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乐。三乘果是后利。利乐有十义。如唯识疏。此中唯在。第四牢固。谓后益毕竟果体。现益毕竟因体。俱名毕竟。第六异相未净菩萨者。谓地前信行地。未得净胜意乐故。于彼菩萨不可善摄中。此善摄法最为胜上。毕竟难坏。能利自他。更无过上。为二世益。解付嘱中。亦三。初标问。次列。后解。善友所者。谓将入涅槃时。根熟菩萨为所入处。为根未熟者之善友故。故知天亲依根未熟说后付嘱。付嘱与根熟。无著说在入涅槃时。解不相违。以根未熟为能入者。其根已熟。为所入处。其根已熟。法尔教化。佛教根熟。汝既得已。可转教他。由此未熟不失善友所入之处。法尔根熟。悲愍未熟。佛令转教。令根已熟转生尊重求佛教故。
下解正宗。第二以发起行相总文。初二句问。后二句答。答有三意。一答。由三乘菩提果各差别。唯问大者发大乘心。最胜乘者所趣究竟果故。能广益故。不问余二。二答。以能化法化所化生。后得果时。有三身果别。若问发行菩萨乘者。能以三乘法化所化生。令得三菩提。二乘不能。故不为问。三由三乘者菩提有异。涅槃无差别。大乘菩萨断二障。证二理。行二利。成二智。唯问趣此不得取余。三问别义如前已解。
下第三段解行所住处中。文分二。初解赞印中善哉言。后解正陈。以须菩提问。顺可深理。是五问中。为欲利益有情故问。佛赞其问。故言善哉。重赞叹之。然菩萨行见善说者。施言善哉。今以须菩提问契玄宗深可道理。重言善哉。准十地论第一卷。解善哉云。所说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三。一所缘谓净慧。二体性谓说诸地未曾说法。三果谓具十力等无障碍。佛菩提故。此亦如是。准彼应说。
正陈之中。大分为三。初明信行地。次后卷中为证道下解净心地。后上求佛地下解如来地。说彼彼地。令住前前下位欣趣。下皆准知。初文分四。初解摄住处在十住位。创则安其心于彼。彼法行犹未胜。故名为住。次自此后。余住处中下第二解波罗蜜多净住处。次为欲得色身住处下。第三解欲住处。合欲得色身法身二住处。为一欲住处。此上二住处在十行位。行六度诸行胜故。名之为行。次后卷初已说欲住处竟下。第四解离障碍住处。在十回向位。凡所修行皆为回向。立回向名。依前略为八住处中。初六住处说为三地。以彼八住处中。后二住处通诸住处。非别配地故。后卷初云。今说离障碍住处。有十二种障碍对治。十八住处中。合十二为第四离障故。前十六住处为信行地。分为四文。初二各一。合二为第三。合余十二为第四故。或分为二。初解摄住处。后解余三住处。以波罗蜜住处。文初云。自此后余住处中有五种等。合明以下文各以五义解之。故合为一段。初名摄住处。若远解者。亦发大心。远期摄受大菩提故。近解释者。发心已。摄受正法。摄众生故。通二解者。发期愿。摄受正法成佛利生。近远二摄皆在中故。前十八住处中名发心。是种性发心。初所起行相为名。此名摄者。以当成果及能利众生。而为名目。文分为二。初别解四心。后总答三问。依天亲论。初文为四。初解广大心。即是初住。次所有众生界施设住施设已者下。解第一心即第二住。次如是无量众生入涅槃已者。解第三常心。即次四住。何以故。若众生相命人相。相则不名菩萨下。解第四不颠倒心。即后四住。如中卷释。弥勒天亲总科文意。此中别释。释彼所无。初文分二。初解总所有众生文。与罗什同。单言一切众生故。后卵生下别解三类。流支重言。所有众生众生所摄。大唐本云。所有诸有情。有情摄所摄。初言有情总谈也。后言有情者。世间有二。一有情。二器。今有情世间类摄之所摄。不是器世间类摄之所摄。又不佛化众生。菩萨观行有五无量。如障广说。一有情界无量。二法界无量。三世界无量。四所调伏界无量。五调伏方便界无量。今总言所有众生。在五无量中。初有情界无量有情摄所摄。是第五调伏方便界无量。此调伏方便界无量。名为能摄。是诸有情之能摄故。为此有情能摄之心所摄者。即所堪化一切有情。初总欲化度。先观有情。有情无实。唯有诸法。以为自体。彼诸有情必住世界。依彼界处。观察所化性欲胜解所调伏异。然后应彼设调伏方便。由初有情。数非一故。名为无量。故经总言所有诸有情。乃至最后设调方便。亦复非一。故言所有有情摄所摄。初所有言。贯通下人法。人法即是五无量中初后二种。令初发意当成初观。故举初后。以例中三。广大第一等义皆如玄记说。五无量如章说。恐繁不引。
卵生等者。别显三类分三。初总标差别。显前文总。次略举三别。后配别三。受生依止二义。可知境界别者。无所有处已下。乃至欲界中。除住无想天。二无心定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此五有情外。余皆有粗境。有明利想。名为有想。显五位中无六识故不缘境界。皆名无想。在有顶地。极闇劣故。即以无少所有地法。而为境界。不如于前有想地。境界粗显。心想分明。名非有想。亦不同前五无心位全无心想。名非无想。有少细想。无粗明想。是故双非。想能取境分齐像貌。对境名想。外道多计为生死因。故偏说想。不名有心心所等举想。摄余诸非。色蕴色像之身。相状易知。心以想微隐。故对依止名有色等。不名有心等。死灭为终。生起为始。因初有后无。故依生类。名为卵生等。不名卵死等。此显初心愿意所化。总说一切无不周尽。应依界趣地居止等种种义门分别此三。问故不明界趣所化。但明此三。答受生通五蕴。总也。依止于五蕴中。色非色蕴。以辨差别。境界复依四非色蕴。能有境界。而显差别。从粗至细。展转而谈。亦显界趣。在于中矣。欲令舍生死而得涅槃。故说受生。欲令舍无常色等得常色等。故说依止。欲令断除分别因故。故说境界。心想为分别因故。断此疑想。成无分别智。又外道说想为生死之因。无想为涅槃之果。今说彼俱生死可度。更不说余。故论说言。受生依止境界所摄。问胜鬘经及瑜伽三十七。有四所化。谓三乘众及无种姓。或依楞伽。说五乘等。此中言总亦摄法尽。何故次须言。我皆令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三乘众入。非第四故。其胜鬘云。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善戒经菩萨地亦尔。岂无种性亦入涅槃。经皆令作佛者。说一乘一道皆得作佛。应解佛意。答有三解。一解。若久学行。识知根性。于无种姓人天善化。胜鬘经文云。若初学行。未识根性。但总发意皆令入灭。此经文是亦不想违。二解。望其愿意。皆令入灭。此经文是。据实而论有无姓者人天善根。不得入灭。彼等经是。三解。彼别此总。理不相违。
解第二段第一心中分二。初解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文。后解皆令入无余涅槃。总中罗什全无。流支云。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此论云。所有众生界。施设住施设已。与能断同。能断云。乃至有情界施设所施设。此中意说。外道尼干说。草木皆悉有命。佛则不尔。于五无量中。彼初说有情界无量是也。此中施设者名也。能诠之名。或名为想。因想起故。或名无体。但是心想之所意解。能起于想。故名为想。或名施设。法本无名。名者皆是假所施设。施设不称法体。非但名。是法上施设。亦是世尊为异外道说草木等以为众生。唯说若有内五蕴者以为有情。能施设者佛也。正施设体名所施设。有情之体皆欲度之。非度外道所说有情诸草木等。亦欲令其入涅槃也。是此中意。论云。谓上种种等者。谓上所说三类差别。种种体相在众生界。为世尊施设有情之名。所辨施。以为有情体者。总牒上来所说众生。
下期化度我皆令入无余涅槃分三。初解何故不愿与余法而愿与涅槃。次解卵生湿生等愿得涅槃义。后解唯设令入无余不说令入余义。初文问云。何故愿此乐果体通世间出世间。何故不愿与世乐果。出世有二。一菩提。二涅槃。何故不愿与菩提果。善戒经第一及菩萨地说。发菩提心。愿令众生得大涅槃及如来智。何故此中唯愿与涅槃。依初解。问故唯愿与此涅槃。不可得义。而不愿与世间之乐可得之果。依第二解。问故唯愿与此涅槃。而不愿与当菩提果。其不可得义。是答之文摄。依初问解答云。生所摄故无过。以皆是生故者。前说四生。而生有死。以生为苦。灭生为乐。世间乐果。增生不灭。涅槃灭生。故愿与之。故言生所摄故无过。以所度者皆是生摄故。与违生涅槃乐果。依第二问解答者。以菩提者不可得义。二乘定性不可得菩提。一切种智故。然依所度化者。皆生所摄。故与涅槃。皆是生故为灭其生。与涅槃乐。同华严经初发心愿言乐普令入涅槃故。非三乘者。皆得菩提故。不说与非一切生皆悉得入无余涅槃。此中说者。如前已解。又解。虽菩提智非皆可得。瑜伽初愿。一意乐普广。二由未解故。发愿与之。此文据实故不说与。更有别解。至下当知。
如所说卵生等者下解第二卵湿生等得涅槃义。谓有难言。四生之内。胎化二生人天所摄。可有令得入涅槃义。湿生卵生多分鬼畜。云何能令入涅槃也。境界三中。有想一种可令入涅槃。既住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天。云何皆入涅槃也。依彼身现身入圣涅槃义。皆悉不得。故为此问。非是余地先已入圣。后生有顶。不能入涅槃。若依此文。不作此解。即生有顶。无入涅槃者。便与一切圣教相违。又言等者。于依止二。现住有色少分。可令入涅槃。现住无色少分。云何亦令入涅槃也。有色中地狱等。不能入涅槃故。一一义中。皆应疏失。初问意言。如此亦有无性有情不入涅槃。此问略无。以宜闻有。不宜闻无。又初发心宜闻总有。不宜闻别无。故略不问。又彼义谓决定不得。故不须问。答有三义。随应料简。八难处生。待时而济出难。根熟必化之故。如小山比丘鸽鬘比丘顶生王等。卵湿二生皆亦可化。此中据总以为问也。答中以有彼类可化之者。但约难处决定为答。
何故说无余涅槃界等者下。解皆令入无余涅槃。义有二。初问。次答。前问可知。何故不总言得一切涅槃。而但言无余耶。然涅槃义诸教不同。涅槃经说。具足…
《20 金刚般若论会释(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