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34 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P18

  ..续本文上一页住真宗,唯大士暴露殆尽。

  已上(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此疑因上真化非一非异之喻而来。意云:若就非一,化唯虚假;若就非异,又唯冥合,归一法身,即化身终无自体。若尔,则能说之佛既虚,所说之教岂实!持说不实之教,宁有福耶?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通曰﹞以布施较量持经功德,凡人见矣!无非重重发明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之意。知布施而不知般若,即住于相;能持经而不住于相,即真布施。始以七宝布施,不如持经之能至宝所也。既以身命布施,不如持经之能证法身也。既以供养诸佛,不如持经之能自得佛也。得成于忍,能作佛之因,岂布施之因可比乎?如如不动,能证佛之果,岂布施之果可同乎!重重赞叹,意各不同。

  持经者为人演说,即是法施。不取于相,如彼真如湛然不动。说法者如,传法者如,能使人人皆证法身,功德可胜道哉!

  刊定记曰:「若有人」至「其福胜彼」,明说法功德也。发菩萨心者,谓有菩萨济生利物之心,故能以此受持,亦能以此为人演说,经文但明持说功德,而论乃谓化佛说法,有无量功德者何?盖化佛是说法教主,持说是弘经之人,所弘之经,是佛所说,佛之所说,离言相故,功德无量;弘经之人,若能离著言说,其福胜彼无数世界七宝布施者也。

  弥勒菩萨偈曰:「化身示现福,非无无尽福。」

  谓持经者,亦即化身之示现也,故获福无尽。云何演说便获如是功德耶?如无演说是名为说。

  弥勒菩萨偈曰:「诸佛说法时,不言是化身;以不如是说,是故彼说正。」

  谓第一义中,无世出世,若法若物,少有可说,能如实义。如是说者,是名为正。上如即似义,下如即真如。似于真如,故曰如如。谓佛有说,皆如真实,说法之人,如彼真如,无有分别。不取能所说相,不说我是化身,不说我是说法之人,将不知谁是法身,谁是化身,谁是能说,谁是所说,如斯演说,量等虚空,其获福无尽以此。

  傅大士一日讲经次,梁武帝至,大众皆起,唯士端坐不动。近臣报曰:「圣驾在此,何不起?」士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此所谓如如不动者。非徒言之,实允蹈之矣!

  又佛鉴和尚示众,举僧问赵州:「如何是不迁义?」州以手作流水势,其僧有省。又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岚偃岳,本来常静;江河竞注,元自不流。如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若于诸尊言下,能于动处,识取不动,又何疑于化身非是法身!

  已上(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竟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

  此疑从上演说与不动而来。既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则佛应常住为众生说法,何故又有入寂之相?未入寂时,尚能演说,既入寂已,如何说法?将谓无法可说,即成断灭,将谓法身说法,何故入寂?不知甚深般若之智,不如是观也。为遣此疑,故经云: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唐译云:「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无量无数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广为他宣说开示。由此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云何为他宣说开示?如不为他宣说开示,故名为他宣说开示。」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傅大士颂曰:「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通曰﹞此经名金刚般若,甚深十喻,乃其本旨。所谓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性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唯除妙音如响,余列为九喻。虽名相稍有不同,大都可以意会,此甚深般若观智,虽佛事如梦,虽佛身如影,正达一切业如幻。自三十七助道品,乃至菩提涅槃,一切如幻,本大般若破相宗也。

  持经说法者,深解义趣,能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能善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幻等皆无实性,倏生倏灭,愚人见之谓有生灭,智者观之原自非动,本未尝生,本未尝灭。既无生灭,即无来去。以是诸佛涅槃,不住于有为法中,亦不住于无为法中,既不住于生死涅槃,常自如如。尘说刹说,本未尝间(编者注:「间」疑是「闻」)。又何泥于入寂之相哉!

  弥勒菩萨偈曰:「非有为非离,诸如来涅槃;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观相及受用,观于三世事;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

  此明诸佛涅槃,非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以不住涅槃,不住世间故。特示现世间行,为利益众生故,所以不住于有为法者,以有妙智观察九种法故。九者谓何?

  观见如星,能见心法,非不炯炯,正智日明,即隐不现。

  观相如翳,所缘外境,皆是妄现,如毛轮等,原非实有。

  观识如灯,依止贪爱,非不照了,念念迁谢,相续不已。

  观器界如幻,世间种种,从妄缘生,幻力变起,无一体实。

  观身如露,暂时住故,见日即晞,一遇无常,便从衰谢。

  观所受用如泡,由根境识,三事和合,苦乐受用,各成各散。

  观过去如梦,所有集造,同如梦境,因忆乃生,原无实事。

  观现在如电,生时即灭,刹那不住,虽暂时有,倏忽便亡。

  观未来如云,识含种子,若云含雨,能与一切为其根本。

  若能以金刚般若妙智,观于此九种法:

  (一)观见境识,即是观察集造有为之相;

  (二)观器界及身受用,以何处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即是观其目前受用之法;

  (三)观三世差别,是何有为行,即是观其迁流不住之法。

  由此观故,便能于诸有为法中,获无障碍,随意自在。为此纵居生死尘劳,不染其智;设证圆寂灰烬,宁昧其悲。故得无垢常自在者,即是如如不动,本无入寂之相也。若能作如是观者,既不住于有为而取于相,亦不住于无为而离于相,以此自度,即以此度人,所以护念付嘱诸菩萨者,唯此一偈,最为吃紧,岂可以粗浅之见妄窥测乎!

  昔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志公曰:「大士讲经竟。」雪窦颂云:「不向双林寄此身,却于唐土惹埃尘。当时不得志公老,也是栖栖去国人。」此挥尺一下,如电如幻,将金刚大意,弹指道破。非志公妙智,几乎虚发矣!

  又长沙岑禅师因僧亡,以手摩之曰:「大众!此僧即真实为诸人提纲商量,会么?」乃有偈曰:「目前无一法,当处亦无人;荡荡金刚体,非妄亦非真。」又僧问:「亡僧迁化后,向甚么处去也?」沙曰:「不识金刚体,却唤作缘生;十方真寂灭,谁在复谁行。」雪峰亦因见亡僧,作偈曰:「低头不见地,仰面不见天;欲识金刚体,但看髑髅前。」又僧问法眼:「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眼云:「亡僧几曾迁化?」僧云:「争奈即今何?」眼云:「汝不识亡僧。」此诸尊宿发明金刚之体,原无生灭去来故。知如如不动,是古今说法式也。

  已上(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竟

  二十七疑圆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刊定记曰:佛说是经已者。本为空生致问,故佛答降住修行。答问既终,便合经毕。仍以蹑迹起疑,连环二十七断,洎乎此文,疑念冰释。既善吉无问,故能仁杜宣,一卷经内,虽兼有师资,以其就胜,故但云佛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者,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利养所染故;(二)说清净,以如实知法体,说理如理,说事如事故;(三)得果清净,依解起行,得无漏故。

  其在会者,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名为常随四众,闻是经典,信心不逆,可勿论已。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上自无色界,及色界欲界诸天,所谓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兼在其中矣!但举人及阿修罗,所谓胎卵湿化,兼在其中矣!一切皆能信受奉行,所谓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者,已灼然可据。然则世尊所以护念付嘱诸菩萨者,宁有外此施设哉!

  古灵赞禅师遇百丈开悟,却回受业。本师问曰:「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师回首视之。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本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遂有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本师执经,问曰:「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师曰:「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本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师乃登座,举唱百丈门风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本师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百丈数语,固足概括金刚要旨,能令闻者惕然感悟,不复向故纸中钻求。谁谓后五百世,生信心者,难其人哉!

  

《34 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