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笔名冯冯)的快信,信中说他那几天一直在留意我内人的情形。他看到我去庄严寺讲课,也写出我课题的一部分。他说我内人的神识,是在清晨五点多的时候离开的。他看到我内人只有三十几岁的样子,穿著白色的衣服,双手合十,散发著金光,向上升去,金光顶端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也许冯冯所看到的景像我们无法了解,无法证实,但是,最起码内人在往生时没有痛苦,去得这么安详,这是学佛的人所希望的,也是一般人所希望的。
十八年来,内人只是念《金刚经》,她并没有跟我讨论或研究过经义,可是她常提醒我要念《金刚经》。从这里我得到一个很大的体悟,内人往生的情形,可以说和《阿弥陀经》所讲的有密切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座的诸位,如果念过《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 , 并且对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两句经文,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为各位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了善根,这个善根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第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作一比较,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珍宝)来作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倘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为单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那个人拿了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还要大。各位,如果您读过《金刚经》,或者向他人解释《金刚经》,甚至是经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经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善根、福德、因缘」中的第二个条件。
接著我们来看往生西方极乐的第三个条件「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各位常挂嘴边的「阿弥陀佛」。就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结缘,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可以说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
各位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还有不到下品下生的边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单单说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或边地疑城,这些都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数千万劫)才能花开见佛,才能听闻佛法,还远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继续修持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发愿往生西方,愿要发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为目标,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受持《金刚经》,是一个容易做到而收效极宏的法门。
《金刚经》的经文开首时,有这么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段经文说,佛每天都是如此生活,外出乞食时,换上整齐洁净衣服,持著钵,赤著脚从给孤独园走到舍卫城(来回约十二英哩),挨家乞食,回来之后和弟子们一起吃饭,饭后还要洗净双脚。这时佛陀已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佛陀身边有这么多的弟子,有这么多的护法,如果佛陀稍稍摆个师父的架子,他身边的弟子一定很乐意供养他。可是佛陀没有这么做,这是佛陀慈悲,要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并且以身作则,将真理介绍给世人。如果各位念过《金刚经》,并且深深地体会出佛陀的慈悲,这个慈悲心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慈悲是一样的,那么您就符合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三个条件「因缘」。再者《金刚经》中的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何等伟大的悲心啊!倘若能时时照著这种愿力做人,您就和阿弥陀佛结了很深的缘,您又怎会不上品往生彼国呢?
因此,我说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极乐,和她十八年来受持《金刚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号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念《金刚经》,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时念,不懂没关系,日子久了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
各位,我们既然来到娑婆世界,有生就会有死,对死我们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而已,我们的神识并不会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离开纽约那天早上,纽约地区下大雪,庄严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飞机睡了一觉,醒来便到了加州,出了飞机迎接我的是蔚蓝的晴空,各位想想,这和我们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观念中,并没有死,而是在刹那之间,这个世界换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相距十万亿国土,事实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转,西方极乐国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个人五十多年来,学了各式各样的法门,很惭愧都没有什么成就,不过我的一点经验可以贡献给各位的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学禅也好,看个人的根基和因缘而定,只要您保持一个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会逐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庄严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也许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您的眼前。所以我衷诚的恭祝各位,迟迟早早,总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庄严美丽的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菩萨。谢谢各位。
一九八九年四月讲于台湾嘉义香光寺
(二十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
当我在纽约侨声广播电台讲完二十五次的《金刚经》的研究之后,我收到好几位朋友的信,认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金刚经》中极重要的名词,可是我却没有详加解释,轻轻带过。希望我有机会再讲的时候,能先以此为题,加以申述。我很感激这几位朋友的意见。
话从唐朝丞相问不空三藏法师说起
现在我先给各位讲一个故事,听完这个故事,看各位能得到什么启发?
中国唐朝代宗皇帝时,佛法十分兴盛,那时有一位国师名叫不空三藏。有一天代宗和不空三藏在讨论佛法,当时的丞相名叫鱼朝恩,他对佛法已了解很多,也一同在座。谈论之间,鱼丞相问国师:「佛说一切众生都原有佛性,那么无明从何而起?」不空三藏说:「你不配问这个问题!」鱼朝恩听了这句话之后大为不悦,可是在皇帝的面前,不敢发作,只好忍著气,满脸气愤,不空三藏缓缓的说:「无明即从此而起」。
各位,现在我想请问您们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问您「什么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您对他说:「你这个人不配问这个问题。」您看这个发问的人会怎么样?有的说「这个人会反问;为什么我不配问这个问题?」有的说「这个人含怒形于色」,有的说「这个人会说:你说什么?」总之,这个人生了气,如果当时您很平静的向他说:「朋友,这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也许会因此而恍然开悟,您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
再引述歌利王和忍辱修行人的故事
我再给各位讲一个故事,这是佛陀在《金刚经》中讲的,佛在过去世曾有一次是修忍辱的修行人,住在山洞里修禅。那个地方的统治者名叫歌利王,歌利是残暴的意思,歌利王则是因为他的残暴而得名。有一天歌利王带了一批宫女到郊外游玩,到了这位修行者所在的山上,他疲倦了坐下来休息,不知不觉中睡著了。年轻的宫女们看到国王睡著了,就四处散去游玩采花。其中有一位宫女发现山洞里坐著一位修行人,她好奇的招呼姊妹们一起去看修行人,并请修行人为她们说法。当大家正听得出神时,歌利王找过来了,歌利王见他的宫女们正在听一位青年的修行人讲话,心中很生气,就跑过去问修行人:「你是不是阿罗汉?」修行人答:「我不是。」国王再问:「那么你是不是斯陀含?」修行人答:「也不是。」歌利王听后大声责备:「你既然还没有证果,而且年轻,就免不了有贪欲,你怎敢贪色,和我的宫女在一起?」修行人答:「我虽未断欲结(注一),然心实无贪。」王曰:「胡说!仙人炼气,不食人间烟火,尚且有贪,而你正值盛年,敢说无贪。」修行人答:「见色不贪,并不要服气食果,而是一心系念于不净、无常。」歌利王愈听愈气,厉声呵喝:「你小看仙人,诽谤仙人,犯了大戒!」修行人说:「我是一个持忍辱戒的人,绝对不说谎,人诽谤我,我尚知忍辱,怎么会去诽谤人呢?」歌利王说:「好一个持忍辱戒的人,让我割下你的耳朵,看你能不能忍?」歌利王边说边抽出佩剑,擦擦两声,轻而易举的割下修行人的两个耳朵。只见这个修行人毫无反应,宫女们急得哀求歌利王:「大王,不要伤害圣人啊!」可是这个时候歌利王已气得无法控制自己,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大声的说:「我可看不出他是个圣人,我倒要看看他能忍多少?」说著挥动手中的利剑,在修行人身上乱砍,把修行人的鼻子手脚都砍下来,这时忽然天地变色,飞砂走石,原来是护法四大天王动怒了,洒下金刚砂。这一来,歌利王非常恐怖,赶紧跪下求修行人饶他,修行人说:「大王,我心中毫无嗔恨。今我发愿,如我真实并无有一念的嗔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修行人发了誓愿后,不可思议的事发…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