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现象,他持续不断地观察身上灭去的现象,他持续不断地观察身上生起和灭去的现象。」
每一个感受生起之后就会灭去,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当你修习内观时,你会开始经验它。无论感受有多不愉悦,它生起之后就一定会消失;无论感受有多愉悦,它只是一种振动,生起之后又消失。无论是愉悦的、不愉悦的或中性的感受,无常的特质都是一样的。现在你正在经验 anicca(无常)的实相,你不是因佛陀这么说,也不是因经典或传统这么说,甚至也不是因你的理智这样告诉你而相信,你是因你直接经验 anicca(无常)的实相而接受它,这就是你如何将听闻得到的智能和理智了解的智能转换成亲身体验的智能。
唯有体验无常才能改变心的习性模式。觉知身上的感受并了知每件事物都是无常的,你保持平等心,不起贪爱或憎恨的习性反应,如此持续不断地练习,就能在心的最深层面改变习性反应的模式。当你不再产生任何新的贪爱和憎恨的习性,旧有的习性就会就生起然后消失。如实观察实相,你就会从所有的贪爱和憎恨的习性中解脱出来。
西方心理学家所提到的「意识的心」,佛陀称这部分的心为 parittacitta(心「非常小」的部分),这个意识的心并不知道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心正发生什事。在 parittacitta(意识)与心的深层(无意识)之间有一道极大的鸿沟。内观打破这道鸿沟,把你从心的表层带到心的最深层面,触及这个潜藏的 anusayakilesa(随眠烦恼)。
这个我们称为「无意识」的心并非真的毫无意识,它时时刻刻都在觉知身上的感受,并且不断地对这些感受起反应;如果是不愉悦的感受,它就起憎恨的反应;如果是愉悦的感受,它就起贪爱的反应,这就是无意识的心的习性模式,它的行为模式。
譬如,你正在熟睡,一只蚊子来叮你,使你生不愉悦的感受,意识的心并不知道有事情发生,但无意识的心却立即察觉有不愉悦的感受正在发生,并起憎恨的习性反应。虽然你意识的心正在沉睡,你仍会赶走或杀死蚊子,但不愉悦的感受仍然存在,于是你抓痒,当你醒来之后,如果有人问你整晚有多少蚊子来叮你,你是不会知道的。你意识的心觉察不到,但无意识的心却知道,且不断地在起反应。
另一个例子,当你坐了大约半小时,一些压迫的感觉从某处生起,于是无意识的心起了反应:「有压迫的感觉,我不喜欢它!」于是你改变坐姿,无意识的心总是与身上的感受有所接触,你移动了一下,不久后你又动一下。观察一个人坐着十五至二十分钟后,你会发现这个人开始坐立不安,这里移动一下、那里又移动一下,当然,他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做什,这是因他没有觉知感受,他不知道自己对这些感受起了憎恨的反应。这当中的障碍就是无明。
内观打破了这道障碍,消除无明,于是你会开始了解感受如何生起,贪爱和憎恨又如何紧接着感受之后生起。当愉悦的感受生起时,就会有贪爱,当一个不愉悦的感受生起时,就会有憎恨,而每当起贪爱或憎恨的习性反应时,痛苦就随之而至。
人若不打破这种行为模式,贪爱和憎恨就会不断地生。佛陀教导我们如何走到痛苦生起的根源-贪爱和憎恨的习性反应。我们一定要找到贪爱和憎恨的根源,并从这个层面来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痛苦及痛苦的生起,如果不观察这两者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如何止息痛苦。痛苦随着感受而生起,如果我们对感受起反应,那么痛苦就会随之生起;如果我们不对感受起反应,我们就不会受苦。无论有多么不愉悦的感受,如果你不起憎恨的反应,你保持平等心并微笑以待,你了解这一切都是 anicca、无常,那么整个心最深层的习性模式已在改变。
透过内观修习,人们开始净化各种心的杂染-愤怒、激情、恐惧、自我等等,在几个月内或几年内,人的这个改变会变得十分明显,这就是内观的益处—此时此地的益处,你会在这一生中就能体验这个益处。
在最深的层次善用佛陀的教导,不要只停留在教义的表层,要走到你贪爱生起的根源:
Vedana paccaya tanha; vedana-nirodha tanha-nirodho; tanha-nirodha dukkha-nirodho.
「受缘爱,受灭则爱灭,爱灭则苦灭。」
当一个人体验到涅槃实相时,他会到达超越整个感官范畴的这个阶段,所有的六根就会停止作用,不可能与外境有任何接触,因此感受就会停止,到了这个阶段,他便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首先,你必须到达能够觉知所有感受的这个阶段,唯有到达这阶段,你才能够改变心的习性反应,在心的最深层面,以这个方法、这个步骤用功。如果你是在心的表层用功,你只能改变心的意识部分-你的理智,你并未到达问题的根源-心的无意识层面,你并未去除 anusayakilesa-深植于内心的贪、憎不净杂染,这些杂染就像沉睡的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
要善加利用这个绝妙的方法,从你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你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佛陀的道路是要体验实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