不能去的呢?“何等居家”不能去呢?“谓唱令家……”。
这些都是前面有的事情,前面是到哪些地方去,依佛的教诫而去,正念而去,现在就是去的时候自己很明明白白地知道,我是那里去。这一个正念,一个正知,二个是配合的。我们说正念,就像做事的人;正知,就是纠察,要看了你做得对不对,就是这么两个。
不能去的地方,“唱令家,或酤酒家,或淫女家,或国王家,或旃荼罗羯耻那家”。就是前面讲过的,这些下贱的人家也不能去,杀猪杀鸡杀牛的那些。“或复有家,一向诽谤,不可回转”。那么前面也讲过的,一向谤佛的不能够教化的那些家也不要去,去了自己找一些麻烦。
或有居家,我所应往。谓剎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罗门大族姓家,或诸居士大族姓家,或僚佐家,或饶财家,或长者家,或商主家。
“或有居家,我所应往。”前面是不应去的。那么哪些该去的呢?“谓刹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罗门大族姓家,或诸居士大族姓家。”这些就是大家,这个可能你去乞食,要得到的。“或僚佐家”——做官的,“或饶财家”——有钱的,“或长者家,或商主家”。
又有居家,我虽应往,不应太早太晚而往。若施主家有遽务时,亦不应往。若戏乐时,若有营构严饰事时,若为世间弊秽法时,若忿兢时,亦不应往。
“又有居家我虽应往,不应太早。”那么那些地方该去,但是去的时间也有一定。虽然是能够应当去的地方,“不应太早”,太早人家还没有起来,或者正在忙的时候。“太晚”,人家休息了也不行,或者人家吃好,你去人家都没有东西供养你了。“若施主家有遽务时”,他有急事的时候也不要去,他忙得自己也忙不开的时候,你去乞食去,他也照顾不到,不照顾你可能是不恭敬,照顾你,他自己的事情耽搁,也是不好,这样的地方不要去。总是要顾虑到人家,不要单单想到自己。
“若戏乐时”,他们正在寻欢作乐的时候不要去。“若有营构严饰事时”,正在构造房子或者是装饰门面的时候,正在忙的时候也不要去。“若为世间弊秽法时”,世间的那些弊秽法,一般就是婚嫁的事情,男女的事情;这些事情,比丘不要参与,不要去。“若忿竞时亦不应往”,他们在吵架的时候也不要去。这就是说到哪些地方去要知道,什么时候去也该知道,不该去的时候你不要去。
又如所往,如是应往。不与暴乱恶象俱行,不与暴乱众车、恶马、恶牛、恶狗而共同行。不入闹丛,不蹈棘刺,不逾垣墙,不越坑堑,不堕山崖,不溺深水,不履粪秽。
即使我们知道地方,该去的地方知道,同时不该去的时候也知道,但是路上,却是还要注意很多事情。不要跟那些暴恶的恶象俱行,那些暴恶吃醉的象,乃至那个失了性的象,这些你跟它一起走的话,不但是危险,你要避开等等要失威仪,所以不要去跟他们一起走。同样的,不要跟暴乱的众车,那些乱七八糟的车,或者恶马,或者是恶牛、恶狗等等,不要跟它们一起走。
走的时候,(18B)“闹丛”——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棘刺”——那些有地上有荆棘、刺的地方不要去踩。一般过去都是赤脚的,你踩了你脚痛,这个痛的样子就失威仪,不好看。“不逾”,不要爬墙,即使矮的墙也不要爬进去,不威仪。我们在澳洲的时候,墙比门槛稍微高一点,但是它是一个界限,你不能进去的,那就不能随便爬过去。你如果以为这个很方便,你进去,那就是极失礼的事情,是人家的家庭,怎么好进去呢?还有不要跳坑坑洼洼这些地方,不要跳过去,这个都不威仪。“不堕山崖”不要到山崖里,山里边不要爬下去。深的水也不要踩过去,那些脏的地方也不要走过去。
应随月喻往施主家。具足惭愧;远离憍傲;荡涤身心,不求利养,不希恭敬;如自获得所有利养,心生喜悦;如是于他所得利养,心亦喜悦;不自高举,不轻蔑他;心怀哀愍。
“应随月喻往施主家。”月喻就是说心里干净,跟月亮一样;或者半月半月去,不要天天去。“具足惭愧”,去的时候要有惭愧心。“远离憍傲荡涤身心”,不要有身口意的恶行。“不求利养,不希恭敬”,去的时候,不一定要受很多的利养,也不一定要他很恭敬你。
“如自获得所有利养心生喜悦。”假使得到,可以满足你修行的资粮,当然高兴。高兴不是说吃得好,高兴,我今天修行的资粮有,吃了之后可以有力气修行。“如是于他所得利养”要生随喜心。“不自高举不轻蔑他”,不以自己抬高自己,自以为了不得,也不要看不起人家,心里要有哀愍的心,慈悲心。
又应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岂有出家往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广说乃至要当速疾,而非迟缓。
去的时候他们要供养你,不要心存一个决定要他供养得多,要恭恭敬敬拿来,要很快地拿给自己,不一定要求这样子。有的时候施主有其他的事情,或者他心里正不高兴的时候,没有做到这样子也不要懊恼。
又作是心:我于今假往施主家,所受施物应知其量。又我不应利养因缘,矫诈虚诳,现惑乱相,以利求利。
“又作是心。我于今假往施主家。所受施物应知其…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