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段所讲就是:如果能闻金刚经,已与佛结了多生多世的缘。若进一步修行,就要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离空,亦离有,将空、有二边都要消除,要离空有二边,显中道实相。离一切相,离空相、有相,证到中道实相。证到中道实相呢?连中道都要跳出,连空、有、中道都要一齐超出,空有双离,全部离出,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好像渡河、过海,过了海,船就不要。成了佛、见了性之后,一切法不需要,所以离了四相、空相、有相,一成了功,全部相、空、有要全部离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此处所讲呢,是从真义的境界来讲。说法有三个境界:一个真谛、一个俗谛、一个中道谛。现在从中道谛的立场来讲,不可说、不可取的;从俗谛来讲,可说可取的。所以分三个立场来讲:这一心三观从俗谛来讲,有说有取;从真谛来讲,无说无取;此处从中道谛来讲,所有说、取全部要超出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处是讲以一切物资种种来供养佛,不如由性分来修之功德。所有以一切物资供养,不如修心养性之功德。因为以物资来供养之功德是有限的,如果修心养性做工夫是无限的。所以大众受持这本经任何四句偈,任何四句偈都比一切供养功德大。因为一切佛法都从这本经出。从俗谛的立场讲,佛法应该修;从真谛的立场讲,佛法是无修无证的。所以从真谛、俗谛来讲不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处是讲阿罗汉有四级:第一级须陀洹,好像大学里第一班Freshman差不多。第二个斯陀含,这个等于Sophomore。第三个阿那含等于Junior。第四个阿罗汉等于Senior。这是阿罗汉四个阶级。这四个阶级呢,都要离开「相」。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非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应住非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此处讲「心净则国土净」,这段就是这一句解。所以须菩提,不应住色生心,所以大众不好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住个有相而生心。大众发菩提心,不好住有边而生心。另一边呢,不应住非色而生心,不好住空边而生心。鸠摩罗什译了「有」的边,他没有译「空」的边,所以译经常常最重要的也会译错、译漏的。所以不应在「有」的方面生心,不应在「空」的方面生心,应在中道而生其心,这是空假中一心三观的教理,即是法华宗一心三观的教理,完全是「心净而土净」。这段这样解就得了,解两句话就得了。这个心好像明镜一样,物来即现,物去不留,如镜中花、水中月,心清净,来无影,去无踪。现在第二品完了。
现在第三品,般若本义品。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开示汝。﹞」】
又漏了「开示汝」这几个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处讲,大众从性分做工夫呢,比从相分做工夫,是没得比较。如大众从相分做工夫,以种种金银珍宝供养佛,不如从性分做工夫。性相两样。从心性入手,功德无量;从相分入手,功德有限。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凡是一切经典所在之处,等于一切佛之真身舍利,所以一切天龙八部都供养的。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此处重覆说,大众修佛、修法,要你修心养性,从性分来修,则功德无量,不好从相分来做工夫,不好从形式来做工夫。以前佛出世都是从性分来做工夫的,现在一代一代变成从相分来做工夫,从仪式去做工夫,不过同佛结结缘而已。最重要从性分,不好从相分。原始佛教从性分做工夫,现在佛教一代不如一代,从相分做去了。如华严经所讲:「离诸和合相,是名无上觉。」佛以「觉」言:外觉离一切相,内觉空一切相。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这个得符「真空无相」之旨呢,这样就是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一波罗蜜呢,即布施。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此处讲忍辱度,因为释迦牟尼佛前生是常不轻菩萨,如法华经里讲他前生行忍辱波罗蜜,见任何一切众生都顶礼,促他成无上正等正觉,修这个忍辱度的。当时前生,被歌利王节节割截身体,非但不生憎恨心,他还以发菩提心报怨。俗人讲「以德报怨」已是好的,不过佛经还要将个心扩大,以大菩提心报怨,所以他成佛后,先将歌利王度了。所以佛就是行这个不颠倒心,实行这个波罗蜜,还要一切怨亲平等普度,尤其是发菩提心报怨。这个发菩提心报怨,大众应该要修学。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
此处不好在有相方面来生心。
【「『不应住非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不好住于无相,不好住于空处来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应离开二边际而生其心,就在中庸,即在中道处。心无所住,一个空、一个有、一…
《5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吴润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