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对于这问题:「如何去圆满波罗蜜?菩萨又是怎样修习波罗蜜的?」,其答案如下:
关于布施波罗蜜
为了众生的利益,菩萨以多种方法圆满布施波罗蜜:致力为众生谋求福利、舍弃自己的肢体与生命、防止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危险、给予他们佛法的指导等。
详细的答案是:布施有三种,即:一、物施;二、无畏施;三、法施。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为两种,即(i)内物施和(ii)外物施。(根据经藏的列举法)可以布施的外物有十种:食物、饮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与药膏、座位、床、住所和点灯的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再分为更多种,譬如食物可以分为硬食、软食等。
同样地,(根据论藏的列举法)物品可以依据六尘(六所缘)的分法分为六种,即可视物、声音等。这些六尘的物品又可以再分为许多种类,譬如可视物可以是蓝的、黄的等等。
同样地,物品可以分为许多无生命的种类,譬如宝石、金、银、珍珠、珊瑚、稻田、其它适于耕种的地、公园、花园等。而有生命的则可以分为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许多可以布施的东西。
如何行外物施?
当菩萨行外物施时,他布施所需之物给需要的人。当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时,即使是那人不讨,他也会布施。若他人来讨,他会布施得更多。当行布施时,他毫无条件地实行。
当有足够的物品,他就给每一个人足够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时,他则平均分配。
这里有一项须注意的特点:在行布施时,他不布施会带来坏处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药与麻醉物。他也不布施没有益处且导致懈怠、忽视与嬉戏的玩乐物。
对于病人,他不布施不适当的食物与饮品,他只布施适当与适量的物品。
同样地,当有人向他讨时,他给在家人适合在家人的物品;给比丘适合比丘的物品。(他不给在家人比丘所用的东西,反之也是如此。)布施时,他不会给亲近的父母亲、亲戚、朋友、同事、孩子们、妻子、仆人及工人带来麻烦。
答应了给优等的东西,他不会给劣等的东西。布施时,他不会期望利益、尊敬、名誉或回报。除了正等正觉之外,他不会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类的善报。他行布施的唯一愿望即是证得正等正觉。
布施时,他不会厌恶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对于辱骂他的受者,他也绝不以无礼的态度(不会像在倒垃圾般)或恼怒地行布施。他时常具有悲心、尊敬与平静地行布施。行布施时,他绝不相信吵闹的欢呼是吉祥事,而是坚定地对因果有信心。
布施时,他不会令受者自认卑下及须向他致敬,也不会有误导或导致分裂的动机。他只以一颗非常平静的心行布施。布施时,他绝不用粗言恶语,或骄傲地撅嘴,或愁眉不展,而只用爱语、面带笑容及心平和宁静。
每当对某物生起太强的执着或贪欲时,可能是因为它的优等品质,或是因为长期为个人所用,或是自己对有价值与特出的物品有贪欲的性格,菩萨会清楚地觉察此贪念,以及很快地去除它,然后去寻找受者,直到遇到受者与布施了那物品为止。
假设他即将食用一餐只够一人份量的食物时,有人来到向他讨取,在这种情况之下,菩萨会毫不犹豫与尊敬有礼地布施全部给那人,就有如我们的菩萨身为阿吉帝 (Akitti)时所做的一样。
当有人向他讨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时,首先会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释所建议的布施,只有在他们同意时,他才把这些乐于帮他圆满波罗蜜的人送给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讨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罗等),那他就不会行此布施。
同样地,他绝不会把国家送给为人民带来危害与痛苦的人,而只送给会正当地保护人民的有德之士。这就是行外物施的方法。
如何行内物施?
菩萨有两种行内物施的方式:
一、 布施全身:有如为了衣食而卖身为奴去服侍他人的人,菩萨甚至做出献身捐躯地服务众生,完全不期求欲乐或投生到善界,只是希望为众生带来至上的福利与快乐,以及把布施波罗蜜圆满至最高境界。
二、 布施四肢与器官:他毫不犹豫地布施自己的四肢与器官(譬如手、脚、眼等)给与需要的人。有如布施外物一般,他绝不执着于自己的四肢与器官,也不会有一丝的心不甘情不愿。
两个目的
在舍弃自己的四肢、器官与全身时,菩萨有两个目的:
一、 成全受者的心愿与让他获得所需。
二、 通过慷慨与不执着地布施而获得修习波罗蜜的善巧。菩萨在布施全身或任何器官(内物施)时,就有如在行慈善时布施外物一般,想道:「通过这样的布施,我肯定会证得正等正觉。」
在布施时,他只给对受者有益之物。若知道来讨取的是欲伤害他的魔王或他的兵卒,菩萨就不会布施身体或器官,而作此想:「别做这对他们毫无结果的布施。」同样地,他也不布施身体或器官给受魔王魔兵所控制的人与精神不正常的人。除此之外,在其它人向他讨取时,他会即刻布施,因为做这类布施的机会是非常稀有的。
二、无畏施
当众生面临国王、盗贼、大火、敌人、野兽、龙、夜叉、阿修罗等的危害时,菩萨就会布施无畏予他们,保护与解救他们,甚至不惜舍却自己的生命。
三、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颗无贪、无瞋、无痴与清净的心,毫不模棱两可地教导真实法。
对于一个有很强的善念想要成为弟子(阿罗汉)的人,菩萨将会向他开示三归依、持戒、防护诸根、知足于食、修习正念、七善法、修止禅与观禅、七清净、四道智、三明、六神通、四无碍解智与弟子菩提,即阿罗汉果。
他详细地阐述以上诸法的素质而做法施,协助尚未建立三归依、持戒等之人建立这些德行。协助已建立这些德行之人更进一步地提升与净化它们。
同样地,对于那些发愿成为辟支佛与圆满佛之人,菩萨向他们详细地解说十波罗蜜的相、作用等,而行法布施。他也详细地阐述菩萨三个阶段的荣誉,即修习波罗蜜时、成佛时及执行佛陀的任务时。他帮助他人建立足以证得辟支佛果与佛果的修行,协助已建立的进一步提升与净化。
根据经藏列举法之十种外物施
关于外物施,当菩萨布施外物时,他作此想:「通过此物施,希望我能帮助众生获得长寿、美丽、快乐、体力、聪明与至上的阿罗汉果。」
同样地,他布施饮品以减轻众生贪婪的饥渴。
他布施衣服以获得金黄色的皮肤和惭愧的庄严。他布施交通工具以获得神通与涅槃之乐。他布施香水以获得无比戒行之清香。他布施花与药膏以获得佛陀的威神力。他布施座位以获得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他布施床以获得佛陀之睡,即进入第四禅。根据一句格言:「向左躺是贪欲之睡,向右躺是狮子之睡,仰躺是饿鬼之睡,进入第四禅是佛陀之睡。」他布施供旅客休息之房舍等住所,以成为众生的归依处。他布施灯以获得五眼 。
各种布施及所施之物
他布施颜色(rupadana)以获得身光。此身光经常照亮佛陀周围八十腕尺方圆之地,即使是在新月、云盖满天空时的半夜里,而且是在黑暗的密林中,它也明亮如常。他布施声(saddadana)以获得梵天之声。他布施味道以成为一个众生可亲之人。他布施触觉以获得佛之柔和性(Buddha sukhumalata)。他布施药以获得无岁无死的涅槃。他布施自由给奴仆以获得正法之乐。他布施自己的孩子以便众生成为他圣生(出家)的孩子。他布施妻子(例如马蒂王后 )以成为世界之尊。他布施十种珍宝(例如金、宝石、珍珠、珊瑚等)以获得三十二大人相。他布施种种装饰品以获得八十种好。他布施财产以获得正法宝藏。他布施国家以成为法之王。他布施花园、水池与公园以获得禅那、解脱、定力、道与果。他布施双足给与需要的人,以便能够以具有吉祥轮之相的双足走向菩提树。他布施双手,因为他希望得以伸出正法的双手去帮助众生渡过四大瀑流 ,他布施耳、鼻等以获得信根等。他布施眼睛以获得普眼(samantacakkhu),即是一切知智。他布施肉与血,想道:「愿我的身体时刻为众生带来福利与快乐,即使是我在看、听、省思帮助自己的时候。愿它成为帮助世界之物。」他布施头,身体最高的部份,以成为世间至上之人。
在行布施时,菩萨绝不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或恶待他人,或由于害怕才布施,或由于羞耻才布施,或使到受者恼怒,或在有上等之物时布施下等之物,或称赞自己与贬低他人,或期望佛果之外的成果,或带着厌恶、讨厌与轻视的心去布施。事实上,他的布施是经过细心的准备、亲力而为、在适当的时刻进行、对受者充满敬意、无分别心,以及在(布施之前、当时与之后)三时皆充满欢喜心。
因此他不会在布施之后感到后悔。他也不会目中无人或轻视受者,而是很友善地对待他们。他明白受者的话,是个平易近人之人。布施时,他会连同布施其它物品,譬如当他想布施食物时,他想:「我将连同食物一起布施饮品、袈裟等其它适当的物品。」当他想布施袈裟时,他想:「我将连同袈裟一起布施其它适当的物品。」因而也布施食物等。对于布施交通工具等也是如此。
每当他想布施颜色时,他也同时布施声音等。在布施声音等时也是如此。
在根据经藏的方式布施十种物品,如食物、饮品等时,这些物品都是可触摸及易于理解的。但是在根据论藏的方式布施感官的目标,如颜色、声音等时,是相当难以理解怎样才算是布施颜色(色施),或是必须有怎样的布施心态才能做到色施。以下将会解释如何实行这类布施。
论藏列举法的六种布施
(一)色施(rupadana)
根据论藏列举法的六种布施,色施是:在获得花、衣服、蓝黄红白宝石等布施之物时,他只把它们当作是颜色,想道:「我将做色施,这是我的色施。」而后把花与衣服当作颜色布施;这种布施是为色施。
当然我们是不…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