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知道苦,才不是苦,他是应该值得恭喜和庆幸的。一个人不知道苦,那才真是苦,往往会后悔莫及。年轻的时候,身体强壮,尽贪口味上的刺激,酒、肉、烟、咖啡、浓茶,毫不顾忌,一旦发现胃出血,照X光说是胃溃疡、胃癌,赶紧停止喝酒,可惜已经迟了。这里不过是举一个例子,如果举一反三,这类日常生活中的悲剧,真是道不胜道!
佛法中概括的说,苦有八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现在我提出几项,想问各位:在座的可有人没有过病苦?出生以来,没有生过病,或不以为病为苦的,请举手。(无人举手)
在座的可有人没有过和亲人别离的痛苦?这包括了生别或死离。没有过这种痛苦回忆的,请举手。(无人举手)
在座的可有人并不觉得有老的痛苦?今天在座的年轻人很多,我想不如将问题反过来问。在座的倘有人已经感受到有老的苦痛的,请举手。(几乎都举手)
哎!我没想到有这许多同修已感觉到有老的痛苦!
接著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在座的可有人有「求不得」的苦?求不得的意义广泛得很。例如,小孩跳跃著跑进房来,伸手向妈妈讨糖吃,妈妈说:「NO!」小孩嘟起了嘴,眼泪汪汪地慢慢走开,这是求不得的苦;失业了,找事做,东碰钉子,西遭冷眼,这也是求不得苦;家中老小四口,靠救济金不够,眼见孩子们日渐瘦弱,心中尽是难过,但苦无办法,这也是常见的求不得苦。这些求不得的苦还是合理的苦,至于情场失恋,赌场输钱,官场失意,商场亏本,则更可以使人倾家丧身,这种求不得苦,往往是贪心愈重,苦痛愈大。自古以来,不分中外,这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各位在座的同修可能有人会说:「我是凡求皆得,从没有求不得苦。」从没有求不得的苦的,请举手。(无人举手)
现在我想请问各位一个问题:「您到大觉寺来,为的是什么?您们求神拜佛,诵经念咒,为的是什么?您们修净土、参禅、学密又都是为什么?」说是好奇吧,在最初接触佛法的时候,也许有些好奇的成份在内,可是这种成份不会持久。所以极大多数的人之所以学佛,都是因为明白了人生有痛苦,而想求离苦解脱的方法。听人说,佛法会教您这种离苦解脱的方法,所以您来信佛教,发心修行。到大觉寺来也是为了要多了解一些佛法的内容,多懂一些修行的方法,您说对不对?
所以「知苦」而后发心,要寻求灭苦的方法,有了方法,您再依照这方法去学习、去精进,我们就称为「修行」。知苦、发心、修行三部曲,为方便解释起见,作为第一阶段,而苦是这一阶段的前导,是主因。
所以我说:知苦的人是值得被恭喜庆幸的。
等到佛法接触稍稍多了,有一种新的观念会在您的心中慢慢滋长,这种观念用中国的文字来表达,叫做「空」。这种观念是说一切的一切荣华富贵,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什么也带不走,那么人辛辛苦苦,究竟为的是什么呢?说是为了子孙,一个人两眼一闭,子孙的好坏,是否还能照顾得到呢?说是留芳后世,可是后世人称赞您,您还听得见吗?这种思想给人带来一种灰心、消极、失去意义的苦痛。各位,这种「空」不是佛所讲的「空」,而是不够了解佛所讲空的意义而误解的「空」。这还是苦,并没有脱离我所讲的第一个阶段,不过比前面所讲的苦,更深了一层而已。
各位可曾注意,我们前面所讲的知苦、发心、修行,都有一个共同的中心。是谁知苦?是谁发心?是谁修行?答案是「是我知道人生有苦,是我发心,是我想修行,是我在修行」对不对?所以在这第一阶段中,「我」的观念,实在是一切的中心。一切的体会、思想、行动,可以说都以「我」为出发点。
因此在第一阶段中有两个重点:一是知「苦」,二是有「我」。
那么什么是我今天要讲的「空」呢?
第二、空
禅宗的六祖慧能在他开悟的时候,说了这么两句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听懂了这两句,就进入了我今天要讲的「空」,也就是修行中的第二个阶段。「自性」即是「本性」。「何期」,是本来没有想到,现在忽然明白了的惊叹词。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原来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清清净净的。而什么是清清净净呢?即是「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最后一句是说,可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觉到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物质及思想,即所谓万法,却又都是在这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您说奇怪不奇怪?所以六祖慧能不禁惊叹!
我想举两个例子,都是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已不足为怪,不去仔细研究的现象,希望因此可以增强我们对自性清净,却能生万法的真理的了解。
各位,如果在一处极热闹的场所,譬如联合国大楼吧,看到一面极大的镜子,这镜子里面一天到晚显现出各式各样的人形,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阿拉伯人、非洲人、中国人、印度人,又穿著各色各样的服装,无奇不有。可是这些影像是不是在镜子之外呢?不是。是不是在镜子之内呢?也不可能。这些影像,此去彼来,有没有影响或改变这面镜子呢?一点也没有。
各位,这面镜子本来是一片清净,可是能显出万万千千的影像,虽然显出万万千千的影像,可是镜子本身并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也不会动摇,也没有改变。如果没有东西在它的前面,它还是一面清净的镜子,您仔细想一想,这种现象奇怪不奇怪?
各位有没有念过《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讲的耳根圆通?您如曾在纽约庄严寺住过,您便会体会到观世音菩萨所讲的「闻性」,在清晨二、三点钟的时候,一觉醒来,耳边是一片清净。可是即在这一片清净的闻性中(即是听觉),忽然生起风吹落叶的声音,是这么遥远,好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又忽然生起小鸟的歌声,继而虫鸣,于是听到远远传来钟声,心中就生起原来法师们已在上早殿了。这一天您倘能细心体会,您会发觉,在您的原本一片清净的闻性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音调,有柔和声,有暴噪声,有令您烦恼的声音,也有令您兴奋的声音,无奇不有,细细分析,真可谓五花八门,此起彼落。可是虽然出现这无数无量的音声,您的闻性又何尝增加了什么,又何尝减少了什么,又何尝动摇?又何尝有所改变?当您深夜再一心观静时,还不是仍旧一片清净。您仔细想一想,奇怪不奇怪呢?
各位,您看我们能不能仿照六祖慧能的偈子,也来一套:
何期镜面本自清净
何期镜面能显万象
何期闻性本自清净
何期闻性能现万声
各位听了觉得怎么样?我看到有人在笑。
各位,日月星宿,地球万物,所以能游行于虚空之中,是因为虚空是空的,对不对?
如果镜面上涂了一层颜色,将镜面遮住了,是不是还可能显出万像呢?不可能。
如果闻性中先有了某种声音,如聋子只听到嗡嗡之声,是不是还可能出现其他各种声音,也不可能。
所以镜面必须本自清净,才能显出万象;闻性必须本自清净,才能出现万声。
同样的理由,自性(我们的本性)也必须本自清净(空),方才能生万法。这个道理在佛法中称为「性空」。
至于万法怎么会生起的呢?它并不是自己忽而生起的。在镜子的例子中,因为有人走过这镜子的前面,镜中才会显现出这个人的形象,所以「人的走过」是「镜中显人影」的因缘;在闻性的例子中,因为法师打钟,所以闻性中显出钟声,因此撞钟是闻性中出现钟声的因缘。在佛法中就称为「缘起」。
性空、缘起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觉大悟时所证到的道理,学佛的人对这个真理必须彻底了解,才不会走上岐路。懂了性空缘起,就走上了我所假定的修行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您会逐渐走上成佛之道。各位,请重视「逐渐」这两个字,修行急不出来,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操之过急,往往会加强「我见」,反生障碍。譬如帆船航行于大海,只要看准方向,随顺风向水流,继续不断的航行,自有到达目的地的一日,操之过急,反有覆舟淹死的危险。
那么什么是我们修行的方向呢?就是在第二阶段中的「性空缘起」。
既然我们的本性是空,一切都在本性中显现,则宇宙万像、人生一切都不离本性,如影像之在镜中,如声音之在闻性,一切都是同体,这种认识,如能日久薰习,渐渐的,人我分别之心会淡,心胸会扩大,会随时体会到别人的困难和痛苦,生起协助的心,进而达到佛法中的所谓同体大悲,效法观音,千处祈求千处应。并且因为心胸宽大,易和「我当灭度一切众生」的大愿相应。
既然一切都是缘起,则知缘聚乃生,缘散乃灭,一切在不停的变化中,没有永久存在实有的个体,因此对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生起信心,渐渐冲淡执著之心,懂得贪恋的愚痴,而引发不住相的大智,能广修六度万行,若无其事;且能进而效法普贤菩萨的大行,不倦不厌,不以为苦。
大悲、大愿、大智,大行在佛法中就叫「菩萨行」。菩萨行应是我们修行方向目标,也应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南针。
各位,这并不是说,我们明了了缘起性空,就马上能达到大悲、大愿、大智、大行的境界,现在也许还差得很远。可是这正像一位小学里的学生,他是以进大学读博士为志趣为目标一样。有了指南针,有了一定的方向,您就可以向这个方向前进,时时以这个方向检讨警愓自己,看看是否错了方向,这正和大海行舟,有了卫星向导一样。各位,这是我所想讲的修行的第二阶段,无以名之,名之曰空。
这个阶段,可能很长,但依此方针修行,您会自己体会到:逐渐的对苦而不觉其为苦,生起劳而无怨的心情;逐渐的对人对物愈来愈重视,生起勇于助人救物的心态。我相我见日渐消淡。
所以在修行的第二阶段,虽仍有苦,能不以为苦;虽仍有我,但能人我并重,致力利人。
…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