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49

  ..续本文上一页无边处专注其心于胜义中的无有识的自性存在之时,则他的心不难进入于无识了。如是则舍为无所有处的近依,更无过上,所以说(舍)以无所有处为最上。

  (四梵住为十波罗蜜等一切善法的圆满者)如是既依净(解脱)

  为最上等而知此等(四梵住)的威力,更应知道此等(四梵住)是布施等一切善法的圆满者。即:(一)为求有情的利益,(二)不堪有情的痛苦,(三)希望有情持续其殊胜的幸福,(四)及对一切有情以无偏无倚而起平等之心的摩诃萨(大士)。(一)不作“此人应施,此人不应施”的分别而行为一切有情的快乐之因的“布施”“,(二)为避免加害彼等(一切有情)而“持戒”,(三)为圆满戒律而行“出离”,(四)为了不愚痴于有情的有益无益而净其“慧”,(五)为了有情的利益安乐而常勤“精进”,(六)以获得最上的精进与勇猛而对有情的违犯行“忍”,(七)对于“我要给你这些,我要替你做”的允许决不破约(即“谛”=真实),(八)为彼等(有情)的利益安乐而作不变动的“决意”,(九)对诸有情以不变动之“慈”而施以恩惠,(十)由于“舍”而不希望酬报。他(菩萨)如是完成了十波罗蜜乃至十力、四无畏、六不共智、十八佛法等一切善法亦得圆满。所以此等(四梵住)是布施等一切善法的圆满者。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定的修习中完成

  了第九品,定名为梵住的解释。

  第十 说无色品

  (一)空无边处业处

  (空无边处业处的修法)在四梵住之后,提示四无色(定)之中,先说希望修习空无边处的人这样的考察:“由于有色之故,才见得有取杖、取刀剑,吵嘴辩驳诤论;然而在无色界中则全无此等事情”,他依于“为厌离、为离贪、为灭色而行道”的说法,见此业生色中有取杖等的过患及眼耳之病等的数千病患,为了要超越那种过患,除了有限制的虚空遍之外,以其余的地等九遍中的任何一遍而生起第四禅。他虽然已用色界的第四禅而超越了业生色,但是那遍的色也是(与业生色)类似的,所以连那(遍的色)亦欲超越。

  何以故?譬如一个怕蛇的人,在林中为蛇所追逐,急速而逃,但在其所逃之处看到(象蛇皮的)花纹的多罗叶或藤或绳或裂地的裂痕,亦生怖畏而战栗,所以连那种(相象的东西)也不愿见,又譬如一位和加害他的敌人共住在一村的人,为敌人的杀缚与放火烧房等所恼乱,因此便去他村而住,但在那里看到(与敌)相似的面容、声音及行动的人,亦生恐怖而战栗,所以也不愿见他。

  这譬喻与前说的结合如下:比丘以其所缘而具有业生色的时候,如那人为蛇

  或为敌所恼乱的时候。比丘以色界的第四禅而超越业生色之时,如那人的急速而

  逃及向他村而行。比丘考察遍的色也类似于彼(业生色),故亦欲超越那遍的

  色,如那人于所逃之处及他村看见有花纹的多罗叶等及与敌人相似的人亦生恐怖

  而战栗,故亦不愿见他们。

  又被野猪所袭的狗及怕鬼的人的譬喻,亦可引例于此处。

  如是那比丘因厌离于第四禅的所缘的遍的色,且欲超越它,曾于(转向、入定、在定、出定、观察等的)五行相而得自在。从熟练了的色界第四禅出定之后,看见那禅有这样的过患:“在那第四禅中是以我所厌离的色为所缘”,“这第四禅与喜之敌相近故”,“这(第四禅)较粗于(无色禅的)寂静解脱故”。

  然而论(第四禅的)支是没有粗的,因为如色(界第四禅所具)的二支

  (舍,一境性),在无色(禅)也同样的(具此二支)。

  他看见这样的过患之后,并盼望除去它,即于空无边处的寂静无边而作意,

  扩大他的遍至于轮围(世界)的范围或者遂其所欲的远大,以那(扩大了的)遍

  所触的空间而“虚空!虚空!”或“虚空无边”的这样作意,而除去那遍。然而

  所谓除去,并不是象卷席子,也不是象从锅子里拿出烧饼一样,只是对于那遍不

  念虑不作意不观察而已。(即是说对于那遍)不念虑不作意不观察而专以那遍所

  触的空间“虚空!虚空!”这样的作意名为遍的除去。除去遍时,不是增加,也

  不是减少,光是对遍的不作意及于“虚空!虚空!”而作意而名为除去。只是明

  了除去遍的虚空。“除去遍的虚空”或“遍所触的空间”或“离遍的虚空”都是

  同样的。他对那除去遍的虚空之相作“虚空!虚空!”的数数念虑思惟。由于他

  这样数数念虑思惟,镇伏他的五盖,住于念,以近行而等持其心。他于那(虚

  空)相数数修习而多作。他如是数数念虑而作意时,如色界心之(安止)于地遍

  等(所缘),而空无边处心则安止于虚空(所缘)。于此(空无边)处,亦(如

  第四禅)以前分的三或四速行为欲界心并且是与舍相应的,其第四或第五(速

  行)为无色界心。

  其余的地遍中所说的同样,但以下这些是其差别:即如是生起无色界心之时

  的比丘,譬如观瞻以青布或黄或赤或白等任何的布所系缚住的车门或袋或瓮等的

  口的人,忽给疾风或任何人除去了布的时候,则他当见虚空,同样的,先以禅眼

  而观遍的曼陀罗而住,次以“虚空!虚空!”的遍作(准备)而作意急急地除去

  那(曼陀罗)相时,则仅观虚空而住了。

  对于这样的修行者,即如所说:”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种种想不作意,

  (思)“无边虚空”,空无边处具足而住”。

  (释空无边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是一切行相,或一切无余之

  义。

  “色想”——是以想的首目而说色界禅及它的所缘。于“有色者见色”等句

  则亦名色界禅为色:于“见外面的美丑之色”等句则说色界禅的所缘(为色)。

  所以此处关于色的想为色想,及“以想的首目而说色界禅”的(色想)是同义

  语。(此色界禅)即色即想故色想,即指色是它的名而说。当知地遍等类及它的

  所缘是同义语。

  “超越”——是由于离贪及灭。这怎么说呢?即依(五种禅各有)善、异

  熟、唯作(三种)而称为十五种禅的色想及依地遍等称为九种(十遍中除了限制

  虚空遍)所缘的此等色想以一切的方法或无余的离贪及灭故——即因为(此等色

  想的)离贪及因为灭的缘故,所以空无边处具足而住。若不超越一切色想,那空

  无边处具足而住是不可能的。

  关于此(超越之)意,因为贪于所缘者是不能有想的超越,若超越了想的时

  候则超越所缘,所以不说所缘的超越,而在《分别论》中只说想的超越,即:

  “此中什么是色想?于色界定入定者的(善想),或生(色界)者的(异熟

  想),或现法乐住者的(唯作)想、想念、已想念,是名色想。因为这色想的超

  越之故,所以说“一切色想超越故””。因为此等(无色)定是由于超越所缘而

  得,不象初禅等(色界定)可在同一所缘中而得,所以亦用超越所缘而解释此

  意。

  “灭有对想”——由于眼等事物(感官)对于色等所缘而生想为有对想。与

  色想等是同义语,即所谓:“此中什么是有对想?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

  触想——是名有对想”。善异熟的(色声香味触)五(有对想)及不善异熟的五

  (有对想)的此等一切十有对想的灭、舍断、不起、不存续,故说(灭有对

  想)。

  可是此等有对想在入于初禅等定的人也是没有的——因为在入定之时不会由

  五(根)门而起其心故。(为什么只在这里说灭呢?)然而这正如已在他处舍断

  的苦乐却在第四禅中说(舍断),亦如有身见等(在须陀洹道即已舍断)却在第

  三道(阿那含道)中说(舍断),当知为了鼓励于此(空无边处)禅中而起精勤

  以及由于赞叹此禅,故于此(空无边处禅)而说此等之语(灭有对想)。或者说

  虽然入色界定者也无彼等有对想,但非因为舍断而无——因为色界的修习是不生

  起离色贪的,而是色及有对想维持关系的;然而这空无边处定的修习是由于离色

  贪而生起的,所以可说彼等有对想在此空无边处定是舍断的,不但只可以说,实

  可断然接受。因为在此(空无边处)以前未曾舍断彼等(有对想),故世尊说:

  “声是入初禅定者的刺”。此空无边处业已舍断有对想,故说入无色定者不动及

  寂静解脱。如阿罗罗与迦罗摩入无色定时,有五百辆车经过他的近旁,也不见及

  不闻其声。

  “种种想不作意故”——对种种境而起的想,或种种的想。这种种想的意义

  在《分别论》中作这样的分别:“什么是种种想?即未入定者及具意界者或具意

  识界者的想,想念,已想念,故名种种想”,即未入定者的意界——意识界所摄

  的想,生起于色声等类种种不同自性的境上(故名种种想)。其次有八欲界善

  想,十二不善想,十一欲界善异熟想,二不善异熟想,十一欲界唯作想,如是有

  四十四种想,其种种自性互相不同,故名种种想。

  种种想皆不作意故——不念虑故、不思考故、不观察故——即是说不念虑、

  不思考、不观察于彼等(种种想)故。

  因此(色想、有对想、种种想)中,前面的色想及有对想,由于空无边处禅

  所生的(无色)有中便不存在,更不必说在于这(无色)有中具足此(空无边

  处)禅而住的时候了。因超越及灭于彼等(色想及有对想),故说彼等二者的无

  有。其次于种种想中,八欲界善想,九唯作想,十不善想这二十七想则依然存在

  于(空无边处)禅所生的(无色)有中,是故说“种种想不作意故”。盖具此禅

  而于彼(空无边)处住者,是因为彼等(种种想)不作意故具足此禅而住,若于

  彼等(种种想)作意者,则不得入(空无边处)定。

  (关于这三句的)简而说之:则“超越色想”一句是指一切色界法的舍断而

  言,“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二句是指一切欲界的心,心所的舍断与不作

  意而说的。

  …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