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87

  ..续本文上一页)的身体,令具诸根,他(自我)具诸根而触而受而爱而取而激励,他更于后

  有而生存”。或妄计“一切有情是由于命运及偶然的事态而转变”。因为他为无

  明所迷,而作如是妄计,譬如盲人,行于地上,而行于是道非道高低平坦凹凸之

  处,同样的,他(亦无知)而作福行非福行及不动行,所以这样说:

  譬如生盲之人而无别的领导者,  

  有时行于正道、有时行于邪道上,

  那无他人领导而在轮回流转的愚者,

  有时作福行、有时亦作非福行。

  如果他知道了法而现观于四谛,  

  那时则无明寂灭而得涅槃的寂静。

  --以上是详论无明缘行一句--

  (2)(行缘识)在“行缘识”一句中:“识”即眼识等的六种。此中:眼

  识有善异熟及不善异熟二种,如是耳、鼻、舌、身识也是同样的。意识有二十二

  种,即善,不善异熟的二意界,无因(异熟)的三意识界,八有因异熟欲界心,

  五色界(异熟心)及四无色界(异熟心)。如是此等六识,一共是包摄三十二种

  世间(有漏)异熟识。那出世间的心是不应作为轮回论的,所以不包摄在内。

  (问)如何得知如上所述的识是由于行的缘而生的呢?(答)这可由没有积

  业则无异熟(之报)去了解,因为(此识)是异熟,若无积业之时,异熟是不会

  生起的。如果(无业亦能)生起的话,则一切有情都能生起这异熟识了。然而决

  不会这样生起的,是故当知此识是由于行的缘而起的。

  ((Ⅰ)行与识的关系)然而由什么行的缘而起什么识呢?先说(1)由欲

  界的福行之缘而生善异熟的眼等五识,意识中的一意界与二无因意识界及八欲界

  异熟的十六种,即所谓:“因作而积欲界的善业,故生起(善)异熟的眼识。

  耳、鼻、舌、身识亦然……乃至生起异熟意界……生起喜俱意识界……生起舍俱

  意识界……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喜俱智不相应(无行)

  ……喜俱智不相应有行……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舍俱智

  不相应(无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的意识界生起)”。

  (2)其次由色界的福行之缘而生五色界异熟。即所谓:“因作而积色界善

  业,故离诸欲……异熟初禅……乃至第五禅具足住”。如是由福行之缘而有二十

  一种识(即欲界十六,色界五种)。

  (3)其次由非福行之缘而生不善异熟的眼识等五种与一意界及一意识界的

  七种识。即所谓:“因作而积不善业,故生(不善)异熟的眼识……生起耳、

  鼻、舌、身识……(不善)异熟的意界……(不善)异熟的意识界”。

  (4)其次由不动行的缘而生四无色异熟的四种识。即所谓:“因作而积无

  色界的善业之故,超越一切色想……空无边处想俱(异熟识)……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想俱(异熟识)及舍断乐与苦之故……第四禅具足

  住”。

  ((Ⅱ)异熟识的转起及结生的活动)既然这样知道了由行的缘而有此识,

  其次应知此识有这样的活动:即此一切识是依转起及结生二种而活动。此中:

  (前)二种五识、二意界及喜俱无因意识界的十三种,只于五蕴有(欲界及色

  界)中转起而活动,其他的十九种,则于三有(欲、色、无色)中适宜转起及于

  结生而活动。怎样的呢?

  先说善异熟的眼识等五种,由现于从善异熟或不善异熟而生——并随于业而

  根已成熟的人的眼等之前的好与中好的色等所缘为缘,依止于眼净(眼根)等,

  实行其见、闻、嗅、尝,触等的作用。不善异熟的五(识)亦然,不过此等只有

  不好与不中好的所缘不同而已。此等十(识)是有一定的(认识之)门、所缘、

  所依、处所及有一定的作用的。从此于善异熟的眼识等之后的意界,即于彼等

  (眼识等)的所缘为缘,依止于心所依,而实行领受的作用。如是于不善异熟的

  (前五识之)后的不善异熟(的意界)亦然。此二(意界)是无一定的门及所

  缘,而有一定的所依及处所并有一定的作用。其次喜俱无因(异熟的)意识界,

  于善异熟意界之后,即以彼(意界)的所缘为缘,依止于心所依,而实行推度的

  作用,(此喜俱无因意识界)若于六门的强有力的所缘,于欲界诸有情多起贪相

  应的速行之末,断有分的路线,即对于速行(心)所取的所缘,由彼所缘(作

  用)而转起一回或二回--这是根据中部义疏的说法。然依阿毗达磨的义疏,则

  于彼所缘(作用)有二回心转。此心有“彼所缘”及“有分顶”的二名。(此

  心)无一定的门及所缘,有一定的所依,并无一定的处所及作用。如是先说十三

  (心)于五蕴有中转起而活动。

  其他的十九种的任何一种不能说不适合于自己的结生而活动。但于转起,先

  说善、不善异熟的二无因意识界,(1)于五门的善、不善异熟意界之后行推度

  作用,(2)于六门亦如前面所说的方法而行彼所缘作用,(3)由它们自己给

  与结生以来,如无断绝有分的心生起之时,行有分作用,(4)于(生活的)最

  后而行死作用,如是实行四种作用,有一定的所依,无一定的门、所缘、处所及

  作用。八欲界有因(异熟)心,(1)如前所说的方法于六门而行彼所缘作用,

  (2)由它们自己给与结生以来,如无断绝有分的心生起之时,而行有分作用,

  (3)于最后而行死作用,如是实行三种作用,有一定的所依,无一定的门、所

  缘、处所及作用。五色界(异熟心)及四无色(界异熟心) ,(1)由它们自己

  给与结生以来,如无断绝有分的心生起之时,而行有分作用,(2)于最后而行

  死作用,如是实行二种作用。于此等之中,色界(心)有一定的所依、门及所

  缘,都无一定的处所及作用,其余的(无色界心)有一定的所依、一定的所缘,

  而无一定的处所及作用。如是先说三十二种识由行之缘于转起而活动。这里,彼

  等诸行之对于识,是依业缘及亲依止缘为缘。

  ((Ⅲ)三界诸趣的业与结生)其次关于“其他的十九种的任何一种不能说

  不适合于自己的结生而活动”的一句,未免太简略而难知,所以再对此语详为指

  示:(1)有多少结生?(2)有多少结生心?(3)以何心而于何处结生?

  (4)结生心的所缘怎样?

  (1)连无想(有情)的结生共有二十结生。(2)如上面所说的有十九种

  结生心。(3)在此(十九心)中,以不善异熟的无因意识界,是在恶趣中结

  生。以善异熟(的无因意识界),是在人界中的生盲者,生而聋者,生而精神错

  乱者,生而哑者及非男非女(阴阳人)等中结生。以八有因欲界异熟(心),是

  在欲界诸天及人中的具福者之中结生。以五色界异熟(心),是在有色梵界中结

  生。以四无色界异熟(心),是在无色界中结生。以何心于何处结生,此(结

  生)心即适合结生。(4)略说(结生心的所缘),结生心有过去、现在、不可

  说的三种所缘;而无想(有情的)结生则无所缘。此中:于识无边处及非想非非

  想处结生心的所缘为过去。十欲界(结生心)的所缘为过去或现在。其他的(结

  生心的所缘)为不可说。如是对于三所缘而转起的结生,是在(以)过去所缘或

  不可说所缘(为所缘)的死心之后而转起的,决无死心是以现在所缘(为所缘)

  的。是故应知如何于(过去、不可说的)二所缘中以任何所缘(为所缘)的死心

  之后而转起于(过去、现在、不可说的)三所缘中以任何所缘(为所缘)的结生

  心于善趣及恶趣中而转起行相。例如:

  (1.于欲界善趣而有恶业者的结生)先说在欲界善趣而有恶业之人,依据

  “临终之时他的恶业悬于他前”等语,当他卧在临终的床上,依他生前所积的恶

  业或恶业之相,即来现于他的意门之前。由于那(恶业或业相之)缘的生起,即

  在以彼所缘为终的速行的路线之后,以有分之境为所缘而生起死心。在(死心)

  灭时,即以那现(于意门的)业或业相为缘而生起由于未断烦恼之力的倾向及为

  恶趣所摄的结生心。这是即在以过去所缘(为缘)的死心之后而转起以过去所缘

  (为缘)的结生。另一种人,在临终之时,由于上述之类的业,而地狱等的火焰

  之色等的恶趣相来现于意门之前。于是在生起二回有分而灭之时,有三种路线心

  生起:即以彼(恶趣相)所缘为缘而起一(刹那的)转向心,并且因近于死而速

  力迟钝之故,只起五(刹那的)速行心及二(刹那的)彼所缘心。此后即以有分

  之境为所缘而起一死心。至此则已经过十一心刹那。此时他在五心刹那的残余之

  寿于彼同样的所缘生起结生心。这是在以过去所缘(为缘)的死心之后而转起以

  现在所缘(为缘)的结生。

  另一种人,于临终之时,有以贪等为因的恶劣所缘来现于五门中的任何一门

  之前。他在顺次的生起,于确定作用之末,因近于死而速力迟钝之故,只生起五

  (刹那的)速行心及二(刹那的)彼所缘心。此后即以有分之境为所缘而生起一

  (刹那的)死心。至此业已经过十五心刹那:即二有分、一转向、一见(作

  用)、一领受、一推度、一确定、五速行、二彼所缘及一死心。此时在一心刹那

  的残余之寿于彼同样的所缘生起结生心。这也是在以过去所缘(为缘)的死心之

  后,而转起以现在所缘(为缘)的结生。

  上面是先说在以过去所缘(为缘)的善趣死心之后而以过去或现在所缘(为

  缘)的结生心于恶趣中转起的行相。

  (2.于恶趣而有善业者的结生)在恶趣而积有非恶业者,依照前述的方

  法,他的非恶业或(非恶)业的相来现于意门,所以(在前面所说的)黑分之处

  而(在这里)易之以白分之外,当知其他的方法和前面相同。这是在以过去为所

  缘的恶趣死心之…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