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P11

  ..续本文上一页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为什么呢?因为非法相也是一种相,所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任何相不论是有、是空,都是虚妄,都不可取。虽不可取,但是要勤修布施,广行六度,这就是《金刚经》的中心教导。

  (十七)为什么佛要问「如来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我想请各位观想你正参加佛陀的金刚法会,千二百五十大比丘都在座,释迦牟尼佛正问你:「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你将如何回答?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当时的背景,悉达多太子出家苦修,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依一般人的观点来讲,佛是得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法(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而成佛;佛又正在对我们说法,所以这个答案似乎应该是肯定的。可是在佛陀的问句中用的是「如来」,而如来是法身佛,前面佛已明白指出,法身佛是没有身相的,如果连身相都没有,又怎能说是如来得法及说法呢?所以答案又似乎应该是否定的。你们想这个分析对不对?

  现在请问你,你的答案是肯定的呢?还是否定的?或者是学维摩诘居士的默然不答?默然不答又似乎太不恭敬佛了。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有这种想法的人,智慧可就不小了。

  我们且看须菩提是怎么回答世尊的,须菩提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各位请细心体会一下,须菩提这个回答可谓智慧高超啊!须菩提尚未成佛,他怎可自作聪明的说,如来是得法呢,还是没得法;如来是在说法呢,还是没说法。现在他说:「如我解佛所说义」,将责任往老师身上推,说这是我了解你佛所讲的道理,如此一来,说对了固然很好,说错了顶多是误解你老师的教理罢了。再看,须菩提根本没有正面答覆佛的问题,他没有答覆如来是不是有法可得,也没有答覆如来是不是在说法或有法可说。他的答案是将法的观念根本推翻,法既不能说有,也就无所谓得法及说法了。所以他说,没有一个一定的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一定的法如来可说。为什么呢?须菩提他自己解释说,如果如来有所说法,这所说的法,应该都是不可取,因为一取即著相;也都不可说,一说即著言语相。所以如来所说的法,是非有也非无,即非法非非法。最后他再加上一个注解,为什么我这么讲呢?因为一切圣贤都是修非有非无的无为法而逐步在差别相中达到圆满无差别的佛地。各位你看须菩提的回答,是不是十分圆妙?各位,看《金刚经》的叙述佛与须菩提的对话,真可谓意味无穷,愈研究愈可以发现此中的涵义。

  下面的一段经文,是佛陀对须菩提这番话的赞许。至此为止,《金刚经》的主要教义,在佛与须菩提的对话中已充分的发挥了,所以佛下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说明受持《金刚经》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这对我们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啊!我想没有其他的词句能比「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来得更明白,更贴切的说明《金刚经》的重要了。

  上面这段经文是紧接著佛陀的两次发问;第一次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第二次是问「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第一次是问佛相,第二次是问法相。两次的结论是:凡是我们凡夫心中所有的佛相及法相,都是虚幻的,都是人依五官的感觉加上脑筋的作用所生起的虚妄幻象,所以佛总结说:「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换句话说,这种佛及法的观念,都是虚妄,佛及法都是人定的假名。讲到这里,相信各位已经明白,虽然佛及法都是虚妄,都是假名,但我们非全心全意地礼敬诸佛、勤修佛法不可,为什么呢?因为佛就像是大海中的灯塔,法是渡海的船。请问如果你在大海中航行,你可以不依靠灯塔的光,不依赖渡海的船,而可以顺利地到达彼岸吗?更何况你还在海的此岸,正欲渡向彼岸哩!须知生死大海固是虚妄,可是你也是虚妄的,以虚妄的你,要渡虚妄的大海,你又怎能不依赖虚妄的船只,虚妄的灯塔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这如幻如梦的世界中,各位要勤修如梦如幻的善法,不取法相,也不取非法相,此之谓「如如不动」!

  (十八)万里长江直泻大海祝各位福慧双修

  佛陀在说了「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之后,接著问须菩提「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各位都知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个名词代表了跟佛出家的弟子所达到的四种修行境界,也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中国佛教界一般称之为小乘圣者。其实小乘这个名称,并不妥当,容易引起误会,最好避免使用。

  在金刚法会上,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几乎都已达到阿罗汉(即四果)的阶段,所以这批大比丘可以说都已亲自体验初果至四果各阶段的修行过程及境界,佛问这个问题,很明显的是要这批大比丘用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验,来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因此我们研究的焦点应该是须菩提及这批大比丘们心中起了什么样的疑问,所以佛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细读前面几段经文,发现佛陀的发问并非突然或凭空而起。佛陀在前面的结论是「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其意为所谓的成佛者,非有一个实有的佛道可得,而是当智慧福德两俱足圆满时,给这个人一个尊号叫「佛」,也没有什么实有的法,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可得及可说,不过给它一个名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因此成佛说法,全是人脑中所生起的虚妄的形相,人给它们不同的名称叫佛,叫法,所以说「是名佛、法」。

  可是这批大比丘之中难免仍有执著上求佛道的观念,心中希望有个佛道可成,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可得。有可成,有可得原是人的一般习气,佛陀要破除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气,虽然已明白地说明了所谓的佛、法,即非佛、法,再叫他们运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想一想,当你们达到须陀洹的阶段时,你能不能说你得到一个须陀洹果呢?很显然的他们是没有得到什么实质的东西。那个时代连一张结业证书都没有。所以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也就是说当他修行到对色声香味触法不起作用的时候,就达到这种境界了,为了便于教导,将它算是一个阶段,给它一个名词称为「须陀洹」,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什么果可得。这好比一个大学生,他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时,他可有得到一年级的果吗?他暑假一过,下学期算二年级的学生了。须陀洹也是如此。当他达到入流的阶段,他叫须陀洹,再进一步断除大部份欲界的思欲时就称他「斯陀含」,但是他也没有斯陀含的果可得。

  入流普通有两种解释,这两种解释并不冲突的。一种是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遇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时,不取、不住、不著、一入即流,简单地说就是六根对六尘不起作用,不产生六识,就叫入流,这是修行的过程,而修行到这种境界时,就叫「须陀洹」。另一种解释为入流是入圣人之流,又叫预流,换句话说,就是已加入了圣人的行列,已可被尊称为圣人。总之这都是人定的名词,经历过这些阶段的,从前也曾一心向往过要上求须陀洹果,可是当他到了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时,佛即印证他已是须陀洹。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得到一个什么果呀!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心上求佛道,可是到他福慧双圆,大彻大悟时,他也不会有一个什么果可得啊!

  佛在金刚法会上一再强调无佛道可成,无法可得可说,无佛土可以庄严,这些都是在破除我们这些凡夫有所得、有所住、有所成就的知见执著。一旦有了这种知见的执著,那么心就不清净了,所以经文再三地反覆说明,而归结到「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万里长江,直泻大海,无怪乎六祖惠能听《金刚经》至此疑情全释,顿悟自性。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十八个月研究《金刚经》还祗研究到此,自知所下的功夫,肤浅得很,此次应菩提心基金会之邀,在侨声电台广播,完全是抛砖引玉,今天将告一段落,今后当继续研究,希望各位有意见或有问题,仍随时赐函,你们的问题往往可以给我启发,我衷心感谢。在此特别要向吴萍女士致谢,他主持菩提心这个节目,并以标准流利的国语读我的讲稿。祝福各位法喜充满,多谢各位。

  (十九)「而实无来」与「而实无不来」

  江味农居士下了极大功夫,介绍《金刚经》校正本,这本《金刚经的研究》即是采用这种校正本,有好多地方和普通的流通本不同。在讲到「阿那含」的时候,流通本是「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而校正本,则是「而实无来」。关于「而实无来」一句,在他的<校勘记>中说:

  「而实无来」,柳书、宋藏、慧本均同。流通本作「而实无不来」,盖南唐石刻已加入「不」字矣。按《智者疏》、《嘉祥义疏》皆云:以无兼不。《慧注》则云「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来?故云而实无来也。」足证本作「无来」。

  江的《金刚经讲义》卷三注解这一段阿那含之文,则云「寄居色界四禅天,不来人间矣,故称『不来』。然其心中实无所谓『来』,因其来意已无,故能『不来』。亦因其尚且无所谓『来』,岂有所谓『不来』?是亦假名『不来』耳。意若曰:倘作『不来』之念,是明明来与不来,犹未能淡焉忘怀也。苟未全忘,情识尚在,尚非初果所应有,何云得三果耶!」

  (二十)燃灯佛在《金刚经》中的重要意义

  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有这么一段: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