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罪的话,他也非罪,为什么?他开悟,我指的是证悟哦,他当然不
会去造,就算造了,不影响的。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很多的在家居士,他都有结婚嘛,那么在这个人类的欲望
上,男女淫欲是不好断的。那么在我们佛法的角度说,就算结婚,好像也不好,可是他结婚他不影响,好像说,
他造了淫欲的罪恶,但是如果他真正的悟道,当然悟道的人没有什么问题,虽然是说,好像是有着牵制的力量。
但是他大悟的人,他根本有跟无都差不多,没有什么问题,没有什么挂碍,所以说:即造罪非造罪。我们再举
一个,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杀人,当然杀人宰掉你,他即造罪非罪,你影响不了他,他生死自在了,
生死自如了,影响不了他的。所以说这个即罪非罪,其实这一句话是方便说,真正一个悟道的人,他不会这样子
的。简单讲,这两句是在强调悟的可贵性,那个大悟人的可贵之性。所以说迷的时候,这一句话是究竟意,无
罪也是见罪,真的就是如此,因为无明为主导嘛!若悟的时候,即罪非罪,这是方便说,真正一个悟的人,他不
会去造业的。
【何以故?罪无处所故。】
处所是我们时空建立的一个副产品,所以罪无处所。
【经云:诸法无性,】
无性就是没有实性,一切法没有实在的性,为什么?一切法都是无常,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生灭,生灭就是
因果,注意听哦!无常、生灭、因果、缘起,这个都是指同样一件事情,因为缘起,所以它无常,因为缘起,所以
它有因果,是不是?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这个诸法无性,就是没有永恒性,一切法没有永恒性。那么一切法没有
永恒性,我们当然就不要去执着它。
【真用莫疑,】
「真」就是真性,「用」就是妙用。那么诸法既然无性,就是空性喽,诸法一切皆空,那么由空性的平等、绝对的
平等,空性的智慧展现出来的真性妙用,你切莫怀疑。所以整日吃饭,不着一粒米,整日走路,不着一切的方向。
所以说:真用莫疑。
【疑即成罪。】
「疑」就是动念,动念,他就是有罪。
【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
也就是说,注意听!罪是从那里生起来呢?这个很重要!疑惑,这个不是因为怀疑,或嫉妒而生,不是这个意思,
是因为怀疑、迷惑自性本空的道理,不明了,所以罪因疑惑。「疑」就是怀疑,「惑」就是迷惑,但是要加四个
字:自性本空。因为我们怀疑,而迷惑了这个自性本空的道理。怎么样?这个罪就跑出来了!所以一切的造作,
因为无明。
【若作此解者,】
如果你了解这一层道理,
【前世罪业即为消灭。】
所以有的人讲说:师父!我的业障很重。注意!什么是业障?能够形容业障很重的,只有两句话,我执很重的人就
是业障很重,烦恼很重的人,就是业障很重。业本来是没有轻重的东西,你说业几公斤啊?是重还是轻?是一百公
斤,还是一千公斤呢?那业是什么?起心动念。动念有没有形相呢?对不对?动念是一种执着、妄想跟颠倒,它是
一种烦恼,所以烦恼重的人,他业障就是重。师父!我的业很重!那简单讲,他就是烦恼很重的人。那烦恼是从哪
里来?你给自己的啊,你给你自己烦恼嘛!是不是?你不能把生死豁出去,对不对?你不能把整个信心交代给佛菩
萨,当然就会对教义、教理上产生动摇,受到人家几句话,就影响到你的真如自性,业当然就产生了。如果你如如
不动,那罪业马上就冰消。所以生死在一念之间,你只要悟,当下就是不生不死的涅槃。所以说,这个前世的罪业,
它就消灭了。迷的时候,
【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槃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
加两个字:不「向心」外求道,就是心,观照你那一颗心,就是道。不要在外相里面错误打转。
【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
如果你得到了真空法性的心,那真空法性就无心可得。说法者无法可说嘛,那么这个听法、闻法的人无法可听,那
是真的在听法,无心可得嘛!
【若得道时,无道可得。】
有道可得,他就会失嘛!说:我现在得道了。那当然是方便说啦!
【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
我们现在就是:哎呀!我修学佛道啦,我听闻佛法。
【悟无佛无法。】
你哪里去找佛?佛三十二相不可得,什么都不可得,那怎么办呢?当然就是一个灵灵觉觉的觉性,所以悟的时候,
就无佛无法。不着于佛的相,也不着于法的文字上的这个观念的东西。
【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灭道成。】
这个「灭」字,也就是说放得下。如果你能把这个身上得,包括心,如果我们真正一个修行人,要把整个身心放下,
这就成道了!
【亦如甲折树生。】
这个是「坼」字,「折」左边这个提手旁,改成土部,那么那个斤,斤斤计较得斤,最后那一横直线垂直下来的,
少了一点,中间加一点下来。土部,在右边加一个点。这个字念:坼(che4)。这个「甲坼」的意思就是:指草木
的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这个芽头,这样树木才能生长。简单讲就是,硬壳爆发出来长芽。所以这个甲坼树生,这个
句号也划错,这个「树」的右下角,这个句号划X。在生的右下角划句号。亦如甲折树生,就是这个壳一迸开来,
芽就爆发出来。这样树木就可以生长。
【此业报身,】
我们一定要记住,
【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
随念就是随这个缘起,所以说:见缘起即见道。为什么?缘起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我们每一个念头念念无常,没有
一定的法,只是随缘去观照每一个念头,了解缘起当下就是性空,不假思索。
【亦不得厌生死,】
你讨厌生死的话,还是得生死。
【亦不得爱生死;】
爱,那就贪婪了,那这个就多了,贪婪这个世间太多了,是不是啊?我们现在的人,吃的啦、住的啦,那这个太丰
富了!那么所以说,爱生死是众生相,
【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
只要你每一个念头当中,你不要去妄想它,妄想就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执着于过去、执着于现在、制作于
未来。哎呀!我希望怎么样......忘记了现在应该本有的责任跟义务是什么,这就是妄想,妄想不该有的,为什么?
因为无法可得。
【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有余涅槃就是当下人还没有这个灰身泯智,他还存在这个色身,他就已经悟到空性的道理,所以说:生证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还有剩下这个色身,还没有进入火化,这个消灭掉,进入这个方便有余土。所以说证阿罗汉果,了解我
空,没有进入方便有余土以前,还有这个色身,统统称为有余涅槃,死了以后呢,就入这个无生法忍,无生就是空。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
不要受到这个外在的色法影响,
【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
你只要见一切境界,如如不动,闻一切的音声,如如不动,所以说,在禅宗里面说:善于懂得禅的人,是非无动于
衷。如果你了解,一个人懂得有禅定的功夫,那对是非无动于衷。一点都没有用的,他就是没有是非,这个人一点
是非都没有。他听到谁好谁坏,他笑一笑,甚至他还会阻止对方:哎呀!这个是非不要传。所以说他已经降伏自己,
他也可以感化恶劣的众生。因此要没有是非,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这样统统解脱。
【眼不著色,眼为禅门;】
如果眼镜不执着于外在境界的色尘,那么这个就是修禅,禅门就是修大禅定之门,为什么?如如不动嘛!
【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你说修禅去哪里修呢?是不是一定要跑到深山里面呢?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坐在那个地方,那个乌鸦飞在树
上怎么样子,大便啦、跟它的叫声,他很气,他非常气,树叶落下来的时候,他也责怪这个树木,那么你说,他虽
然在深山里面,坐在这个树下,稍微有点乌鸦的声音,或者是稍微有点儿这个树叶的声音,他就受不了了!所以师
父一直讲过,要动态中见功夫,要在动态里面,才能见到真正修行人的功夫。你要是在静态,显现不出真的功夫。
你可以讲你很有修行,那要试试啊,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修行?所以眼不著色,眼就是禅门,耳不著声,耳就是禅
门。
【总而言之,】
加一个「之」字。
【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
底下,从这个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这些字全部划掉,你就加七个字:「见色性者,常解脱;」,就是我们
不要见到色的相。见到色的相,就有无量的差别,相的本体就是空,见到色性,就是见到本体界,一切法皆空,那
么处处全部解脱,没有一样不解脱的,见色性者,常解脱。那我们简单讲,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我们就是见到外
表。以前电影常常演的单恋,哎呀!这个小姐是宰相的女儿,电影都是这样演的啦,宰相的女儿,有一天她到庙里
去烧香,那个公子准备进京赴考,两个人就在那边见面,这个宰相的小姐回来,怎么吃都吃不下,每天都想那个公
子,电影都是这样演的啦,叫我来做导演我也会。然后一直想,每天在想,人家也不知道她在爱他,自己就神魂颠
倒的呆坐着。但是如果我们一个修行人,见到色的本体界,这美女也是缘起的嘛,也是无常的嘛,那就了解了,见
色性者,常解脱,这个色不是女色的色,「色」是指一切有形相的外在,这个不能解释作女色。如果说成:见女色
的本性,那你会无法逃脱,我不骗你!
【见色相者,常系缚。】
色相就是外表,一个修行人,一直在外表里面打转,他就会被永远系缚。
【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
何以故?
【即色与心俱清净。】
色法无自性,心法无自性,灵灵觉觉的一个觉性,绝待的觉性,它当然当下统统就清净。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一心就是动一个念头。所以说,没有妄想的时候,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说叫你们诸…
《达磨大师血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