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生活篇)▪P5

  ..续本文上一页不生有染着的贪爱心,而生慈悲心呢,在理事上如何结合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贪爱心与慈悲心实际上就是这么一种的区别,要明白贪爱心与慈悲心的区别,首先就是要懂这个道理,再在事情上结合,就很容易。所以,理上明白更重要,能不能把理弄懂,深入于我们身口意三业很重要。

  我们首先说染着的贪爱心的体相用是怎么样的?然后来说慈悲心的体相用是怎么样的。

  染着的贪爱心往往对夫妻、父母、儿女存在的事情不能认知真实相状,而由于无明认为我有我相,人有人相,众生有众生相。而我们无明就是认为有真实自我,在自己五蕴上认为有真实自我,在夫妻父母儿女身心上也认为有真实对象。当违背万事万物没有自性的认知,以为万事万物不变,这就是一种染着心。

  比方,父母夫妻虽然显现相状,但是随着时间过去,人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呢,会忽略人的变化性,而以为对方没有改变,有一种常一主宰性,这就是一种无明,而这种无明很容易背离现实,这就是一种染着。染着以后,对符合自己心意的,就发生贪爱心,很喜欢。但是因为这种喜欢是发生在染着上的,什么叫染着?就是不如理不如实的认知。我们往往是活在认知过程当中,其实,与对方有距离。比如,丈夫是谁,有什么性格,有什么优缺点,我们的认知与现实过程的本来面目可能不是一致的。一旦我们脱离对方本身真实面貌,而活在自己认知面貌中,贪爱心就基于自我对他的印象而发生。你认识的对方,与真实的对方有距离。于是,你认识当中的对方,与真实的对方有距离。由这种不如理发生贪爱心,实际上由于我们的认知而发生的贪爱心。一旦我们的贪爱心与对方恒一常在对境发生冲突,我们的贪爱心就容易发生打击。

  我平时爱开玩笑,说女同志生活在感情当中,谈恋爱时,因为对方而感动。结婚之后,发现自己的丈夫与自己所认知的有距离,于是常常问,结婚前你对我很温柔,你现在怎么对我不温柔了?这就是自己认知与对方真实面貌差异的挑战。要让对方符合我们的认知呢,还是让我们的认知符合现实当中的对方?这个很重要,否则,容易发生烦恼。由错误认知,而发生染着;由染着而起到贪爱是一种烦恼;当烦恼发生,会扰乱我们内心。比如,我们认知上错误了,会发生烦恼。一个是认为这个人很好,十全十美;二一个是认为这个人与自己不着调,我不喜欢。我们喜欢与不喜欢,也许都不是建立在真实的对方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己对对方的认知上。这一切与对方真实面貌不一定一致。染着就是不如理不如实的认知。这种背离现实的认知,就是染着的体现。

  由这种染着而产生的贪爱或嗔恨,都是我们自己所制造出来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出现,一旦贪爱,就会让我们身心烦乱。恋爱当中的男女是盲目的。我们一旦盲目,就会扰乱身心,这样,将来就会受苦。爱得有多深,也许将来受苦就有多深,担心就有多深。

  爱是这样,嗔恨也是这样。你一嗔恨对方,身心也不能清净。爱和嗔恨,也许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受苦。爱也许会好一些。好像爱得很知足很实在。对方如果能缘着我们爱的形象发展,爱的戏会越唱越真越幸福。而对方不能满足时,爱则可能转恨,相当痛苦,损伤自他与周围人。

  染着到错误认知到烦恼到造作恶业损伤自他,致使受苦。这就是染着的贪爱心的体相用。

  而慈悲心呢,与染着的贪爱心不同,一定是源于清净心。不清净就谈不上慈悲心。我们学佛,要求把染着心净化为、上升为有智慧的清净心、慈悲心。

  慈能予乐,就是见到人我没有分别,人我是一体,人我是空性的,于是从人我一体上来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我们没有我、人、众生相,虽然没有我相、人相,不妨显现为自他的相状。这就是显现即空、现空双运的智慧,就是它仅仅是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本身是随时随地在变化的,而这种变化的本体没有恒一主宰的自主性。所以说,我人众生都是一种空性的东西。能够从空性上去认知,现空双运的时候,清净的智慧就出来了。由这种清净智慧,我们对对方发生慈心。就是我想得到利益吗?我想,那么对方也想。所以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这种没有人我的区分心,而发起人我一体的一种真实给予对方快乐的心,这就是慈心。而且这种快乐不仅仅是世间上的快乐、暂时的快乐,而是非常究竟、圆满,乃至将来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的心,这个叫慈悲心。而慈悲心,不仅仅是对一个人,而是对尽虚空遍法界无量众生都是这样。为啥呢?因为慈悲心对我们自己成为一种素质。什么叫素质呢?就是自己的一种智慧、能力。不管遇上谁,我都愿意把真实利益众生的心显发出来。所以说它没有对象上的选择,而是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选择慈心。那就是真实给予众生真实利益与圆满利益。这个叫慈心。

  悲心就是同体大悲心,就是众生与我都是自心造作,如是执着产生如是人我相。要看到众生都是自他区别在于我们的虚妄分别心造成的。虚妄分别心上有自他区别,而清净心没有分别,自他一体,与法性、心性、真心一体。站在真心本体上,没有自他界限,于是,我愿不愿意离苦?愿意。所以,众生也都愿意离苦得乐,所以,我们能够站在众生心的角度,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解决众生所有痛苦,这个叫同体大悲心。

  慈悲心往往是在如是认知自他一体的真实相状上的智慧基础上,才发生慈悲心,是基于清净智慧的认知。以智慧的认知来产生慈悲的相状就是予乐拔苦,给予众生快乐,自己就得到欢喜;众生受痛苦,也感同身受,这就是同体大悲心。

  作用,就是让自己的心回归于智慧,回归于自觉,有了智慧之后,我们当下就能自立,是非常安稳、非常享受的。有慈悲心之后,给众生也能够带来无尽好处。乃至于我们暂时的人天果报乃至究竟圆满的菩提涅槃果报,都从慈悲心中产生。诸佛从菩提心产生,菩提心源于慈悲心,而慈悲心不离救度一切众生,给予众生一切快乐。所以,慈悲心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

  我们看了贪爱心的体相用,再来看慈悲心的体相用,实际上两种是不一样的。领会了慈悲心与贪爱心体相用的差别,不断思维慈悲心的体相用,深入脑海,在身心世界里生起真实慈悲心,在世上,遇上丈夫父母,乃至任何一个众生,都能把事情结合慈悲心来用,这样就很好。

  

  37、爱人整天沉迷电脑游戏,对小孩不关心,还经常喝斥,该如何解决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也许,爱人有自己的天地。为什么他会沉溺于电脑游戏呢?可以和爱人沟通一下。如果有了电脑游戏,家庭、孩子可以不关心吗?这个是个责任心的问题。要用自己的爱心与爱人进行沟通,光是吵嘴、打架没有用。要发展自己的爱心,多沟通和交流,唤起爱人的责任心。

  遇到这种情况,也是自己的业。要多忏悔业障,多修学,多发展自己爱心,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试试看。

  

  38、孩子上学取得好成绩念哪部经啊?请师父慈悲开示。

  念心经,念般若经,我想说的这部心经,除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父母亲还要用心,认识孩子的心,增加给父母的关爱心,而不要增加额外的压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父母亲乃至老师,不去增加他的负担,不去戕杀他的灵性。在父母给予爱心的过程当中,孩子能够彻底放松。让他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成长,认识孩子的心,认识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与孩子的心如何贴近、结合?

  有的孩子天分很好,有的则不然。天分不是很好的,我们怎么用教育学的方法,怎么帮助、教导孩子,怎么帮助孩子认识学习的因果,引起学习的兴趣?不仅仅是爱心,要建立这种如实的帮助。

  要关心孩子想什么、关心什么?只是一味按照我们的思维方式去思维。好像小孩没有长大,他能懂什么呢?其实,每个孩子都带着无量劫的禀性和习性。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习性,尊重孩子的天性。看看他学习的方式是什么?也许他的这种方式是很好的。那么他在过去,一定是有很厚重的积累。如果孩子的禀性不是太好,那往往就表现在他学习的兴趣、方法、受别人影响,也许都会制约他。那么我们作为大人,要如实了解孩子这一切,正确引导,积极介入。

  最主要是培养学习的兴趣。环境是一种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环境。如果能爱、善巧地爱,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没有阴影,全身心投入学习,那会很好。假如我们做父母的,给孩子环境不是很好,往往给孩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喜欢赌博,喜欢世俗五欲,喜欢吵架打架,这些都是给孩子的损害,影响孩子的学习。

  就是没有制造这些负面的环境,我们在帮助孩子学习过程当中,还不够。我们还要行菩萨六度的同事、利行。怎么才利于他学习,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往往我们有具足的精力,就要陪着孩子学习。在家里如果有至亲至爱的人陪同学习,你想想,那是什么感受?

  少年老成的孩子,有成就的孩子,和父母的陪伴,分不开。除了诵心经,还要把心本身的规律把握好,善巧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只要他有兴趣,掌握学习方法了,一般都有好的成绩。

  

  39、修道的人应该发出离心,那对于孩子们的婚姻问题,应该持什么态度才是如理如法的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出离心就是出离我们的执着,以不执着的情态来出离。以染污心来应对孩子们的婚姻问题,那就不一样,更多时候,因为自己的染着,就会障碍自己的智慧。

  出离心不是说什么都不管。比如婚姻问题,认识到它也是一个缘起缘灭的问题,一个是尊重孩子的婚姻现实,二一个是让孩子自立,三一个是在尊重孩子前提下,起一个帮助作用。根本态度是用缘起性空的态度来观待。

  要知道婚姻本身也是缘起性空的,我们自己不执着,所以说,顺应孩子就行了。出离心不是说什么也不管,那是一种顽空。出离心是说,我们看清楚婚姻状态,不妨以慈爱心来随顺孩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自己染着了,没有出离心,对于孩子的婚姻问题瞎操心,不仅耽误自己修行,也不能尊重孩子,往往以我们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别人身上。

  一个是我们自己不执着,二一个是以清净心来看待,三一个是立足清净心的角度以慈爱心来随顺孩子。

  

  40、未婚青年,在没有家人支持下,如何学习佛法?

  当然有环境更好,没有环境,自己好好学习,学习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实际上,学习佛法的受益,是在听经闻法,学习经典中达成的。先从学习过程中了解怎么学佛,然后,是佛法的礼仪、思想、言语、行为的实践。

  

  41、一个家庭里有一个兄弟很有钱,在其它兄弟有困难的时候,这个有钱的兄弟不愿意帮助他们,对于其它的兄弟应该怎么对待这件事?请师父慈悲开示。

  不管是兄弟还是父母亲也好,我们自己有没有钱,取决于自己的福报,取决于我们往昔时修得好不好。修得好就有,修得不好就没有。要求之于自己,而不是求之于人。不能说父母就应该无条件满足我,不满足我就应该怨恨你。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个体的。父母能够给予我们增上缘,给予我们色身,给予我们生命已经是很大恩德,应该感恩。对于物质上,应该随遇而安。

  对于兄弟姐妹也是这样的,一个根本态度就是要立足于自我的因果观念,二一个在因果观念上要立足于自己尊重自己,自尊自救,不要有盲目的依赖心,凭什么人家就该救度你?他救度你,说明你们往昔时因缘结得好,否则,就是因缘结得不好,也许往昔时人家需要帮助时,你就没有帮助。期望值越高,往往有一种冒险,期望值越高,失望越高。其实,能不能满愿,是看往昔时我们自己有没有善业的保障,否则,希望太高,对自己就是一种折磨,会让自己伤心、失望。

  

  42、我学佛也有五年多了,有很大的感应,家里人也从什么都不信开始学佛了。但是我从4月份把自己想修行的想法和父母说了,父母有点不同意,该怎么办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父母不同意,说明父母和我们的认知有差异,我们要让父母同意,一方面我们要发大菩提心、大愿心,带动父母修行,同时把自己修行功德回向于父母。其二,要把自己的修行针对父母好好用起功夫来。父母为什么不同意,关键点在哪里?一个是认识上没有达到,一个是感情上不能放下,针对这些,我们更要孝顺父母,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都要修起来。

  爱语不是说好听话,而是真实引导父母,能够如实认识因果,次第圆满修行,把父母安置在真实圆满修行上来。利行就是利益父母修行的,随时要提供帮助。同事,我们一家人在共修当中来增进共识、增进交流、提升认识、净化执着。我们感化父母和众生,都要这样好好修。

  夫妻、父母、儿女都希望能够一辈子相守在一起,但是相守也仅仅是几十年在一起。如果能够好好学佛,就能尽未来际在一起,把执着升华为清净智慧,真实圆满。希望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达到这种境界。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生活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