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能把颜色与物品分开来做布施,我们必须选择所要的颜色的花、衣服、宝石等做布施,想道:「我将做色施,这是我的色施。」这就是行色施的方法。
(二)声施(saddadana)
声施是通过鼓声等进行的。做声施是不可能以布施莲花的蕊与根或一束蓝莲花给受者来进行的。声施是通过布施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例如鼓或钟。当他想:「我将做声施」的时候,他奏乐或促使他人奏乐以礼敬三宝。或是建立寺院的平台,再去击鼓或是促使他人击鼓,想道:「这是我的声施。」或是布施给法师可润喉之物,如蜜糖、糖浆等。或是报告与邀请大众来聆听佛法。或是对来求法的人讲法与讨论佛法。或是对他人供养食物给比丘或建寺院的善行表示欢喜,或促使他人表示欢喜。这类的布施是为声施。
(三)香施(gandhadana)
同样地,香施是在获得一些有香味的物品(譬如根、枝与粉等)之后,把它们只当作是香味(而不是物品)布施给三宝,想道:「我将做香施。」或者是布施一些香木,如檀香木,而心愿是想实行香施。这类的布施是为香施。
(四)味施(rasadana)
同样地,味施是在获得一些好味的根、蕊等时,把它只当作是味道(而不是物品)地布施给受者,想道:「我将做味施,这是我的味施。」或布施一些好味的食物,譬如饭、玉蜀黍、豆、奶等,这类的布施是为味施。
(五)触施(photthabbadana)
触施是通过布施椅子、床、床单、被单等进行的。在获得椅子、床、床单、被单等柔软舒适的物品之后,把它们只当作是触的素质(而不是物品)地布施,想道:「我将做触施,这是我的触施。」这类布施是为触施。
(六)法施(dhammadana)
法施是指布施法尘 (六尘或六所缘之一)。根据一句格言:「营养、饮料与生命是为法施。」因此法施是通过布施营养、饮料与生命进行的。
更深一层的解释:在获得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譬如牛油与酥油)之后,把它们只当作营养(事实上是法尘)布施,想道:「我将布施法尘,这是我的法尘施。」或者布施八种由果与根所做成的饮料 ,想道:「这是生命施。」他也布施适于延长寿命之物,譬如以餐票布施食物,或带医生去看病人,或消除鱼网、鸟笼与捕兽器,或释放被关的人,或击鼓宣布:「止杀动物,不可卖鱼或肉。」亲自或促使他人保护众生的生命。这类的布施是为法施。
菩萨奉献一切布施的成就为众生带来快乐与福利,直到他们证得涅槃为止。他把这些成就导向成为支助证悟正等正觉的条件,导向证悟阿罗汉果以获得无止竭的欲(chanda)、精进(viriya)、定(samadhi)、慧(pabba)与解脱(vimutti)。
在修习布施波罗蜜时,菩萨培育起对自己的生命与财物无常的领悟力。他也看待这些财物是与他人共有。他连续不断地对众生培育大悲心。在培育大悲心时,他从财物中收聚了功德的精华。有如某人的屋子陷入火海时,自己逃出以保命,以及带出最珍贵之物到安全的地方。同样地,菩萨慷慨无私地布施全部的财物而不留一物,如此得以从不断被欲火等十一种火 肆虐的(人、天、梵天)三界宫殿里解救出自己,以及带出珍贵的财物。布施时,他毫不顾虑布施何物与保留何物给自己,而且是没有分别心的。
(以上是修习布施波罗蜜的方法。)
如何圆满持戒波罗蜜?
若想在物质上给予他人援助,我们首先必须赚取财物。同样地,为了给众生穿上戒行的装饰,菩萨首先清净自己的戒行。
有四种净化戒行的方式:
一、净化自己的倾向;
二、从他人处受戒;
三、不犯戒;
四、忏悔所犯的戒。
一、 由于清净的倾向,某人会自然地厌恶邪恶之事。通过激起对造恶的羞耻心(惭),他的戒行变得很清净。
二、 同样地,当某人从他人之处受戒过后而作此想:「我从这位导师处受戒。」而且由于对众生的尊敬,他激起对造恶的恐惧心(愧)而使戒行清净。
三、 当具备了惭愧心,他就不会去犯戒。由此他的戒行变得很清净与圆满。
四、 若是由于疏忽而犯了一两个戒,那么,由于自己的惭愧心,他即向其它比丘忏悔或实行别住(parivasa)与摩那埵(manatta)的处罚来补救,以使戒行再次清净。(在犯了僧残戒后,比丘必须实行别住与摩那埵的处罚。在家人与沙弥则必须再次受戒以恢复已失去的戒。)
止戒(Varitta Sila)与行戒(Caritta Sila)
通过以上四个方式净化的戒行可分为两种,即止戒与行戒。
一、 止戒(止持戒)是不做佛陀和其它圣人所禁止的事,说道「这是错的,是不应做的,是应被禁止的。」因此不造杀生等十恶业是为止戒。
二、 行戒(作持戒)是向应受尊敬的导师、双亲、善友等致敬,以及向他们实行无可指责与有益的责任。
菩萨如何持止戒?
(a) 菩萨对众生有大悲心,即使在梦中也不会对众生有瞋恨心,因此他戒杀生。
(b) 由于他时刻献身助人的精神,他对待别人的财物就有如在握着一条毒蛇,是不会有不正当的倾向的。
(c) 身为比丘或隐士时,他修习梵行。他不单只避免同妇女行房事,也避免《增支部》提到的色欲七小束缚,即:
(i) 乐于女人的抚摸;
(ii) 乐于和女人嬉笑;
(iii) 乐于和女人眼对眼互相注视;
(iv) 乐于隔墙听女人的笑声、歌声与哭声;
(v) 乐于回忆过去与女人相处的欢乐;
(vi) 乐于观看他人享受欲乐及希望获得这种快乐;
(vii) 希望投生天界地修梵行。
基于他连色欲的七小束缚都避免,对他来说破邪淫戒是不可能的。他从很久以前即已戒绝邪淫。
在身为在家人时,菩萨绝不放纵甚至只是一个对别人的妻子生起欲念的念头。
(d,e,f,g)说话时,他避免四种不正当的语言,而只说真实的话、有助于朋友之间和平相处的话、友善的话、及在适当的时候讲适度的佛法。
(h,i,j)他的心没有贪婪(这贪婪是指贪图他人之物)与瞋恨(这是指想害人之心),以及时常信受正见,具有众生自业智 (kammassakatabana)。他对修习正法的隐士有信心与善意。
由于他避免导致投生恶道的恶业,也由于他通过身语意的清净而建立导向天界与涅槃的善业,菩萨希望众生获得福利与快乐之愿得以很快地实现,也获得圆满的波罗蜜。
戒止行恶的好处
通过不杀生(panatipata),菩萨布施无畏给众生。他毫无困难地培育慈心与获得它的十一种利益。除了获得健康、长寿与快乐的益处,他也获得特出的大人相,譬如长与尖的手指和脚趾。他能去除瞋恨的习气。
通过不偷盗,菩萨获得不会被五敌毁坏的财富。他不会令别人起疑心。他友善、亲切、值得信任、不执着于财富、具有舍弃财富的倾向,以及能够去除贪欲的习气。
通过不邪淫,菩萨保持谦虚、身心平静、对众生友善与亲切、不被他们厌恶。他有良好的声誉。他对女人不会有执着与强烈的贪欲。由于认真地倾向于出离,他得以去除贪欲的习气。
通过不妄语,菩萨受到众生很高的敬仰、信任与依靠。他的言语易被接受、对大众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对天人友善与亲切。他有香甜的口气。他在言语与行为上有良好的克制。他获得特出的大人相,譬如身体上的每一个毛孔只有一条毛等。他能去除烦恼的习气。
通过不两舌,菩萨获得不能被毁坏的身体和不能被奸计分裂的弟子及随从。他对法有不动摇的信心。他是一个稳定的朋友、对众生亲切,以及得享少烦恼的好处。
通过不恶口,菩萨对众生友善、有愉快与亲切的性格、言语温和、受众生所敬仰。他获得有八种素质的声音 。
通过不绮语,菩萨对众生友善与亲切、受他们敬仰。他只说适度的话。他的言语易于被接受及对众生有很大的影响。他拥有大权与能够善巧地立刻回答他人所问的问题。他只用一种语言,即摩揭陀语(Magadhi),也即圣者之语来回答。(单只用摩揭陀语来回答也可让一百零一个不同语言与种族的听众明白。)
通过不贪婪,菩萨毫无困难地实现所愿。他能根据所喜的获得优越的财富。他受富有的国王、婆罗门与在家人所敬仰。他不会被困境折服。他的眼、耳、鼻、舌与身五根没有缺陷。他成为无上士。
通过不瞋恨,菩萨成为一个亲切的人、受到众生爱戴。他很容易地激起别人对他的信心。他的本性不粗野、常住于慈心及拥有极大的力量。
通过不接受邪见而培育正见,菩萨获得善友。即使是受到斩头的威胁,他也不愿造恶。他持有自己是己业的主人之正见(自业智),因此不会迷信于预兆 之论。他对正法与佛陀有坚定的信心。(有如天鹅不会在粪堆里取乐)除了正见之外他绝不会乐于迷信。他对无常、苦与无我三相有全面(亲身体验)的理解。在最后一生成佛时,他获得了无碍智(anavaranabana),即是可以毫无障碍地得知所有想知道的事。还未成佛时,在每一世他投生的地方,他都是最主要的人物,获得最好的幸福。
「戒行是各种成就的根基与来源,是佛陀一切素质的来源,是诸波罗蜜的起点。」如此地省思与具备了高层次的戒行,菩萨培育起念力与对四事保持明觉。四事是:一、克制身语的行为;二、防护诸根;三、清净的正命;四、善用四种必需品(即袈裟、食物、住所与药物)。他充满敬意与小心地修习持戒,视利益与名声为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这是如何修习止戒的方法。)
菩萨如何修持行戒
菩萨对朋友时常保持欢迎,有敬意及有礼地合掌问候与招待他们。对病人他亲自周到地服侍。听了佛法之后他表示欢喜。他赞赏有德者的美德。对别人的折辱他耐心地…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