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生活篇)▪P2

  ..续本文上一页此可以进入对方内心。佛法僧三宝、三藏十二部经典、众生都与我们在一起。孤独,是我们认为自己孤独,无助与缺乏安全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安全感。多修善法,多修功德,就会增加安全感,因为缺乏安全感来源于往昔时我们损伤众生。那么我们忏悔恶业。我们缺乏安全感,要认识到缺乏的来源,是因为我们缺乏善业吗?从因果过程当中可以对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做善事,多交朋友,多加强与善知识、善友的联系。

  

  6、当一单独处室之时,耐不住寂寞,莫名的不安,甚至会有邪思意念趁空袭来,如何对治这平常生活中的空间时段。是不是众生都这样需要靠执着才能生存?

  如何对治这种空间时段?要把这些时间用来用功修行,当你有正念的时候,邪思就不会袭来了。要有所缘,念兹在兹不离正法不离三宝,这样身心就能安稳。

  

  7 请问大师,人为什么会孤独寂寞?怎样断除孤独寂寞感呢?

  孤独和寂寞是自己的一种看法,是自己的一种心态、分别。你怎么会感觉到孤独呢?在大庭广众之下,你也会感觉孤独。

  孤独感从何而起呢?还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感受。我们自己怎么界定孤独,我建议在我们孤独、寂寞的时候反省一下自己。在反省过程当中,也许就能认识孤独寂寞的本来面目。我们想不孤独寂寞的时候就能不孤独寂寞!

  当我念一本经书时,我发现,每一句话都能让我共鸣,我的心并不孤独!我和佛菩萨就在一起,和这些法义道理就在一起!

  在寺庙里,晚上非常安静。有的人就会感到很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鬼。

  在看书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鬼,感到害怕。孤独,往往是自己觉得孤独。不投其所好,就会感觉孤独。怎么样断除呢?只要能认识自心欣赏自心,体验当下。

  比如,一朵花开得那么美,为谁绽放?好像为我开放。空气,因我今天的觉知,而感到它的流动。

  一本书,让你和古人交心,成为朋友。打坐,自己观自心,看自己是善心还是恶心,还可以管理它,自心是非常热闹的。能够看自己妄念生住异灭。孤独,往往是自己不能认同自己,不能安住当下,向往寻求!

  自己没有找到自己安心方法、生命意义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独。也无所谓断除,孤独本来是我们自己增益出来的。你的心陷入无明,孤独就出来了。无所谓断除,只要你心态一改变,孤独就消失了。

  

  

  8、人与人相处是亲密无间好呢,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好呢?如果是保持距离,多少才是合适的?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理论上来说,人与人相处是可以保持亲密无间的,是可以达到水乳交融的。这个里面具体来看,需要看往昔时有没有善缘,因为,往往彼此都是带刺的,这个是从哪里来呢?往往从过去的恶缘来。往往走的越近的人,伤害越深。

  有能力改变很好,如果没有能力改变,暂时来看,保持一定距离比较好。习惯、行为、爱好,能够保持和谐很好。有的好朋友,一句重话都没有,那么,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彼此善缘结得好。

  说到保持多少距离,大家都要审时度势,具体分析。如果彼此相处过程当中烦恼太多,负面影响太多,那么,我们就要退离一些,如果退离更多,善缘增长更多,恶缘几乎不增长了,那么,这就很好。这需要我们在具体接触过程当中,好好观察。

  我们领会了原则之后,具体的问题要自己好好观察,好好现实运用。佛法最看重现实体验,没有现实体验,没有人能代替你。中学时学物理、化学,最好玩的就是实验,没有实验,道理往往不能具体把握,通过实验,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我们就知道是水了。

  一个在理论上接受高端教育,一个在现实生活当中检验。我们要从个体体验中体会到佛法智慧的启用。

  

  9、佛法教导人们活在当下,可是,如果病人正在受到煎熬,如何教导他活在当下呢?

  一是认识到人活在世间上有无量病症,这和我们无量劫来造作的业、和今天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从因果上来反省我们生病的原因,因而安然接受。既然遇上病了,就有我们遇上病的因缘条件。有的病人盲目排斥,反倒加重病症。我们安然接受,最起码心态积极。我们在医院,看到医生劝导病人,心态要积极,不积极不面对,也逃不掉。既然逃不掉,我们用什么态度来面对疾病呢?积极面对。从因果角度来展示疾病,就有更为深奥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人可以从因果方面考虑病因,也许对于我们治病很有作用。一是搞好心态,配合医生治疗,活在当下。二一种,用一种般若的心态,面对疾病。身体病了,身体、病都不是我的,如实观照疾病,观照疾病引起的痛苦,不要把自己和疾病及其痛苦,夹杂在一起。

  

  10、如何让病人确立信心?

  要做到真诚、智慧、善巧、方便,如果能够学佛,真诚地把自己的智慧、为人处世做得十分到家,就可以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一个从佛法来帮助,二一个从医疗来帮助,三一个从信心来帮助病人。

  

  11、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增强自己的修行呢?有时需同流合污也由不得自己,生活的历练让人很难承受,请问法师如何善巧呀?请师父慈悲开示。

  我倒不这样看。之所以说同流合污由不得自己,是因为我们故意降低标准,想和大家一样;说明我们周围人事,很大地影响我们。现在我们的社会往往这样,你要念阿弥陀佛,你要修善,人家会认为你不正常。但是,真正学佛人,自己的脑袋,是长在自己身上,不是长在别人嘴上!要有个体承担!同流合污,其实是不自尊不自重!从根本上是放弃自己自尊、自主、自救!同流合污,就是把我们生命交给环境、交给别人、交给业力。是放弃自救性、自觉性。学佛,首先就应该学会自信、自尊、自重、自救,如果没有学会,自己的觉悟性就开发不出来。很多人都愿意放弃自主性,而愿意同流合污,这就是想别人说他好,实际上就是活在别人的价值评判中。一辈子都让别人做主!

  学佛人一定要有自觉性,一定要有自己的承担。人有社会性,但是如果光注重社会存在这一面,难免在社会中迷失自己。我们的生命苦乐不是由别人决定的。我觉得,我们注重社会性的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个体性。

  一个人快乐不快乐,不仅仅取决于社会性,还取决于个体性。在不影响因果原则的前提下,我们要注重随顺社会性。我们发现今天没有个体性的人更多,这种人要想得到真正幸福,我看很艰难。

   同流合污,要找到自己为什么要这样,不要给自己说由不得自己。我们这个世界,人多半还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你的状态,人家往往不太注意。有时候我们花很大功夫化妆,希望引起很高回头率,结果到街上没有什么人注意我们,所以说到这时候,我们就发现,我们盲目随大众,真是冤枉了自己。同流合污,有时候是我们夸大了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而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我们21世纪,太没有个性的人,在社会上只能让人家呼来唤去。我们要认知自我,认知因果原则,立定脚跟做人。这样个体性、社会性就能兼具,这样非常有个体性的人大家也是很尊重的。

   进一步听经闻法,掌握修行诀窍、方法,修行能力就能加强,也就能明白如何在工作中增强自己的修行。

  

  12、如果自己的工作太忙,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学佛,但心里又想学,很着急,要学业务,要学佛,时间怎么合理安排呢

   请师父慈悲开示。

  其实,学佛并不妨碍我们自己工作,也不妨碍我们自己学习业务。相反,我们能够很好地学佛,对于提高我们业务能力,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我们学佛,质量性问题更重要。学佛其实就是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追求自我的净化与圆满。佛法不离世间法,我们学佛与现实生活可以融合在一起,发展我们更清净、更专注、更善巧、更能学习的心,把这样的心与我们日常学习、业务,善巧结合在一起。如果你能找到这种结合点,世法佛法结合在一起,就更好。如果你不能找到,最好找有这方面经验的师父,来开示你。

  比如有开车经验的师父,他开车,可以以更清净、更专注的心来运作。当然,这个方面要求我们智慧要很高,能够把世法与佛法圆融起来。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这种智慧,就要请求外在的善知识。但是我们有没有这种福缘呢?所以,第三个,我们要真实看清楚,学习业务,学习佛法,要分得清楚主次、轻重。如果我们把内心明心见性、安身立命看作要有闲暇才能学习,我觉得无有本末,难有成就,对我们现在以及将来,都会有制约作用。如果每天培养自己向佛学法的心,哪怕就是十念念佛,十念数呼吸,每天都极为投入,这样的时间安排都能做到恰如其分。

  这个问题,要把您一天二十四小时拿来分析。我不了解您的情况,只能这样建议。

  

  13、在工作和生活中,付出很多,但周围的人不满足,认为你是学佛的,就应该吃亏受气 ,请师父慈悲开示。

  如果人家这样高看你,说明你的能力与智慧、包容还有化解能力都能够得到增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周围的人不满意,正是督促我们发心修学。如果我们不能吃太多的亏,不能受太多的气,那么,就不要标榜我们是学佛人,人家就不要求你了。因为,一种身份,相应也有一种责任。

  我们佛教徒的身份,自然也是一种责任。人家认为我们佛教徒应该这样,是一种鞭策和督促。如果没有人要求你,你所受的锻炼,也许非常有限。吃亏是福,受气增长智慧与能力。其实吃亏与受气,一定有因果。假如我们善业、修行足够,就能够减少吃亏与受气。我们通过受气、吃亏来消除业障、嗔恨心,增加福报,增加忍辱心,将来,慢慢就没人拿气给你受了。这个方面来说,应该是个好事。

  

  14、怎么才能把心量打开,在办公室里一起有两个人,我很多时候因为语言很烦恼,怎么样才能和他处好,只要上班我们就要见面,请师父慈悲开示…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生活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