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愿力,这就是受体。随行,是随着所受时的思愿,而修止恶生善的事行,就是随顺本体的善良行为。这是对受体所说的随行。譬如建筑宅院,必先建立周围的院墙(坛场受体),然后在院的界限内建立房屋(受后随行)。
如果只有受没有随,那就成了空愿的院子,不免要有寒露(无善盖覆)的弊端(堕落恶道)。如果只有随没有受,这随行可能随于生死,或者只是些世善,局狭不能周遍。譬如无院的屋宇,难免贼盗偷窃(虽修善行还为尘扰丧失善根)的危险。所以必须“受”、“随”互相资助,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行事钞问:“今受具戒,招生乐果,为受为随?”资持记解释说:前说受随相资,其功相等,可是招生感果的因缘上,必须要有亲疏的分别,所以设问显示。
行事钞答:“受是助缘未有行功。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至得圣果,不亲受体。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则明戒行随相可修。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资持记解释说:答中分二:初对显亲疏又分二:最初二句—“受是助缘、未有行功”,明受疏。必下,明随亲。从坛场初受戒时,顿然发起虚愿,对境能防止约束,渐修实行,行即成因,因能感果。所以业疏说:偏就“行”说,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的。然而受随二法义必相须,但从牵生后果的功力强弱方面说,随虽能感果,而随从受而生;受虽是虚愿,而是随的根本。那么悬防、发行,是受胜而随微;起习、招生,是随强而受弱。教文的用与—着重那一方面说,学者必须知道。“故知一受”以下,别彰行相又三:初成随之相。“一受”指开始登坛场以至三法完毕,受戒以后到尽形寿为止,须有对治的“方便”,有摄伏妄缘的“正念”,以“护本所受”——就是随顺的意义。有了护顺的力量,那止持、作持所成的业力便“流入行心”,以“三善为体”性,就知道“戒行随相可修”,感果的功力在于“随”,如果虽然受了戒,而不持戒(无随行)那是没有益处的。若下,明无随之失。“有受无随行者”,反而被戒欺骗,因为持戒的功业非常深重,违犯的罪过也就重大——“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这可见激励的恳切,并不是抑退的说法。是故下结诰,叮嘱行者必须精学:一、须识教,教有开制,二、须识行,行有顺违,三、须识业,业有善恶,四、须识果,果有苦乐。必明了这四件事,才可摄修。“业性”,上述的顺持、违犯、善恶、因果,皆如业理,不是可以妄加抑扬的,因此说“业性灼然”,使我们生起信心。
资持记说:如果依圆修,既然明白了受体,当初发心时,就成就了三聚:于随行中,随持一戒,禁恶不起,就是摄律仪;用智慧观察,就是摄善法,于一切情非情境无非将护,就是摄众生。在因,成三聚行;在果,成三佛。就是由受起随,从因到果的。所以业疏说:“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又说:“终归大乘,故须域心处”。又说:“既知此意,当护如命如浮囊,略提大纲,余广如彼。咨尔后学,微细研详。且五浊深缠,四蛇未脱,与鬼畜而同处,为苦恼之交煎,岂得不念清升,坐守涂炭。纵有修奉,不得其门,徒务勤劬,终无所诣。若乃尽无穷之生死,截无边之业非,破无始之昏惑,证无上之法身者,唯戒一门,最为要术。诸佛称叹,遍在群经,诸祖弘持,盛于前代。当须深信,勿自迟疑。固当以受体为双眸,以随行为两足;受随相副,虽万行而可成,目足更资,虽千里而必至。自非同道,夫复何言,悲夫。”这一段话,对我们多么有警惕性啊!我们要坚决地目足双运地在现实生活中改造三业。
芝苑遗编中灵芝律祖又剀切沈痛地说:应该常常开导后学两个要点:一、入道必有始。就是要受戒,并要专志奉持,在一切时中,对种种尘境,常常忆念受体。不论著衣吃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不可暂忘了这受体。二、期心必有终。就是要归心净土,决誓往生。因为末法时代,惑业深缠,惯习难断;自己道力微薄,怎能修证。所以释迦出世在五十余年中说无量法门,应该可以度脱的众生都已度脱,对那些尚未度脱的也都作了得度的因缘;因缘虽多,难以入门。只有净土法门,是修行快捷方式,所以许多经论,偏赞净土;佛法灭尽,惟无量寿佛经留后一百年在世间。十方诸佛的劝赞,实在不是没有原因的。
二、因示舍戒
戒本疏说:经论中所列的舍戒法不同,如杂心论:“若舍,命终,断善,二形生也。”善生经则加受恶戒时舍善戒。俱舍论:八戒期心,尽夜分终故舍。且列如此。
行宗记解释说:杂心四种舍。“若舍”,就是“作法舍”,“断善”,就是起邪见。善生经的恶戒,就是恶律仪。上面所说五种舍——作法,命终,断善,二形生,受恶律仪,通于五、八、十、具四位戒。俱舍论的期心,唯局八戒,义兼五戒。“且列”,表示未尽的意思。
弘一律祖说,断善就是起邪见的话,那是属于通泛的说法,不能确切指定。考据行宗记别处的文说:“断善失戒,四舍之一、即生邪见远舍三宝”——戒疏记卷五。这明显地指出了起邪见就是远舍三宝。也就是远舍了三宝,才是起邪见。
戒本疏问:舍戒,是舍已生随行为因的业,还是舍初愿本受的无作体呢?答:已生随为因,结业在心,行功不灭,所以不可舍;必须证到初果,有了无漏智的力量,明达了罪福本性,漏业才可倾尽。这里所说的舍,只是舍“本体”,更不相续了。也就是舍了无作戒体,失去了未生的善。所以杂心论说:“言舍戒者,戒身、种类灭也”。行宗记解释说:“戒身”,就是受体无作;“种类”,就是相续的善行;这可为疏文的证明了。
戒本疏说:作法舍中,具有五缘:一、住自性者——即具有本受体。二、对人境:如多论说:“若无出家人,随得白衣外道相解者成。”三、有舍心。四、心境相当;如律:如果言语不通,前人不能解会,都不成舍。五、一说便成。
戒本疏说:所以开此舍戒的原因,在凡夫地位都有退菩提心的可能,一失了道心,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如果带戒犯了过恶,那业果就难以救拔了。因此开舍戒的方便,舍戒去了,再来受戒就没有障碍了。这是释尊的善巧方便和通达机缘的设教;也充分地说明了信仰的自由。
戒相
行事钞说:戒相,就是威仪行成就了随所施为、造作、动静,都能称合于法纪,持戒的美德充分地显露出来,所以叫戒相。
资持记问:事钞“随戒释相篇”中以戒本为相,为什么与这里所说不同?答:这里是约“行”而说明的,事钞是就“法”而辨别的。行也必须循顺于法,法就是行的轨律;钞文说:“动则称法”就是一切时一切处随所施造,都合于“法”,这不是很明显地说明了法、行的关系了么!
弘一律祖说:戒相有二种意义:一、约行为相,二、以法为相,行事钞标宗显德篇中,约行为相,就是这里引的略文。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中,以法为相,“南山律在家备览”的持犯篇就是引据它而阐述。
一、总说忏悔
印度语“忏摩”,义译“悔往”。忏悔,是华梵双举。它的意义是:不造新罪。忏是止断未来的过恶,悔是羞耻已往的错误。
做一个人总难免错误,已结成罪过,就应当忏除。忏除后,身心就能够清净,使自己和集体都得到愉快安乐。萨婆多论问:“何法重于地?何法高于空?何法多于草?何法疾于风?”答:“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空,烦恼多于草,心念疾于风。”这说明从前造罪过,由于心念;而用心念追悔,翻成自新;因为罪果假因缘而生,在忏悔中如能认识到妄念本无自体,缘生也无有自性,那么犯相便成无据,罪根也就掘出了。所以,如果能追思所犯,深悔前非,面对诸佛菩萨或清净大众僧团的胜缘、披尽肝胆地忏悔,必能消灭或净化了罪因,不使结成后果。
如果犯了过失,不知追悔,若果是无法逃避;所谓有智慧的人,他是不隐覆自己错失而能对人坦白。涅槃经说:“犯四重者,生报即受。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常怀惭愧,恐怖自责,其心改悔,生护法心,建立正法,为人分别、我说是人,不为破戒。若犯四重,心无怖畏惭愧发露。于彼正法,永无护惜建立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咎,若复说言,无佛法僧,并名趣向一阐提道。云何是业能得现报,不未来受?请忏悔发露,供养三宝,常自呵责;以是善业,今世头目等痛,横罹死殃鞭打饥饿。若不观身无常,名不修身;不观戒是善法梯嶝,名不修戒;不观心躁动制伏,名不修心;不观智慧有力能断(惑业)名不修慧。不观身戒、心、慧,增长地狱......”即生报、后报。这是忏悔的与不忏悔的对比说明,真能忏悔就是犯了四重都不名破戒,不忏悔是趣向一阐提;并说明了忏悔能够转重报为轻受的。
二、忏悔化制二教的通局
佛教导全体佛教徒的法门叫“化教”,如经论等。化教中的忏法:一、通于理忏与事忏二种;二、通被在家出家教徒;三、通大小乘;四、忏所犯罪通三世;五、忏所犯罪时总牒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业;这是化教的忏法的五种通义。
佛指导出家教徒的生活规律叫做制教;即所制的各种戒律。制教的忏法:一、若论律藏,局于小宗;二、局于出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五众;三、因由犯于所受的某一戒,所以忏的行事,局于违犯所受的某一戒;四、受戒时过去所犯的一般错误已忏悔清净,所以现时忏悔也只局于受戒以后的“现犯”;五、受的一一戒都具有名、种、相,忏悔时也局于某戒的名种相,不比化教的忏法通牒十业;这是制教忏法的五种局义。
上面简略举出五通、五局的意义,说明了化教与制教的业法是大有不同的。
三、别说理事二忏
化教通忏的理忏与事忏也有所区别。一、理忏是智慧锐利的人,观察罪性本空,念念之间遣除虚妄的业因、业果。这是用观照的智慧,推穷起惑造业的本性,明见真理,罪因、罪果因此得以伏止与息灭,智生妄净,称为理忏悔。二、事忏是智力钝的众生,由于执着颠倒,妄念翳覆本心,随境缠缚,动则易起妄行,必须在另一环境下如法忏悔。就是安处严净道场中,通过各种仪式,称叹虔仰三宝,或用礼拜,或借诵持旋绕,竭诚缘想三宝胜境的种种力量,涕泣陈情,忏悔所犯的罪。这样忏悔,随业的轻重、定不定的区别,以忏悔的功德,使受报方面得以减轻或消灭。
现时造业既有轻重、定不定的区别,经过忏悔,就发生一种在受报上能够转重为轻,转轻为无的作用。
问:修理忏人,还须要礼拜诵经吗?答:事忏理忏有四种料拣如下:一、得理失事,谓一心禅观,外缺庄严,如有目无足,不能前进。二、逐事迷理,谓计功分课,不了真理,如有足无目,不知所从。三、事理双运,谓目足相资、万行圆修,必至解脱彼岸。四、理事俱昧,谓盲而无足,愚痴惰慢,终无出离时期。
理忏、事忏,虽然各立,但修者不能偏弃;空有双融,是真修习。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诸佛菩萨累劫的熏修,历代祖师终身的净行,不是没有理论和依据的。佛说世间有二健儿,一谓惭愧,一即忏悔。唯有惭愧的人才能真正忏悔;唯有成了佛的人才不犯罪,此外只有轻重之分,不论任何人都应当每日检点自己的生活,惭愧与忏悔。唯有忏悔,才能使我们个人的生活在日新进益中,才能使我们的集体生活恒常保持清新愉快的活力。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