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傅大士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通曰﹞菩萨利益众生,须行六度万行,六度之中,般若居其一。修般若是法身因,修余五度是报化因。如上降伏微细四相,但于理谛上降伏;此下修行六度,教以事谛上降伏。修福不修慧,则法身不圆;修慧不修福,则报化不圆。故般若常为五度之先导,五度不得般若,即不名到彼岸。前云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四者具足,即名降伏。既能降伏,即能离相;既能离相,即能行于不住施也。故修行即下所显示六波罗蜜相应安住降伏是也。
何谓相应?但行施、戒等,不能离相;或能离相,不行施、戒等,皆非相应。直于行施戒等处离相,离相处行施戒等,方得名为相应行也。故谓菩萨于佛法中不应住于事相而行布施。
施有三种,义该六度。一者资生施,二者无畏施,三者法施。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由持戒忍辱故无心害物,设有冤家亦不仇报,不生怖畏也;法施者,由精进故,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由禅定故,如鉴止水善知彼情;由智慧故,如理如事不颠倒而说法也。
弥勒菩萨偈曰:「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一即资生,二即无畏,三即法也。
云何不住于相?谓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不希求意外诸境而行布施。一谓爱著现在自身故而不行施,二为报他过去之恩故而行施,三为希望未来富饶果报故而行施。此令一切皆遣,不论心境空有,起心动念,即乖法体。直须施时其心平等,不见施物,施者,受者,方成无住也。
弥勒菩萨偈曰:「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为自身故,即有存己不施之过;为报恩、果报故,即有求于异事之过。
不住色等,但举六尘一科;若尽举,自五阴、六根、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及三十七助道品,至菩提涅槃等,凡八十一科,俱应无所住。如是修行六波罗蜜,因得清净,故曰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谓菩萨于第一义中,施者、受者及以施物,名义智境诸想不生,是即伏心因以清净。
或有难云:既于施等离其相状,如何当获福德利益?为答此故,说生福甚多,彼菩萨不离世谛故行于布施,不离第一义谛故不住于相,不住于相即是降伏,布施清净即是安住。兼福修慧,慧不偏枯;兼慧修福,福难比量。譬如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遍一切处,高大殊胜究竟不穷,非思量所及。而菩萨修因清净,无相可得,其感果报福德难思亦犹乎是,福足慧足,名两足尊,是极果也。故曰此乘功德满。于是结劝之曰: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魏译云:但应如是行于布施。
据须菩提问处应云何住?惟恐不得其住,而世尊教之行于布施不住于相,令于不住用心,何相反也?盖不住而住,即住真空。如鸟不住空,却能住空,若住于空,即不住空也。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三昧经云: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故菩萨当如其所教以无住为住可也。
昔洞山问僧甚处来?曰游山来。山曰:「还到顶么?」曰到。山曰:「顶上有人么?」曰:「无人。」山曰:「恁么则不到顶也。」曰:「若不到顶,争知无人?」山曰:「何不且住?」曰:「某甲不辞住,西天有人不肯。」山曰:「我从来疑著这汉。」天童举赵州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拈云:沈空滞迹,犯手伤锋,俱未是衲僧去就。直须莫入人行市,莫坐他床榻,正不立玄,偏不附物,方能把住放行有自由分。」此二尊宿,深明无住之旨,乃知曹洞无上真宗。二边不立,中道不安,是般若真血脉路。
已上正答竟,此下蹑迹断疑
﹝通曰﹞已上问答,遣须菩提之微疑,显如来之正脉。普度众生,摄归于如来藏海;修行无相,玄同于诸佛法身。泯智障于佛地,等法界于虚空,涅槃住而无住,诸法为而无为。福德威力一切成就,便合经终入流通分。缘善现所问,以趋寂违度生,以度生违趋寂。情生分别,两不圆融。世尊建大法幢,与之决破,谓度而无度,何碍于寂;寂而无寂,何妨于度。要令调伏布施等事,远离取相之心。无住而住,即是常住。此中微妙,尤难晓了。念而无念,相而无相,说而无说,证而无证,种种相违,能无疑乎!前疑既息,后疑复生,疑心不息,即非降伏。若谓无疑,执著安住,即是成心,成心不除,住非所住,故种种调伏,凡以断微细之疑也。
此经但言其断,不言其起,其起处至微,难以言显。唯世尊佛眼,一一照烛,不待其问,而默为断之。此等金刚慧,岂凡情所可测耶!
弥勒菩萨偈曰:「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此偈授之无著,无著转授之天亲,无著于此经分为十八住,天亲于此经分为二十七断疑,或一住中有两疑三疑,或一疑中有三住四住。其论各不同何哉?无著以第一住配十住发心等位,第二住配十行位中前六行位,第三住配七行位,第四住配八行九行十行位,第五住至第十四住配十回向位,第十五住配四加行位,第十六住当世第一地,第十七住当初地,第十八住从二地已去,乃至佛位,通名如来地。是经以无相为宗,岂合列位浅深,虽则情惑渐薄,位地转高,义相稍同,略为配摄,未尝不可,然牵合他经,滞于名相,而甚深义趣,反为所掩。此天亲所以特主断疑,遵弥勒旨也。后来受持是经者宜共遵之。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菩萨施时法亦不住,云何以相好故行于施耶?百福相等功德法聚,名为世尊,若不住法,云何得成诸佛体相?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傅大士颂曰:「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虚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通曰﹞法身如来者,来而未尝来也,故曰如来。凡夫见其来,执之为有相,恒住于有以为修因。二乘见其不来,执之为无相,恒住于无以为修因。菩萨已知报化非有,离凡夫见;已知法身非无,离二乘见;但趣向佛乘,犹存法爱。今闻六度修行之时,自六尘以至菩提涅槃,一切诸法不应住著,将何所持循而证法身耶?佛以法身若即相者,则即相可以见如来;法身若离相者,则离相可以见如来。即之不可,离之不可,故不应住于法而证法身也。不即则见其未尝来,不离则见其未尝不来,故曰即见如来。三谛圆融,因果一契,方与无上菩提相应也。
刊定记曰:佛问须菩提,于汝意中,还可用三十二相之身,见法身如来,为不可耶!空生见佛举相以问,即知不得相求,故答云: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恐末代众生不达此理,取相为真,故复自征其意云:以何义故,不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耶?以如来所说三十二相之身,即非法身之相故,以三十二相者,由多劫修行成就,堕在有为之数,当为生住异灭四相所迁,况对机宜有无不定,焉可将此而为法身?若法身佛体者,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无有变迁,不可破坏,异此有为,故说三十二相不是法身相也。
弥勒菩萨偈曰:「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三相即四相,以住异同时,故合为一耳。此须菩提所见,已知法身无相,犹未明法身不离乎相也。故佛印可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之相,皆从妄念而生。妄念本空,无有自性,念尚无性,况所现相而实有耶!不但三十二相如幻不实,凡世出世间一切圣凡等相皆非实也。相既非实,非相即实,将无离此虚妄之相,别求无相之佛耶!故又遮之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法身无相,非离诸相外,别有法身也。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但亡分别,相自不生,相既不生,唯一真实。此真实者,即寓于虚妄之中,即真即妄,即妄即真,人但见其相,我见其非相。如相马者,得之牝牡骊黄之外,即见真如自性法身如来也。
宝积如来解曰:如来真身本无生灭,湛然常住,托阴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此凡相各别。故云如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颂曰:「凡相灭时性不灭,真如觉体离尘埃;了悟断常根果别,此名佛眼见如来。」不但三十二相,相即非相,是名如来。凡世出世间一切诸相,相皆无相,无非真如无为法体,一真平等无二无别,总法界性为一法身。如是见者,由证乃知,故不以虚妄之相见如来,而以微妙之相见如来也。法身既不可以相见,亦不可以离相见。则求佛者,固不可以执相求,亦不可以离相求。果本无住,因亦无住。若能远离众生希望,不住于有;乃至法身亦无所得,不住于无;恒如是行不住于相,即于佛身速得成满,又何疑于因果不相符耶?
天童举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法眼云:「若见诸相非相,即不见如来。」拈云:「世尊说如来禅,法眼说祖师禅,会得甚奇特,不会也相许。」万松自赞其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眉毛眼上,不费半星气力,向释迦法眼分疆列界处方便讲和,一统天下,岂非好事!天童如来禅祖师禅,更不敢妄生分别,会得奇特且置,既不会;为甚也相许?不见道打破大唐国,觅个不会底不得。」以上诸尊宿,发明诸相非相一种消息,不妨各出手眼,非觌面如来,固不能操纵如此。
已上(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竟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无住…
《34 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